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在我國的大力援助下,越南取得了抗美抗法戰鬥的最終勝利,獲得了統一和自由。
經過多年的戰亂,令本就是農業國的越南經濟負重不堪,但越南並沒有發展民生,搞好國內經濟,反而野心膨脹,不斷在周邊挑起事端。先是入柬打撾,繼而在我國邊境挑釁,妄圖一點點蠶食我國領土。
作為同志加鄰居的我們,最初選擇忍讓不斷勸告對方,但這樣的勸告換來的卻是變本加厲,認為我們軟弱可欺,囂張的氣焰愈發猖獗。
無奈之下,我邊防部隊只能被迫進行自衛還擊戰鬥。1979年初,在下定決心後,接到作戰任務的各軍區開始悄悄向雲南、廣西邊境開進,各參戰單位補充大量兵力,並做好戰前的準備。
就在戰前一個多月,正在準備的昆明軍區接到了一項人事變動,武漢軍區的楊得志調任昆明軍區,而昆明軍區王必成則去往武漢軍區,兩邊來了個調換。而在命令下達前,在昆明軍區的王必成已經為了這場戰鬥精心準備了一個多月的時間,命令一出,原本指揮西線戰鬥的機會就這樣落到了楊的手中。
臨陣換指揮者多少會有些影響,除了戰術協同外,最主要的是軍心,不免會讓人胡思亂想。既然如此,那這麼做到底是出於什麼考慮?
在調任的命令下達幾天後,1月7號,楊搭乘飛機飛抵昆明,之後與王進行軍務上的交接。幾天以後,王飛往武漢,由於太過匆忙,大家對此也是不明所以紛紛議論,一些媒體也對這件事比較關注。
一個多月後,對越自衛還擊戰打響,國際社會對此一戰紛紛報道,而日本共同社發表了一封稿件,其作者名叫邊見,主要內容就是對一個多月前換將的評述。
他根據雲南電臺廣播,認為本來年前還在武漢軍區的楊得志,作戰前被調任至昆明擔任西線總指,很明顯是為適應南方戰事所進行的人事調動。
他分析認為,楊久經戰場資歷更深,在當年的“抗美援朝”戰爭中就曾帶領第19軍出境參戰,次年夏天就擔任了志願軍副司令員,由於指揮得當,表現出色,戰爭結束後被提拔。
另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在1967年越南戰爭期間,楊曾到過越北進行指導交流,因而對越軍的戰術和防禦手段各方面都更為了解,環境氣候上也比較熟悉。
所以,資歷上來看,楊確實更加有信服力,經驗上看,也更加豐富,畢竟此前去過越北,與對手有過交道,這次臨時接到指揮西線的命令也在情理之中。
事實證明,這個決策十分英明,西線的戰鬥成果十分出色,不過在作戰初期,楊因為身體上的原因離開了前線,到後方醫院治療。即便如此,在治療期間他始終透過電話和前線聯絡,及時掌握戰局。在他與其他戰將的齊心協力下,對越還擊作戰達到了預期目的,取得了壓倒性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