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瀋戰役的焦點陣地塔山村,其實最初是掌握在敵人的手裡,守敵為範漢傑東北剿總“錦州前進指揮所”所屬的暫編第62師,這支部隊原屬新六軍,後來又就近劃給第54軍指揮。1948年9月12日,為截斷錦州之敵的南逃退路,東北野戰軍第4和第9縱隊各一部,以雷霆之勢橫掃塔山、高橋一線敵人,暫62師丟盔棄甲逃回錦西,塔山從此遂控制在我軍手中。及至一個月以後,當敵人的“東進兵團”再企圖透過塔山增援錦州時,這裡已經是不可逾越的銅牆鐵壁。
許多軍事愛好者不太理解,坐擁百萬大軍的林彪,為何對錦西敵人增兵四個師表現得如此敏感、差點放棄攻錦作戰而回師長春呢?其實這是對兵力概念有所錯覺造成的,到遼瀋戰役打響之前,東北人民解放軍的總兵力確實達到了1039700人,但是林彪可用於大兵團正規野戰的,可沒有這麼多兵,因為其中的30多萬人是地方武裝和二線兵團,也就是眾多的獨立團、縣大隊等保衛根據地和地方政權、以及作為補充兵員的部隊,並不屬於東北野戰軍的戰鬥序列。
林彪當時的職務是東北局書記、東北軍區司令員兼東北野戰軍司令員,理論上當然可以指揮東北的所有我軍部隊,但是可用於戰略大決戰的武裝力量主要是東北野戰軍(簡稱東野),當時下轄12個野戰縱隊(36個師)、1個炮兵縱隊、1個鐵道兵縱隊、15個獨立師和3個騎兵師,共計54個作戰師70萬人左右。一些網路文章對東野的各縱隊兵力、師級兵力的認知是很不準確的,也由此造成對遼瀋戰役期間,敵我力量的對比和戰場形勢的認知出現了偏差。
一、東北野戰軍的實際野戰力量概述。
東北野戰軍在三年解放戰爭中,先後組建了12個野戰(步兵)縱隊,各縱的兵力和實力也不均衡,總體而言,較早組建的5個縱隊兵力和戰力較強、逐步增建的5個縱隊稍遜,而在遼瀋戰役之前不久組建的賀晉年第十一縱隊、鍾偉第十二縱隊較弱。即便是東野的主力縱隊,在組建之初也多在25000人至30000人左右,比如第2縱隊初建時為30000餘人、第3縱隊初建時為26000餘人,而不是很多人想像那樣,一個縱隊動僦5萬、6萬人。
經過不斷的發展和壯大,到1948年夏季攻勢結束以後,東北野戰軍各野戰縱隊的兵力得到進一步增加,並且更重要的是裝備和戰術水平的提高,所以戰略決戰的條件才日臻成熟。那麼,1948年9月遼瀋戰役打響時,東野各縱的實際兵力情況如何呢?注意,那是不能簡單地用70萬除以12就能算出來的:首先要去掉野司直屬隊、炮兵縱隊、鐵道兵縱隊和各獨立師、騎兵師的兵力,然後才是12個野戰縱隊的兵力值。
東野鐵道兵縱隊主要任務是保衛和維護鐵路運輸線,並不參與實際作戰,當時擁有兵力約20000人,除縱隊司令部必要的技術力量和警衛力量外,共轄有四個支隊,其中第一支隊4309人、第二支隊3407人、第三支隊3611人、第四支隊3996人。而炮兵縱隊下轄三個騾馬化野榴炮團、二個摩托化重炮團、一個摩托化高射炮團、一個重迫擊炮團、一個戰車團、一個工兵營,專業炮兵隊伍和警衛力量合計約30000人(朱瑞是炮兵司令員,炮縱司令員由野司作戰處長蘇靜兼)。
