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繁露》中說:
“秋分者,陰陽相半也
故晝夜均而寒暑平”
秋分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第十六個節氣,融天地之道,合陰陽於太極,將晝夜平分,冷暖調和。
每年的9月23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180度時,進入“秋分”節氣。這是一年裡最宜人的季節,金風送爽,菊黃蟹兒肥、丹桂正飄香。
秋分三候
一候 · 雷始收聲
古有曰:雷,二月陽中發聲,八月陰中收聲,入地則萬物隨入也。
秋分以後,下雨不會再打雷,再也不用擔心夜晚會被驚雷嚇醒。
二候 · 蟄蟲坯戶
秋分過後,晝短夜長,天氣變冷,蟄居的小蟲開始藏入洞穴之中,以防寒氣入侵。
秋天完全佔據天地之間的舞臺,早已聽不到秋蟬的嘶鳴,田野裡的蟲鳴聲也變得稀疏喑啞。
三候 · 水始涸
《禮記》注曰:“水本氣之所為”,春夏氣至,故長,秋冬氣返,故涸也。
由於天氣乾燥,水氣蒸發快,降雨量也開始減少,湖泊河流中的水量變少,一些沼澤及水窪處便處於乾涸之中,便是詩人愛說的“秋水消瘦”、“秋水清瘦”。
秋分習俗
秋分時節,有很多的習俗,比如秋祭月,吃秋菜,送秋牛,放風箏,做面雀等,在很多地方依舊延續著......
秋祭月
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說,秋分曾是傳統的“祭月節”。現在的中秋節則是由傳統的“祭月節”而來。
吃秋菜
嶺南地區,昔日逢秋分那天,全村人都去採摘秋菜——一種野莧菜。採回的秋菜一般與魚片“滾湯”,名曰“秋湯”。
送秋牛
秋分那天,有挨家送秋牛圖的人。“秋牛圖”是把二開紅紙或黃紙印上全年節氣,還要印上農夫耕田圖樣。
放風箏
秋分期間還是孩子們放風箏的好時候。尤其是秋分當天,甚至大人們也參與。
粘雀嘴
秋分這一天農民都按習俗放假,每家都要吃湯圓。
人們把不用包心的湯圓煮好,用細竹叉扦著置於室外田邊地坎,名曰粘雀子嘴,免得雀子來破壞莊稼。
秋分養生要點
早睡早起,起居有常
秋季,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洩趨向收斂,人體的生理活動也應自然界陰陽的變化,宜早睡早起。
早睡順應陰精的收藏,以養“收”氣;早起則順應陽氣的舒長,使肺氣得以舒展。夜愈深,寒氣愈重,易入侵體內,給以後腰腿疼痛埋下隱患,還會導致咳嗽等疾病。
胃部保暖,防止寒涼
秋分以後,氣候漸涼,要特別注意胃部保暖。要注意忌口,不吃過冷、過燙、過硬、過辣、過黏的食物,戒菸戒酒,忌暴飲暴食。
飲食溫潤,宜食辛酸
秋分的“燥”是涼燥,“燥令傷肺”,可適當多吃一些清潤、溫潤為主的食物,如芝麻、核桃、糯米等。還可適當多吃些白蘿蔔、胡蘿蔔等有降肺氣功效的果蔬。
進補有度,切勿過量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但秋分時節進補,不可太過,要適量。進補應分清虛實,虛病又有陰虛、陽虛、氣虛、血虛之分,只有對症進補才能補益身體。
適量運動,輕鬆平緩
秋季養生,以“收”為主。運動宜選擇輕鬆平緩、活動量不大的專案,比如:健走、打太極拳、騎腳踏車、跳舞,登山等。
調養情志,放鬆心情
秋季日照減少、氣溫漸降、花木凋零,一部分人容易產生憂鬱傷感情緒,導致體內分泌紊亂,產生疾病。
因此,要注意培養樂觀情緒,保持神志安寧、心情舒暢,以適應秋天平容之氣。
秋分飲食小貼士
適宜:小米、玉米、茼蒿、菠菜、南瓜、蓮藕、板栗、土豆、蘿蔔、蘋果、柚子、石榴
秋分之後,飲食以潤燥益氣為中心,健脾補肝清肺為要,清潤甘酸之品不可少,但要注意調配好寒涼之性。
主食粗細糧搭配要比單獨吃大米好,可配些健胃清虛熱的小米;蔬果方面應順應天時地利,吃些當季時令的茼蒿、菠菜、南瓜、蓮藕、板栗、土豆、蘿蔔、蘑菇、香菇、小白菜、蘋果、柚子、石榴等。肉類的話,可以適當進補一些鱸魚、鴨肉。
少吃:辣椒、蔥、姜、胡椒、油炸、油膩
醫學研究表明,胃腸道對寒冷刺激非常敏感。在氣溫變化無常的秋季,飲食以溫、軟、淡、素為宜,做到定時定量,切忌暴飲暴食,不吃過冷、過熱、過硬、刺激性強的食物。
為了減少秋燥症狀,不宜多食辣椒、蔥、姜、胡椒等燥熱之品,少吃油炸、肥膩食物。假期家人團聚也要注意這一點,烹調以蒸、燉、燒、炒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