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廣東省傑出青年基金的資助下,由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研究員王寶生和美國杜克大學教授Paul S. Manos領導的研究團隊,在殼鬥科植物的系統基因組學研究方面取得進展。相關研究近日發表於《自然—通訊》。
自新生代以來,全球氣候變化導致北半球森林的組成發生了劇烈的演變。全球殼鬥科植物有900多種,是目前北半球落葉闊葉林和常綠闊葉林的建群種,具有重要的生態地位。研究殼鬥科物種多樣性的形成過程和驅動機制,對我們理解北半球森林生態系統的演化具有重要的意義。
研究人員利用系統基因組學和群體遺傳學研究方法揭示了殼鬥科植物的系統發育關係、分化歷史以及種間雜交的遺傳效應。研究發現,殼鬥科植物從白堊紀末期以來經歷了多次快速分化。
綜合分析形態特徵的演化模式、種子傳播者出現時間以及古氣候資料,證實了響應環境變化的性狀創新和動植物的協同進化是殼鬥科物種多樣性產生的重要推動力。同時發現,殼鬥科植物物種間發生過頻繁的古雜交事件,導致核基因樹與葉綠體基因樹之間存在強烈的衝突。進一步透過單倍型分析與基因功能註釋,證實了古雜交事件導致的基因漸滲具有重要的適應性意義。
該研究揭示了關鍵性狀創新和種間雜交在殼鬥科物種進化過程中的重要作用,為理解北半球森林的演化規律提供了重要參考。
相關論文資訊: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2-289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