東野所屬的各獨立師、騎兵師的兵力普遍在5000人到6000人左右,因此18個獨立師、騎兵師的總兵力亦有11萬人左右,也就是說,在東野全軍的70萬部隊中,12個野戰縱隊的兵力必須要減掉16萬人(野司直屬和警衛部隊忽略)才行,約在54萬人左右,平均下來每個縱隊實有兵力45000人。再注意,不會有兩個縱隊的兵力數字是完全一致的,這其中若干老牌縱隊兵力較多,可接近50000人,而後建縱隊兵力略少,多在40000人上下,參與塔山阻擊戰的第11縱隊僅有31000人。
我們以錦州戰役為例,林彪集中了第2縱隊、第3縱隊、第7縱隊、第8縱隊、第9縱隊、第6縱隊第17師、炮縱主力共25萬人為攻城集團,這25萬人的總兵力中,要去掉炮縱主力的20000餘人,要去掉“攻堅老虎”的6縱17師13000餘人,那麼也就是說,第2、第3、第7、第8、第9等五個縱隊的兵力之和也不過21萬餘人,平均下來每個縱隊42000餘人(有高有低)。再比如塔山阻擊戰中,我軍動用的是程子華第二兵團部指揮的第4縱隊、第11縱隊和兩個獨立師,但是總兵力僅有8萬餘人,可以看出,第4縱隊也不過在40000人左右的兵力規模。
只有弄明白東野單一步兵縱隊和獨立師的大致兵力數字,才能對整個遼瀋戰役的戰前形勢有清醒的認知,也才能瞭然林彪的顧慮重重所在。至於東北野戰軍一個縱隊(後改稱為軍)有5萬到6萬人的情況,其實發生在遼瀋戰役結束之後了,原因一方面是戰役中補充了大批解放戰士,另一方面是每個縱隊又增編了一個師(獨立師升格),所以揮師入關的東北野戰軍,每個縱隊已經是下轄四個師的超編狀態,比如第2縱隊達到了驚人的68000人、第4縱隊也達到59000人。
二、東北野戰軍需要同時擺開四個戰場。
西柏坡的指示是要林彪“置長春和瀋陽之敵於不顧,全力南下北寧線”,以攻克錦州完成關門打狗為第一要務,但這不意味著可以無視這兩坨敵人的存在,東野必須以相當的兵力進行包圍和監視之,以及可能出現的戰術阻擊。因此在9月7日東北野戰軍遵令大舉南下之際,林彪曾經作過一次最初的戰役部署:
1、以鍾偉第12縱隊、6個獨立師、內蒙騎兵第2師、1個炮團繼續圍困長春(總兵力10個師約計9萬人左右)。此時號稱十萬人馬的鄭洞國第一兵團,經過突圍被殲、投誠、病患等不斷損失,實有兵力6萬人,且由於缺乏糧食,已經基本喪失了大規模突圍到瀋陽的能力。
2、以第1、第2、第5、第6、第10縱隊(欠2縱一個師)及若干獨立師置於瀋陽和錦州之間,監視衛立煌東北剿總的在沈主力(總兵力14個師約計25萬人左右)。當時在瀋陽地區敵人有24個師30萬人馬,其中包括最精銳的廖耀湘第九兵團,也就是後來所謂“西進兵團”的主力。
3、以第3、第4、第7、第8、第9、第11縱隊和炮縱主力,以及2縱5師和三個獨立師掃清錦州外圍據點,同時完成對錦州的包圍並相機攻取之(總兵力22個師加炮縱約計33萬人)。準備消滅的是東北剿總副總司令兼錦州前進指揮所主任範漢傑直接指揮的10萬守軍,同時割裂和隔斷另外5萬敵軍。
4、以獨立第8師等部前出至山海關一線,監視和騷擾華北之敵,外圍據點掃清後,再以第11縱隊在塔山負責隔斷第54軍對錦州的增援。
