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的汽車市場,“超豪華”這個標籤沒事就會被車企拿出來營銷一下,以至於氾濫成災,可儘管再多的品牌用它來標榜自己,但關於“超豪華”一詞的最佳詮釋,卻永遠屬於一個名字——勞斯萊斯。
縱觀現代汽車工業的發展,勞斯萊斯稱得上是歷史底蘊最為深厚的超豪華品牌,至於原因嘛,無非就是它的對手非死即傷,要麼徹底消逝在歷史長河中,要麼競爭力不足泯然眾人矣。所以今天小編就帶大家盤點下,勞斯萊斯曾經的對手們,如今都過得怎麼樣?
羅孚:“女王用車”的沉寂
與勞斯萊斯來自同一國家的羅孚汽車,最早是造腳踏車起家的,靠著一戰、二戰獲得的紅利,它擁有了足夠的技術積累,並準確抓住戰後汽車市場的繁榮需求,推出羅孚P4這款車,緊接著大獲成功。
羅孚P4在當時深受英國貴族的喜歡,隨後釋出的羅孚P5更是受到了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青睞,成為英國皇室用車,這般成績無疑是最好的榮耀,羅孚逐漸走向巔峰,同勞斯萊斯並肩,成為英國兩大超豪華品牌之一。
可當羅孚沉浸於巔峰時,危機卻接踵而至。加入歐共體後的英國解除了關稅壁壘,大量的外國汽車湧入英國市場,但當時的英鎊匯率依舊堅挺,進而導致羅孚汽車的售價居高不下,羅孚汽車也因此遭受鉅額的損失。
為避免品牌的滅亡,羅孚走起了經濟型汽車的路線,它向本田尋求合作,但由於沒有成本的限制和質量把控經驗,羅孚只是簡單地將商標貼在本田車上,不僅喪失了自己的創新與研發能力,同時也失去了“超豪華”的資格,逐漸淪為平民品牌。
最終,不堪重負的羅孚汽車被寶馬集團收購,儘管寶馬前後為羅孚注入40多億美元的巨資試圖扭轉局面,但並沒能改變它的命運,只好忍痛以10英鎊的象徵性價格將羅孚送給了英國鳳凰投資控股公司,而在這之後,羅孚汽車正式宣佈破產,消逝於歷史長河中。
邁巴赫:斷代品牌的迷失旅程
來自德國的頂級豪華品牌邁巴赫,在20世紀20年代,憑藉旗下W3 、W5等高階車型,俘獲了歐洲各國王室貴族以及上流階層的青睞,紅極一時,成為彼時上流身份的象徵。
但到了二戰期間,邁巴赫變為德國生產軍需品的工具,中斷了造車程序。並且戰後的德國經濟衰退不止,豪車需求出現斷崖式下跌,因此沒有了買家的邁巴赫只好全面停產。1961年,戴姆勒集團收購邁巴赫,但並沒有立即重啟後者的生產計劃,而是直接將其擱置了近40年。
2002年,加入戴姆勒集團後的邁巴赫終於釋出了兩款新車邁巴赫57/62,但復出的它似乎早已被世人遺忘,在之後的十年間,兩款車的累計銷量僅為3000臺左右,未能重現往日的輝煌。
面對難以重鑄超豪華品牌榮光的邁巴赫,戴姆勒決定另闢蹊徑,將整個品牌劃歸至梅賽德斯-賓士麾下,令其以梅賽德斯-邁巴赫的身份成為賓士旗下的頂級豪華子品牌。但就如網友們所調侃的那樣:“寶馬的勞斯萊斯依然是勞斯萊斯,賓士的邁巴赫只是賓士邁巴赫。”邁巴赫的復興之路上,永遠有一道賓士的身影在阻擋著。
賓利:貼牌鑄就的榮光
嚴格意義來說,賓利與勞斯萊斯的關係稱不上競爭,它們更像是情同父子的關係。首先賓利品牌的創始人是一個賽車運動瘋子,他創立賓利的本意是為了打造一個舉世聞名的賽車品牌,因此首款車型賓利3其實是一臺GT車型,直譯過來就是高效能豪華旅遊車,因此它在成立初期與勞斯萊斯根本稱不上競爭關係。
但隨著1930年經濟危機的爆發,經營不慎的賓利陷入財務危機,最終只能進行破產清算。出於同為英國車企的身份,勞斯萊斯最終收購了賓利,並決定讓自己造出的車貼上賓利的車標,然後再將賓利的車子售價降低一點,從而更好的壟斷超豪華車市場。於是靠著貼牌勞斯萊斯的身份,賓利自此邁入超豪華品牌陣營。
1998年,處於戰略性考量,賓利被勞斯萊斯賣給了大眾集團。而在2021年,大眾宣佈將賓利品牌劃歸至奧迪旗下,由奧迪進行直接管理,簡言之,賓利很有可能成為下一個“邁巴赫”。
寫在最後
勞斯萊斯能有如今的地位,是靠著長期堅持的超豪華品牌精神以及正確的市場競爭策略得來的,只可惜它曾經的對手們沒能領悟這一點,又或者說差了點運氣。但無論如何,現階段沒有一家車企能夠在超豪華領域看見勞斯萊斯的尾燈,那在電動化時代,是否存在著這個可能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