對於人類來說,自古以來一抬頭就可以看見的藍天活星空十分富有吸引力,非常容易引起人類的想象和研究。經過一代代人類的不懈探索,我們終於對太陽系有了一些瞭解。
對於龐大的太陽系,首先,我們需要明白的是,太陽系由哪些星體構成。據科學家研究,我們可以把太陽系的構成星體分為:恆星,行星,衛星和彗星這幾種。其中,恆星太陽是太陽系的主要構成部分。僅僅是太陽這一個天體就佔據了太陽系已知質量的99.86%。正因為太陽擁有如此高的質量,太陽系的其他天體都受到太陽引力的影響,在太陽引力的作用下運動。而行星中最具有研究價值的則是著名的太陽系八大行星。這八大行星又可以分為“類地行星”和“類木行星”兩類。 透過類別的名稱
,我們不難發現行星類別的劃分標準,類地行星就是擁有和地球相同特徵的,體積較小,密度較大,自轉速度緩慢,衛星較少的行星,包括地球,水星,火星和金星。類木行星就是和土星特徵相似的自身體積較大,平均密度較小,自轉速度快,衛星較多的行星,包括有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這幾個行星。科學家們把由彗星和小行星這兩種密度小,質量輕且在太陽系數量最多,分佈最廣的天體構成的集合稱為太陽系小天體。那麼,由恆星,行星,彗星和小行星所構成的太陽系到底有多大呢?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裡,似乎太陽系的大小就是太陽與八顆行星之間的距離。由於太陽系實在太大,用我們所熟知的計量單位難以清晰表述,所以我們引入一個天文單位的概念。一個天文單位的大小就是地球到太陽的距離1.496億公里,天文單位還可以用AU簡便表示,也就是說1AU=1.496億公里。我們從太陽到八大行星再繼續往宇宙外看,會看到太陽系中的柯伊伯帶。柯伊伯帶就像是一個充氣的游泳圈,在太陽和八大行星的外圍。柯伊伯帶可以說是一個由岩石,水和冰等物質所組成的小型天體
1·集合體。柯伊伯帶的起點在海王星的軌道處,終點在距離太陽55個天文單位的地方。那麼距離55個天文單位的柯伊伯帶就是太陽系的終點了嗎?當然不是!我們繼續往太陽系外面探索,來到了奧爾特雲。科學家們普遍認為,奧爾特雲是50億年前形成太陽和行星的星雲所殘餘的物質而組成的,包裹著太陽系的物體。通常將奧爾特雲稱為太陽系的邊緣帶。奧爾特雲所佔空間巨大,距離太陽最近處有2000個天文單位,距離太陽最遠處有十萬個天文單位。遺憾的是,人類目前還從未有空間探測器到達奧爾特雲,根據科學家推測,人類目前行動速度最快的旅行者一號需要300年才能抵達奧爾特雲,如果想要穿越奧爾特雲的話更是需要3萬年。所以,太陽系可能比我們所想象的還要大。
在人類所有的歷史上,我們始終不曾放棄對星空的浪漫幻想,相信我們終將會用智慧去更多的瞭解頭頂的這片星空,九天寰宇皆可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