仍然有人會問,黃埔一期的範漢傑不是在錦州有15萬部隊嗎?這還是對戰史不夠了解所致,範漢傑的這個指揮所原駐秦皇島,所負責的從冀東經山海關到錦州的“北寧線”狹長防區,其中所屬的第54軍駐錦西(現稱葫蘆島市)、興城一線,真正在錦州地區的只有七個師,包括第93軍三個師、新八軍三個師、第60軍的一個師。範漢傑又以第93軍的暫20師(12000人)駐守義縣,因此錦州城內的守軍實有六個師外加從瀋陽空運來的第49軍一部,另附特種兵、地方武裝等雜七雜八約10萬人。
也就是說,範漢傑手下的15萬人其實分處三個地區,駐錦州不到10萬人、駐義縣1萬餘人、駐錦西第54軍約4萬人(闕漢騫同時指揮著新六軍的暫62師,共四個師)。按林彪之前的考慮,掃清義縣開始攻擊錦州後,南向所需要應付的援軍只有闕漢騫的第54軍,只需要派出第11縱隊在塔山阻擊即可。但是即便如此,我們也應該看出,東北野戰軍的68萬主力部隊(不含鐵縱)已經全部展開,沒有什麼多餘的兵力了。
三、傅作義的四個師可能成為“致命的稻草”。
在西柏坡和東野司令部看來,一旦遼瀋戰役打響,在瀋陽的衛立煌集團懾於我軍的強大野戰能力,未必敢傾巢出援,而即便是對付廖耀湘的11萬人馬,五個主力縱隊也綽綽有餘,所以攻錦部隊的北側安全可以保障。與此同時,鑑於敵人陣營內部的矛盾,華北剿總的傅作義也不太可能出兵加持,況且西柏坡早已未雨綢繆,派出華北軍區楊成武兵團西出歸綏實施佯攻,直接威脅傅部的老巢,所以傅作義自顧不暇,應該不會增援東北。
但是在老蔣的苦口婆心之下,或許是傅作義也明白唇亡齒寒的基本道理,到9月底終於同意調華北第62軍(三個師)增援錦西,同時準調的還有剿總直屬的“趙子龍師”獨立第95師,這就是震驚林彪的“四個師援兵”。如此再加上原在錦西的第54軍,由第十七兵團司令侯鏡如統一指揮的“東進兵團”就有了八個師的兵力(後來又調來三個師),林彪原計劃以一個縱隊阻援的的方案,肯定是行不通了。所以說,儘管敵情變化看起來並不嚴重,但它完全破壞了林彪的既定兵力部署,讓整個戰役的風險係數增大。
林彪的顧慮還在於,“塔山不是山”根本無險可守,又有敵艦隊的火力加強,所以阻擊起來比較困難,如果是闕漢騫一個軍來援,東野尚有餘力應付,而如果是兩個以上的軍實施集團突破,小小的塔山未必能夠擋住敵“東進兵團”的瘋狂進攻,那麼攻錦部隊將陷入腹背受敵的窘境,是兵家之大忌。而一旦東進兵團取得進展,在遼西躊躇不前的廖耀湘西進兵團也極有可能受到“鼓舞”,全速向錦州壓來,那麼東北野戰軍攻錦集團將陷入全盤被動。
林彪的心理陰影更來自於四平攻堅戰的失利,在那以後,東北野戰軍並未實施過對敵10萬人以上防守之大城市進行攻堅的作戰,攻克城防工事完備的錦州城,東野究竟需要多少時間,沒有人能夠給出定論。而屯兵堅城之下不得進,再面臨敵人兩路援軍的合擊,這更是兵家之大忌,所以林彪的擔心是有一些道理的,要知道,炮縱和各縱炮團的汽車,攜帶的都是單程汽油,萬一戰事不利,東北野戰軍辛辛苦苦攢下來的家當,可就全得拋棄在錦州城外了。
東野當時的糧食、彈藥等後勤物資,主要透過從齊齊哈爾到阜新的鐵路線來運輸,廖耀湘離開瀋陽後,沒有第一時間出黑山奔錦州,而是西進佔領彰武,瞬間切斷了這條鐵路線,固然是有些避重就輕的耍猾頭,但也其實威脅到了東野作戰的後勤補給。
