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康熙同意,明珠大擺60歲壽辰宴,李光地特意為他送來了兩份大禮,先是康熙御賜的“亮輔良弼”四字牌匾,再是李光地彈劾明珠“貪賄壞法,結黨營私”的10條罪狀,一喜一悲,成為明珠最難忘的生日,也成為明珠仕途末路的開始。
當夜,傾盆大雨,深知自身難保的明珠跪在雨中向康熙請罪,康熙不忍還是召見了並給了他一碗熱薑茶驅寒,隨即再無話就讓明珠回家了。
對於明珠來說,他知道:對於有些事,康熙越是罵你,你就越沒事;康熙越是對你關愛有加,甚至一句責怪的話都沒有,你就越危險。
隨後,張廷玉奉旨查抄了明珠家,明珠也獲罪下了獄,而當因勾結朱三太子、慫恿太子造反等罪名獲罪入獄的索額圖在路過明珠牢房門前時,明珠揶揄地說“索相,您裡面請,裡面寬敞,蝨子多”,說完這句話,明珠兀自苦笑和心酸地蹲下了身,一代明相,上書房大臣、領侍衛內大臣、文華殿大學士、太子太保,終生被囚監獄,再無出頭之日。
明珠,從與伍次友同時段趕考的一介書生,到逐步成長為權傾一時的重臣與權臣,再到被抄家打入大牢的囚犯,是他的官海沉浮史,而有這樣一段上可極人臣,下可墮監獄的極盡懸殊結局的人,也註定了明珠的不一般,而他,是姚啟聖、索額圖,甚至是康熙,乃至整個朝堂都公認的“萬花筒”。
為什麼明珠是“萬花筒”?重溫《康熙王朝》,才懂明珠身上隱藏著三種“能力”,的確配得上“萬花筒”之名,而這些能力其實也暗藏了明珠比索額圖結局要好的真相。
01 極會說話
一個人會不會說話,不僅僅在於他說了什麼話,更在於他懂得怎麼去說,而一個“懂”字,就有你想不到的深意,明珠,深“懂”。
他的懂,在於三點。
一是態度。
明珠趕考時,在客棧門口遇見了同樣趕考而餓暈的伍次友,他讓客棧小二熬一鍋粥並將伍次友抬了進去,在得知伍次友寫了漢服九問和蘭草八章時,他說:“學兄真是如雷貫耳,明珠一直以為那兩部大作出自前朝老儒,沒想到學兄盡如此年輕,佩服佩服,今日相見,明珠三生有幸啊”,又在伍次友告訴他鰲拜圈地名不聊生住不起客棧時,他說:“伍兄,搶佔你田地的是滿人,可他們都是滿人的敗類,在下也是滿人,卻想拜伍兄為良師益友,伍兄,若是不嫌棄在下的身份,請受一拜”,並將伍次友住客棧的花銷劃在了自己賬上。
在遇見落魄的伍次友這件事上,暗藏明珠的三種情緒:憐憫、佩服和愧疚,救了伍次友一命,還以有愧的心理讓伍次友欣然接受了住客棧的人情,一切如此順其自然,又如此精準巧妙。
後來,明珠位極人臣,奉康熙之命收復臺灣,他聯合鄭經伯父鄭泰起兵謀反反被鄭經所抓,在黑蛟崖,明珠“我生為大清之臣,死為大清之鬼”拒不背叛大清。
為罰被抓之過,康熙降了他兩級、罰了他一年俸祿、奪了他雙眼花翎;為獎表忠心之功,康熙擢升他兩級,賞三眼花翎,而明珠,被康熙責罰時,他“罪該萬死”,一副卑微和小心翼翼之態,被康熙獎功時,他“皇上獎功罰過,恩威分明,奴才當竭盡綿薄以報皇恩”,一副恭維和感恩戴德之態,退下站起身來,他又立刻挺直了腰板,揹著手,又是一代權臣,後60歲大壽當面請示康熙是否可以擺壽時,他亦是康熙面前卑躬屈膝,轉過身又是一副背手姿態。
不管明珠身居何位,也不管對方身居何位,他都懂得於人面前都要放低姿態,以放低自己暗中抬高對方,既讓自己達到目的,又讓對方心甘情願、心曠神怡,懂得先放低自己,才是說話的第一步。
二是立場。
在康熙平三潘和收復臺灣的問題上,朝中就如何做進行了討論,主要分為索額圖和明珠為首的兩方陣營。
針對三藩。索額圖建議招撫,準允吳三桂偏安一隅,但明珠卻諫言撤藩:
朝廷對藩王拜王封爵,已經賞足了他們,現在撤藩,並不等於說把他們擼到底,而是丈八金剛化作泥菩薩高高供起來,讓他們頤養天年,說白了,就是賜三藩以富貴,換我大清之平安,為人臣者,應該知足,倘若哪位藩王心有不足膽敢鬧事的話,以皇上的聖明、大清之國力、將帥之忠勇,必能一擊而潰。
