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有趣的科幻故事,探討奇妙的科幻素材,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有關於,第一次主時間線歷史中一些災難事件的科幻故事素材。
①在第一次主時間線歷史的,公元2017年5月26日,地表人類之間,用於第三次世界大戰的第一顆核彈爆炸。
但僅僅爆炸了一顆,隨後地內的亞特蘭蒂斯文明就對地表人類之間的核戰爭進行了干涉,地表人類之間的第三次世界大戰在剛剛拉開序幕便落幕。
②在第一次主時間線歷史的,公元2018年3月16日15時21分31秒,在地表人類主流認知中,屬於地球衛星的月球,突然從距離地球38萬公里的軌道位置,大幅度改變軌道。
在月球以螺旋的方式,不斷接近和遠離地球的同時,月球軌道控制系統也在不斷生髮著強烈的磁場,用以拉扯著地球的行星引力。
亞特蘭蒂斯文明和月球阿爾拉之間的第三次地月戰爭,就在月球要塞這種不斷改變軌道的過程中,拉開了序幕。
在月球軌道控制系統拉扯地球磁場引力的同時,地球上也因此爆發了超級地震和全球海嘯。
在持續高強度的地震,以及恐怖的全球海嘯混合衝擊中,地表人類各族群在地球地表上建立起來的大多數城市被毀滅。
而隨著第三次地月戰爭的爆發,地表人類各族群建立起來的社會秩序,也隨著地表上大多數城市的毀滅,而陸續崩潰。
倖存的地表人類散居在山林田野,望著夜空被各種光芒照亮,地表人類的精英則在各大軍事設施中向月球反擊,但基本沒有用,地表人類的武器無法對月球要塞造成有效的傷害。
③在第一次主時間線歷史中,伴隨著月球軌道改變,而開始的第三次地月全面戰爭,已經不知不覺進行了兩年。
期間,亞特蘭蒂斯和月球阿爾拉的各類聲波武器、光能武器、電磁武器的使用,對雙方都造成了巨大破壞。
不過地球尚好,因為雙方都在有意避免破壞地球的生態。
第三次地月戰爭的慘烈程度,已經超過了第一次地月戰爭和第二次地月戰爭。
兩年高強度的戰爭,月球高密度物質防禦層向外五公里的所有物質,在亞特蘭蒂斯各類武器的猛烈攻擊下,被蒸發成了塵埃。
這些塵埃圍繞月球形成了一個塵埃環繞帶圍繞著月球,從地球上看去,月球看起來好像變成了一個氣體,而月球外層的高密度防禦層在戰爭中也已是變的坑坑窪窪。
兩年高強度的地月戰爭,已經可以看出,第三次地月戰爭對月球阿爾拉更加有利。
因為阿爾拉灰人吸取了前兩次地月戰爭的教訓,加固了月球的防禦,亞特蘭蒂斯文明的死光炮武器已經攻不破月球防禦層。
而月球阿爾拉卻可以不斷破壞亞特蘭蒂斯文明在地表和地底,以及外太空的工廠、能源中心、飛船停泊處等重要設施。
④在第一次主時間線歷史中,由於第三次地月戰爭期間,亞特蘭蒂斯文明的常規武器,一直無法攻破月球5公里以下,由各種物質組成的密度強大的防禦層。
亞特蘭蒂斯文明最終決定動用秘密武器,對月球要塞展開一次突襲行動。
亞特蘭蒂斯文明在過去幾千年的修養中,在死光炮的基礎上研究出了新的光能武器——鏡面反射武器。
作為亞特蘭蒂斯文明當前在殺傷威力上,最為巨大的武器,鏡面反射武器被亞特蘭蒂斯文明稱之為殺手鐧。
在一番籌劃下,亞特蘭蒂斯文明針對月球要塞的突襲行動很快開始。
亞特蘭蒂斯一艘具有超強反偵測能力的戰艦,攜帶著鏡面反射武器,從地球地底的一處基地中秘密升空。
飛船順利的躲過了月球要塞的偵查系統,來到了月球背面的空間位置。
伴隨著亞特蘭蒂斯文明最高作戰指揮部的一聲令下,月球背面一望無際的虛空,一片採用超現代材料製作而成的太陽反射板被展開。
組成這片太陽反射板中的每一塊反射板,大小都是一米見方左右,每塊反射板接近100%反射太陽光。
而亞特蘭蒂斯文明的每個鏡面反射武器又都是由數以百萬個這樣的反射板組成,每個鏡面反射武器展開後長達7平方公里。
在這次突襲行動中,亞特蘭蒂斯文明的飛船,總共攜帶了三個這樣的鏡面反射武器。
當亞特蘭蒂斯文明的三個鏡面反射武器展開之時,即是最為致命凌厲的攻擊爆發時刻。
三個鏡面反射武器成功抵達預定攻擊位置,當它們展開的時候,在地球的地表上看去,月球背面就像突然多出了三個焦距光點。
這三個光點越來越強,三個光點開始移動,所到之處位於月球背面的表面設施全部汽化,最後三個焦點合一,月球背面被溶出了一個大洞。
就在這時,異變陡生。
月球要塞內的阿爾拉們在偵測到三個鏡面反射武器之後,反應同樣迅速。