四、林彪的擔心其實源於用兵的過於謹慎。
敵情雖然有一些變化,但是林彪的排兵佈陣和攻堅信心是否也有問題呢?答案是肯定的,一方面,林彪沒有吃透西柏坡關於“置長春和瀋陽之敵於不顧”的指示,這其實意味著,哪怕長春鄭洞國殘部突圍成功跑到瀋陽,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只要錦州在手,這些敵人早晚就殲,並不影響大局;同時也等於指出,不必擔心衛立煌會傾巢來援,種種跡象和情報都顯示,衛俊如沒有那個膽量和魄力,甚至非常畏懼在野戰中被“圍點打援”。
因此,林彪在長春和瀋陽方向部署的兵力明顯過多,也間接造成在錦州以及周圍的兵力不足,比如圍困缺糧少氣的鄭洞國第一兵團,完全沒有必要浪費挺能打的第12縱隊;再比如對付廖耀湘可能的西進兵團,也沒有必要保留五個縱隊的強大兵力,一切的一切,均應以首先解決錦州之敵為要,茲要攻克錦州,東北野戰軍就贏得了全域性的主動,之後無論長春還是瀋陽之敵,都將是甕中之鱉。
另外一方面,關於東北野戰軍的攻堅作戰能力,也與1947年春天的四平戰役有了天壤之別,當時東野只能夠集中五個炮兵營支援李天佑的攻城作戰,且炮彈亦不充足,在兵力上也只有大約三比一的優勢,部隊的攻堅經驗和訓練都很不充分,而到了1947年的冬季攻勢中,東野仍然是動用三個縱隊,僅用23個小時就全部拿下。到如今,東野炮縱已經可以集中600門大口徑火炮參與攻錦作戰,而各部隊的戰鬥素養又大大提高,是不能與三戰四平時期相提並論的。
對於東北野戰軍的實際力量和兵力部署,西柏坡是洞若觀火的,而林彪並沒有意識到自己在排兵佈陣上的欠缺。1948年10月2日的夜裡,當得知葫蘆島敵人增兵四個師的訊息後,野司的專列臨時停在鄭家屯車站,林彪於22時發出了一封急電,提出了回頭打長春的設想,雖然電文最後以“以上兩個行動方案,我們正在考慮中,並請軍委同時考慮與指示”結尾,但是戰役決心有所動搖是不爭的事實,也由此引來了西柏坡的勃然大怒。
五、林彪的反思與東北野戰軍的重新部署。
林彪這封電報雖然署名“林羅劉”,但其實羅政委和劉參謀長並不知曉,等到了解情況以後,102首長對101首長進行了耐心地勸說,林彪終於堅定了戰役決心,並試圖收回前一封電文,結果劉亞樓去電臺那裡一查,電文已於凌晨四點發送完畢,林彪非常懊惱。於是經過林、羅、劉認真會商,10月3日上午九時再發了一封急電給西柏坡,在電文中林彪做如下部署調整:
“我們仍擬攻錦州。。。我們擬採用如下佈置:以4縱和11縱全部及熱河兩個獨立師對付錦西、葫蘆島之敵,以1、2、3、7、8、9共六個縱隊攻錦州,以5、6、10、12共四個縱隊對付瀋陽之敵,以少、新、老9個獨立師,對付長春突圍之敵”。
可以發現,林彪從長春方向調來了第12縱隊,僅以若干獨立師繼續包圍長春,同時將原用於瀋陽方向的主力第1、第2縱隊也調往錦州戰場,從而保證了核心戰場的兵力處絕對優勢,這才是正確的用兵之法。需要說明一下,電影《大決戰》裡面車站的那一幕其實是杜撰的,包括兵力部署的調整也是不準確的,那都是藝術加工罷了,許多人對此一定記憶猶新吧?
