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八路軍改編時共有三個主力師,即:115師、120師、129師。自1937年8月22日東渡黃河開赴抗日前線不久,各主力師就按照中央劃分的戰略部署進行了分兵,115師主力去往晉西南、115師一部去往晉東北、120師去往晉西北、129師去往晉東南。
按照中共中央和毛澤東的指示,八路軍各部隊積極開展游擊戰爭,建立抗日根據地,實施建黨、建軍、建政三大任務,軍區一級建制就應運而生。
在1945年初,八路軍共有晉察冀、山東、晉冀豫、冀魯豫、晉綏、河南六個由八路軍總部直屬的大軍區。到1945年8月,冀魯豫併入晉冀豫軍區,河南軍區併入八路軍新四軍聯合建立的中原軍區,此時八路軍共有晉察冀、山東、晉冀魯豫、晉綏四大軍區,以及在大後方的陝甘寧晉綏聯防軍。
主力師和大軍區,同樣都是八路軍總部直轄的軍隊建制,那麼主力師和軍區哪個才是八路軍最主要的戰略單位呢?分清這一點,就要結合八路軍在抗戰不同時期的戰略進行具體分析。大體上以1940年的百團大戰為節點,在此之前八路軍總部更強調師的地位,在此之後基本上是以地方軍區唱主角。
1937年8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陝北洛川召開關於八路軍出師抗戰戰略總方針的政治局擴大會議,毛澤東提出八路軍“必須把國內革命戰爭集中使用的正規軍,轉變為抗日戰爭分散使用的遊擊軍。”毛澤東的這一方針,此後在給八路軍總部的電報中又多次進行了強調。
我國是大國,地域廣大,日軍侵略勢頭雖強但兵力有限,只能佔領城市與重要交通沿線,這就為八路軍開展獨立自主的游擊戰提供了廣闊空間。
要發動群眾,武裝群眾,擴大隊伍,開展游擊戰爭,就必須建立抗日根據地。有了根據地,八路軍才能擁有可以支撐長期抗戰的糧源、兵源、財源。
軍區就建立在抗日根據地這一基礎之上。抗日根據地是一種政權組織形式,而軍區就是抗日根據地在軍事體制上的具體體現。
同樣都是打仗,主力師和軍區有什麼不同呢?
簡而言之,主力師屬於野戰部隊,執行大範圍、跨區域的機動作戰任務,強調長途奔襲的作戰能力;而軍區是地方部隊,重在保衛本鄉本土,有自己固定的作戰區域,一般不會出轄區作戰。如冀南軍區部隊作戰範圍就是在河北省南部,它的部隊不會去山東或者山西打仗,但主力部隊就不同了,它會根據上級下達的作戰命令隨時奔赴各個戰場作戰。
師聽起來很氣派,很威猛,軍區有些“土氣”,但千萬別小瞧這軍區。
軍區制的實行,最好的好處是十分方便擴軍。組成軍區後,原有的八路軍主力部隊以營、連、排、班的形式分散到各縣、鄉、村,透過招兵、擴兵、改編當地抗日隊伍等形式發展隊伍,這些新的隊伍最後陸續以新編XX團、XX抗日縱隊、XX支隊的名義,在軍區領導指揮體制內被統一起來。
在八路軍大發展階段,軍區所屬人馬擴編很快,很多連長、排長被“地方化”下去後,都拉起了一個營和一個連的兵力,他們在日後收攏部隊的時候都“官升一級”。
有人形象地說這叫“母雞下蛋”,過幾年,一個團可能變成三個團、五個團。
如果翻看八路軍軍史就可以發現,八路軍抗戰時比較有名的一些戰役,主要發生於抗戰初期,如平型關大捷、夜襲陽明堡、雁門關伏擊戰、七亙村重疊設伏、響堂鋪戰鬥、長樂村戰鬥等等。
因為這時八路軍還主要是以正規軍的方式與日軍實施正面的、有利條件下的運動作戰,但是總體上,八路軍與日軍相比還處於弱勢地位,很難長期硬碰硬,以八路軍的“家底”,平型關大捷這種勝利是沒有多少資本禁得起長期消耗的。
八路軍因地制宜創造的軍區體制,在軍事上形成了主力軍、地方軍和民兵三結合的武裝力量體制,憑藉根據地人民的支援,八路軍從主力兵團正規化的運動戰逐漸向游擊戰轉向。
軍區建立後,只能在一個固定的地方作戰,不再實施機動作戰了,因此與日偽軍硬碰硬的陣地戰、運動戰就少了很多,游擊戰成為八路軍抗日的主要形式。
此後多年,除了應對日軍的大規模圍攻和1940年的百團大戰,八路軍各部多數戰鬥規模都不大,很多戰鬥都是針對日軍一箇中隊、一個小隊、甚至一個據點發起作戰。
但八路軍“又遊又擊”,在不斷地積小勝為大勝的過程中,消耗著日偽軍的有生力量。