就在亞特蘭蒂斯文明的三個鏡面反射武器,即將把月球要塞防護層溶穿的瞬間,阿爾拉灰人在這千鈞一髮之際,成功的利用高頻定向音波武器摧毀了亞特蘭蒂斯文明的三個鏡面反射武器。
隨著三個鏡面反射武器被阿爾拉灰人摧毀,亞特蘭蒂斯文明此次的突襲行動宣告失敗。
亞特蘭蒂斯文明躲在地底工事內重新商定計劃,暫時不再對月球要塞進行攻擊,而地表人類中那些躲在各大軍事設施中的精英們,對於月球要塞和阿爾拉的飛船更是無可奈何。
不久,月球再次懸停在了亞洲北緯30°的上空,距離地表如此之近,陽光微弱,地表人類中的倖存者們只需要抬頭仰望就可以看到月球上面的環形山,其上的隕石坑更是歷歷在目。
之後,月球周圍的塵埃由於地球引力作用,開始下落,火流星雨持續數年。
⑤在第一次主時間線歷史的,公元2024年11月21日,懸浮在亞洲上空月球要塞內的,阿爾拉一族決定對地底亞特蘭蒂斯文明發動大規模登陸作戰。
按照阿爾拉一族的計劃,它們將會在這場登陸作戰過程中,使用專門針對行星內部城市和基地,而研究出來的地震彈,來摧毀亞特蘭蒂斯文明在地球地下的所有城市等設施。
不過,就在阿爾拉一族準備就緒,將要使用地震彈給予地底的亞特蘭蒂斯文明致命一擊的時候,一切卻都戛然而止。
原本再次進入地球大氣層,距離地表很近,懸停在亞洲上空,籠罩在地表人類倖存者們的頭頂,在地面上形成了巨大陰影的月球要塞突然毫無徵兆的消失了。天空中的隕石雨也消失了,地表被破壞的生態環境也恢復了,慘烈的第三次地月戰爭就這樣突兀的結束了。
沒人知道秩序者是何時覺醒的,月球阿爾拉的一切都被抹除。
第三次地月戰爭突兀結束之後,地底的亞特蘭蒂斯文明成員,迫於秩序者帶來的巨大壓力,主動和地表人類的倖存者們取得聯絡,開始溝通,戰後的地球倖存人數統計和地表區域劃分等一系列問題。
⑥公元2024年12月5日,地球失去月球這顆衛星已有半個月,地球傾角被改變,新的軌道速度讓地轉時間加快,新的地平線生成。
地表人類在各大洲的沿海城市,在過去長達六年多的第三次地月戰爭期間,被月球軌道控制系統引發的全球海嘯,全部淹沒陷落。
經過亞特蘭蒂斯文明負責統計部門的粗略統計彙總,第三次地月戰爭之後,亞特蘭蒂斯文明總人口剩餘6億7千萬左右,相比戰前的7億5千萬總人口,減少了將近8千萬人口。
地表人類各族群總人口,剩餘7千9百萬左右,相比第三次地月戰爭爆發前的76億總人口,減少了75億多人口。
而戰後地表人類的倖存者和亞特蘭蒂斯文明的所有人口加起來,總計有7億5千萬左右。
隨著懸停在地球軌道,一直威脅著地球安全的月球要塞的消失,原本待在地底的亞特蘭蒂斯文明成員,也離開了地底,並很快在乞力馬扎羅山和喜馬拉雅山麓這兩塊區域,建造起了兩座最大的人類戰後臨時基地。
在第三次地月戰爭之後,由亞特蘭蒂斯文明和地表人類倖存者中的財團精英們,聯合起來組成了戰後臨時聯邦,共同負責管理戰後地球世界的秩序。
由於在六年的第三次地月戰爭期間,歐洲和非洲上面原本居住生活著的地表人類,基本上已經滅絕。
所以,按照規劃,歐洲以及大部分非洲的土地被劃為了亞特蘭蒂斯人類和地表人類聯合所屬的公共區域。
而戰後地表人類聯邦,也就是地球原本的本土勢力,則得到了亞洲和南北美的全部高原地區。
在第三次地月戰爭爆發前,由地表人類各族群組成的地表聯合國,在戰後已經成了一個民間組織,只負責統計地表倖存人口數量,並對地表人類中的倖存者們釋出一些簡單易懂的榜文。
同時聯合國成員也會發布一些,教導地表人類中的倖存者們,該如何與來自地底的亞特蘭蒂斯人類友好相處的傳單。
據統計,華夏南方戰後人類聚居地一共有25個。這些聚居地,零零散散的分佈在亞歐板塊東方第二以及第三級階梯的山林田野上。
其中,一些需要機械工業加工後才可以使用的裝置物資,比如醫療裝置和食品儲存等裝置,都是由喜馬拉雅山上的起源基地,地球人類戰後聯合後勤保障組,負責統一配發運送到每一個亞洲倖存者的營地之中。
而由亞特蘭蒂斯文明,在乞力馬扎羅山建立起來的戰後基地,被命名為Redemption,翻譯為中文,則是救贖的意思。
⑦第三次地月戰爭結束之後,地球上的能量子復甦導致的行星生態更新,依舊在穩步進行。
直到數千年以後,地球人類的科技突破了三維恆星系規則屏障的束縛, 可以在更廣袤的四維矩陣宇宙空間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