“劉亞樓,你記一下,我作如下部署調整:以4縱、11縱加兩個獨立師,強化塔山防線;2、3、7、8、9五個縱隊加六縱十七師,包打錦州;10縱加一個師,在黑山、大虎山一線阻擊廖耀湘兵團;12縱加十二個獨立師圍困長春;5縱、6縱兩個師監視瀋陽;1縱作總預備隊”。筆者這裡特別更正一下,這都是子虛烏有的事情,東野的變陣明細,以前述電文為準。
還要說明一點,在攻擊錦州的部隊中,單獨加了一個6縱17師,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這支部隊的前身出自山東軍區,部隊中有相當一部分人當過礦工,對擺弄炸藥十分熟悉,非常精於爆破,也十分擅長攻堅戰鬥,曾榮獲“攻堅老虎”的稱號。也正因為如此,林彪才將手中的這個王牌師單獨調往錦州方向,確保能夠徹底拿下這座敵人重兵把守的大城市,這也是提高自己攻堅信心的某種表現。
第一封電報讓西柏坡雷霆大怒,兩小時內連續兩封電文痛斥東野動搖戰役決心,直到收著第二封電報才轉怒為喜,1948年10月6日凌晨六時覆電:“你們決心攻錦州,甚好,甚慰”!
六、林彪的最終部署保證了錦州戰役的勝利。
實際上,在得到西柏坡的肯定和表揚之後,林彪又於次日對東北野戰軍的整體部署進行了微調,最終確定的戰役部署如下:以第2、第3、第7、第8、第9縱隊和6縱17師為攻城部隊,在炮縱主力的掩護下奪取錦州,共16個師25萬大軍;以第4、第11縱隊和兩個獨立師在塔山阻擊敵人“東進兵團”,共8個師約8萬人;以第5、第6縱隊(兩個師)、第10縱隊、第1縱隊第3師、1個獨立師和1個騎兵師,在新立屯以東地區監視和阻擊敵“西進兵團”,共11個師13萬人。
另增調5個獨立師前往長春方向,換出第12縱隊(35000人)南下遼陽地區參戰,加上原有的6個獨立師和1個騎兵師,共12個獨立師約7萬人繼續圍困長春,如此,東野全軍的整體部署是:長春7萬餘人、瀋陽16萬餘人、錦州27萬餘人(別忘記總預備隊兩個師)、塔山8萬餘人,遼瀋戰役就此進入深水區。
在塔山,我軍從10月10日起,連續五天頑強阻擊侯鏡如東進兵團的增援,敵人難越雷池一步;在遼西,我軍監視著廖耀湘西進兵團的一舉一動,敵人根本不敢真正攻向錦州,從而解除了我攻錦集團的後顧之憂。
在封鎖完機場和掃清了外圍據點和制高點之後,1948年10月14日上午9時30分,隨著林彪一聲令下,東野突擊集團對錦州發起總攻,僅用31個小時即告全面勝利,生俘範漢傑以下將官43人和官兵8萬餘人。西柏坡於10月19日專電林彪、羅榮桓、劉亞樓:“部隊精神好,戰術好,你們指揮得當,極為欣慰,望傳令嘉獎”!
而猛攻塔山的敵東進兵團,10月16日凌晨聽聞錦州已被我軍攻克後,隨即全軍南逃,塔山阻擊戰勝利結束;廖耀湘西進兵團也知大事不妙,又想縮回瀋陽、又想逃往營口,至於老蔣命令“收復錦州”那簡直是痴人說夢,然而無論是回沈還是前出營口,廖兵團都必須穿越黑山、大虎山的走廊地帶,於是爆發了另外一場著名的阻擊戰:黑山阻擊戰。在東野10縱和內蒙騎兵第1師的頑強阻擊下,廖耀湘終於未能逃脫,全軍覆滅在遼西黑土地上。
廖兵團是整個東北蔣軍的脊樑骨,該部被殲宣告遼瀋戰役取得決定性勝利,於是長春守軍起義或者投誠,瀋陽城傳檄而定,偉大的遼瀋戰役至此完美收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