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行業能挺得過12月份嗎?
秦 威
(作者系陶瓷色釉料資深技術專家)
隨著環保督查組的入駐和天然氣等相關材料價格的一再上漲,陶瓷企業的生產成本和穩定因素在本身慘淡的市場行情中顯得更加的無奈和焦頭爛額。傳統的淡季沒有像今年這樣的來的早和去得晚,無論是色釉料企業又或是幾大賣磚的集散地,生意在8月份近乎停滯。8月份的慘淡到了9月份迎來的是停窯和停產。當然,這當中既有銷售不暢造成的庫存積壓嚴重,還有因為原料和燃料價格大漲導致的成本與售價倒掛,生產廠家乾脆停產好過生產的越多虧損越大。還有就是環保督查組的下來檢查,屬地環保部門從嚴從速的檢查工作,避免隱患等導致的政策性停產。不得不說,未來除了擁有自己土地和生產牌照的企業能夠活下來之外,必要的環保投入和環保改建的都是一筆潛在的大投資。
國內迴圈方面來看,房地產被重新定義之後,很難再有之前的20年的黃金髮展期。陶瓷行業的蓬勃發展的軌道線來看,與98年房改之後是延後重疊吻合的。即房地產好相關的水泥鋼材包括陶瓷玻璃等行業全都跟著一起好。在陶瓷行業吸引資本進入之後,頭部上市企業透過資本在不斷的擴張和不計成本的搶佔市場。透過品牌走高階的類似“奢侈品”的路線未來來看也不見得會好到那裡去,因為獨棟別墅等硬體上的存量減少,在疊加富人的集聚和富者更富的趨勢來看,未來的高階的市場在人口進入萎縮期後一樣難做,很難支撐出多個品牌。而走中低端的薄利多銷的路線的主要消費市場城鎮化和新區建設等很難再大面積的擴容。所以,國內的包括巖板產能極有可能在未來1-3年內淘汰三分之一的生產線出局。
綜合各方面的訊息來看,陶瓷相關以及色釉料企業如果在國慶之後市場沒有大的改善的話,大部分的企業提前停產的計劃將會是大機率的事件。除了品牌和頭部的企業之外,二三線的陶瓷企業如果過早的停窯之後不再批覆款項的話,那麼前期為了走量和搶佔市場而未漲價甚至降價銷售的色釉料企業的經營狀況就十分令人擔憂了。即使目前部分材料的價格還在往上漲,但是冷卻下來的市場留給了大家更多的選擇客戶和思考問題的緩衝時間。
(原創文章,歡迎註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