針對臺灣。索額圖以蠻荒、彈丸之地建議放棄臺灣,但明珠卻諫言不可棄:
臺灣與大陸一脈相連,不可棄呀,臣建議派重臣前去招撫,恩威病重,文武相濟,化干戈為玉帛……大陸手足不可棄,動不動就棄,此乃敗家之舉,有損我天朝氣象。
不管明珠的建議是否行之有效,也不管他是否與索額圖本就相對立的立場,但就一個臣民而言,為臣,他抓住了康熙平三番、收臺灣和決心和一國之君的立場;為民,他做到了作為大清國一員該有的民族大義,而正確的立場,才是一個人說話的底氣和根基。
三是語言。
明珠第一次去招撫臺灣就被抓,後康熙與鄭經就臺灣問題坐上談判席,鄭經堅決反對派明珠,而康熙為揚大清國威不顧固執地派了明珠與鄭經的使者馮錫範談判。
馮錫範登岸後,明珠“這遷界禁海害得咱們臺灣缺吃少喝,可在這兒呢有酒有肉有餉銀,還有父母老婆,照這樣下去,兩年以後臺灣水師就紮在這裡算了……明珠對你充滿同情呀,我們不光兵勇,連帶隊的都是臺灣海將軍霹靂施琅”;馮錫範一再討價還價,最後馮錫範提出可剃髮,但三年之後登岸,並且登岸後將沿海五府十三縣撥給臺灣做糧餉之地,明珠怒道“貪小必然失大,玩火必然自焚,在這麼討東討西的,已經到手的東西也會全部喪失的”;康熙下達最後旨意,明珠讓馮錫範跪著聽旨“恩旨到,你應該臣服了吧”,在唸完康熙準備明年8月30日之前武力收回臺灣時,明珠告訴馮錫範“皇上連你們的末日都告訴你們了,這可真是一家人不說兩家話呀,閣下您呢還是趕快回去備戰吧,順便告訴鄭經,把脖子洗乾淨,候著”。
從談判之初的心裡暗示,到中間的拒不退讓,再到最後霸氣的回懟,明珠彰顯了一個談判之臣該有的原則和強硬,每一句話都說到要點和底線之上,不得不服。
一個人會說話,以放低自己的姿態為始,守住自己的原則和立場為本,表達得出自己的所想為終,明珠,真的懂。
02 看得透
所謂看得透,就是透過外在的顯現,看到內裡關鍵的能力。
明珠看得透人。
明珠看透了索額圖,所以在索額圖獲罪入獄拒不認罪時,是明珠給了索額圖最致命的一擊,讓索額圖認了28條罪,而為官30年,明珠更看得透跟了一輩子的主子康熙。
平定三藩、收復臺灣的朝政議事上,大多數持與索額圖招撫、放棄的建議,只有明珠帶頭堅持平三潘、收臺灣;周培公與圖海帶著3000家奴滅了察哈爾王,又勸降了手握重兵的吳三桂舊部王輔臣,在對陣吳三桂必勝的情況下,是明珠提醒康熙提防周培公手握30萬重兵的周培公,一旨召回了周培公;康熙第一次北征葛爾丹,大阿哥急功近利進了葛爾丹埋伏被捕,後因藍齊兒私自放跑才救回一命,是明珠讓大阿哥在康熙面前撒謊以迷路來掩蓋被俘的恥辱。
平三潘、收臺灣,是康熙乃一國之君要做的事,明珠支援;周培公是漢臣,圖海是滿臣,功勞要算準,明珠提醒;被敵俘虜,本身就是恥辱,何況是大清皇子,明珠掩蓋。明珠,他一直都在以自己的方式站在康熙的角度,道出了康熙心底真實的所想、所願,他太懂康熙了。
明珠看得透事。
康熙擺駕盛京的路上,明珠看出了康熙有心事,在大阿哥那裡打聽到皇上出發前跟皇子們吃了飯,還收到了魏東亭轉奏的福建大捷,明珠以福建缺兵少將不可能奏捷,進而就想到是臺灣鄭經的水師騷擾內地;明珠和鄭泰聯合造鄭經的反反被抓,得知造反訊息的施琅驅船來馳援鄭經,明珠急中生智說施琅是來剿滅鄭經的;康熙第二次親征葛爾丹時,糧草被燒,當李光地將一個窩頭送到明珠手上時,明珠就告訴李光地軍營有內奸。
得知福建被臺灣水師騷擾,他告訴大阿哥在皇上問起前做好應答準備;被鄭經所抓,在康熙責罰他時,他說只要海霹靂施琅不被鄭經所用就是大清的福氣,最後施琅歸降大清;糧草被燒,證據指向索額圖,康熙明以為是黨爭,暗地裡卻還是將獲罪關在囚車的明珠請到了暖帳。