八路軍最早的軍區創建於1937年10月,中共中央軍委華北軍分會在《關於冀察晉綏軍事部署的報告》中正式提出:“平綏以南、同蒲以東、正太以北、平漢以西為晉察冀軍區,以聶榮臻為軍區司令員兼政委。”
聶榮臻受命之後,率115師獨立團、騎兵營、教導隊等約3000人,分兵挺進晉察冀敵後開闢工作。在打退了日軍對聶榮臻部的圍攻後,晉察冀軍區在敵後站穩了腳跟。
作為中共在敵後建立的第一塊抗日根據地,晉察冀根據地和晉察冀軍區發揮了模範作用。此後,八路軍各部也紛紛建立了多個抗日根據地,並在此基礎上建立了多個軍區:
115師、山東縱隊:1938年12月27日分散於山東各地的抗日遊擊隊統一整編為八路軍山東縱隊,1938年底115師主力挺進山東。1943年3月,115師與山東縱隊合併為山東軍區,羅榮桓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保留115師番號。
120師:1940年11月7日成立晉西北軍區。1942年6月,120師併入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同年秋,晉西北軍區撤銷,設立晉綏軍區,賀龍任司令員,關嚮應為政治委員。
129師:1938年4月建立晉冀豫軍區,7月建立冀南抗日遊擊軍區。1940年五六月間,撤銷晉冀豫軍區,成立太行、太嶽、冀南3個軍區。1943年10月6日,129師與八路軍總部合併,保留129師番號,八路軍總部直轄太行、太嶽、冀南3個軍區。1945年8月20日,設立晉冀魯豫軍區,下轄太行、太嶽、冀南、冀魯豫軍區4個二級軍區。
八路軍第二縱隊:1940年4月30日成立冀魯豫軍區,二縱政委黃克誠兼任軍區司令員,直屬八路軍總部。1944年5月,冀南軍區併入冀魯豫軍區,組成新的冀魯豫軍區,仍直屬八路軍總部直轄。1945年8月,併入新成立的晉冀魯豫軍區,同時恢復冀南軍區。
河南軍區:1945年2月,太行、太嶽軍區和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各一部在豫西會師,組建河南軍區,由王樹聲、戴季英分任司令、政委,歸八路軍總部直屬。1945年11月,與新四軍5師會師後併入中原軍區。
如此多的軍區,可能讓很多人看起來眼花繚亂,其實軍區的設定分為兩級,即一級軍區和二級軍區,大體上由師、縱隊建立的軍區屬於一級軍區,旅級部隊建立的軍區屬於二級軍區,二級軍區以下就是軍分割槽了。
以山東軍區為例,山東軍區屬於一級軍區,它下屬的渤海、魯中、膠東、濱海、魯南軍區屬於二級軍區,每個二級軍區又分別轄3到6個不等的軍分割槽。
從對部隊的使用情況來看,以百團大戰為節點,前期以八路軍主力部隊參戰較多,總部的作戰命令都是下達給師,主力師無疑是八路軍最主要的戰略單位。
但百團大戰之後,就主要由軍區主導作戰。120師的番號在1942年以後就很少使用,115師、129師在1943年分別與山東縱隊、八路軍總部合併,僅在名義山保留原來師的番號。到此時,大軍區已經成為八路軍最重要的戰略單位。從實際意義上講,主力師已經淡出了八路軍序列。
1941到1943年,全面抗戰進入到最艱難的三年。由於日偽軍的“掃蕩”、“圍攻”,八路軍總部多次發出將八路軍主力地方化的要求,八路軍各主力部隊紛紛化整為零,很多正規旅、團的番號撤銷,以支隊、大隊的名義在軍區內生存下來。軍區、軍分割槽幹部戰士是子弟兵,生長於本鄉本土,保衛自己的父母親人,主力部隊地方化讓八路軍度過了抗戰最為艱苦的時期,儲存了有生力量,為此後的全面反攻和組建正規兵團積蓄了力量。
反觀國民黨軍隊處處擺著正規軍的架子,糧餉軍火還得依賴大後方遠端運輸,所以國民黨軍隊也沒有建立起根據地。
抗日戰爭全面反攻後,八路軍各大軍區都集中起隊伍,組建正規野戰部隊,後來發展成為幾大野戰軍的前身。解放軍繼續實行正規軍大兵團與大軍區之間既獨立又配合的軍事體制,為戰勝國民黨軍隊、取得全國革命勝利奠定了組織上的條件。
大軍區的價值經過了戰爭年代的考驗,這是中國革命的寶貴經驗。
參考文獻:
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史》(第二卷)
江蘇人民出版社:《八路軍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