正因為看得透,所以明珠看透所有事後,就知道下一步該做什麼,能做什麼,可以做什麼,來為自己爭取當下最大的利益和以後最好的退路。
看得康熙這個人,讓明珠知道什麼不該做;看得透事,讓明珠知道什麼該做,比起索額圖凡事對著康熙的心思幹,慫恿太子造反、聯合朱三太子造反等不該做的做盡,明珠比索額圖清醒得多。
03 重感情
明珠,是一個內心有情的人。
他對國,忠誠。被鄭經所抓,在黑膠崖,鄭經“明珠你若投降,我免你一死”,而明珠回以“惡賊,你休想,我明珠生為大清之臣,死為大清之鬼,你砍吧”,也或許是鄭經看到了他的忠心,並沒有取他性命,後來因罪入獄後,他就著微弱的光和記憶,整理手中工部、上書房、吏部的差使,並告訴張廷玉“30年了,我天天都是萬事纏身的人……我不是獻媚,是悶得慌,當了一輩子的奴才,突然不當了,誰受得了呀”。
生命受到威脅時,依然不忘記作為大清子民該有的忠誠;身陷困境時,依然不忘記作為大清之臣該有的責任,而這種絕境和困境,才是對一個人心性考驗最好的試金石,而我想說:明珠雖“壞”,但對大清國,忠誠。
明珠對家人,有情。惠妃是明珠的妹妹,在惠妃因康熙翻了她的牌卻還是跑去容妃那裡,兒子大阿哥受了使國的大禮因不是太子而被當眾索要了回去的羞辱後,逐漸升起了本來就有的爭儲之心,而明珠告訴她不要在康熙面前提,好好過自己的日子,其他的事由他來做,而他也確實做到了。
手中有權時,康熙派大阿哥去福建收復收復臺灣,因立功心切導致整個福建水師全軍覆沒,是明珠給當時的一把手福建總督薩木爾送了一把如意,讓薩木爾擔了所有的責任;大阿哥是唯一陪康熙前往盛京的阿哥,是明珠教誨讓大阿哥在康熙面前要好好表現;第一次北征葛爾丹,大阿哥求功心切落入了葛爾丹的埋伏被俘,是明珠教大阿哥以迷了路在康熙面前搪塞…..在其位,盡心盡力做好大阿哥最強的後盾和老師。
手中無權落魄時,明珠深感失寵和失勢的危機擺了60歲壽辰宴,大阿哥來為他祝壽,他斥責大阿哥不該來;明珠雨中向康熙下跪謝罪,在得知康熙確實要收拾他,出來時他勸大阿哥與自己劃清界限;康熙第二次親征葛爾丹,為怕索額圖暗害,康熙帶上了明珠,大阿哥於心不忍給明珠送鹿肉時,明珠告訴大阿哥“凡事對你不利的事,都往舅舅身上推,舅舅那是死豬不怕開水燙”……不在其位,主動擔下所有罪責,只為保大阿哥。
尤其是明珠雨中向康熙請罪時,天空下著大雨,明珠一直跪在雨中等康熙召見,不一會大阿哥來了,大阿哥就陪著明珠一起跪等,而後惠妃也來了,她傷心又心疼地為明珠和大阿哥撐著傘,這時候,我才明白什麼叫一家人。
反看索額圖,收養朱三太子之女紅玉,並讓紅玉主動引誘太子胤礽;在康熙第一次親征葛爾丹時,他放縱胤礽與紅玉廝混不理朝政而不勸阻;康熙兩次親征葛爾丹,一次因康熙感染風寒,一次因糧草緊缺,索額圖兩次慫恿胤礽造反,作為太子胤礽外公的索額圖,比不上大阿哥胤褆的舅舅明珠。
索額圖是沒有底線的為己私利;明珠是還有些底線的為謀私利,根源在於索額圖心中無情,明珠尚有情,而這也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兩人或許並不一樣的結局。
寫在最後:
看完《康熙王朝》,我深以為:索額圖不如父親索尼,甚至比起同樣是“壞人”和對手的明珠,也不及。
明珠,雖說他結黨營私、貪贓枉法、打擊漢臣、好大喜功等等,但在他身上,卻隱藏著極會說話、看得透和重感情的能力和特質,而其中最重要的莫過於他對康熙的忠心和對大清國的忠誠,這些,成就了明珠的萬花筒之名,也暗自讓10條罪狀的明珠比28條罪責的索額圖,結局要更有轉圜的餘地。
但明珠,終究還是沒有過了自己這一關,敗於己手。
在獲罪入獄時,明珠對張廷玉說了這麼一句話:
明珠有錯,但明珠無罪。
或許,如此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