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將中國視為主要戰略對手已經是不爭的事實,而雖然美國反覆強調管控大國競爭、避免衝突,但明眼人都看得出,如果美國確信發動戰爭的收益顯著大於成本,美國並不介意與中國真的開戰。現在,中美關係的穩定器不僅僅是不再那麼可靠的經貿合作,而是軍事上的均勢也成為了需要考慮的一點。
中國的軍事能力在整體上遜色於美國及其盟友,這點不需要有太大疑問。但是中國的優勢在於可以將戰略力量集中於中國周邊,而美國則需要全球部署。因此在特定空間內,中國可以擁有真正意義上的數量優勢以及戰場建設優勢,這種優勢可以至少形成對美國及其盟友勢均力敵的狀態,如果不是獲得優勢的話。
美軍自身也有問題,這種問題在於從1991年以來形成的單極時刻讓美國諸多新型裝備研發速度放緩,並在觀念上產生了諸多彎路。簡單地說,美軍在1991年以後的建軍思想並沒有考慮在歐洲以外地區面對一支勢均力敵的對手的情況,他們打的不對稱戰爭很多,但在地面部隊建設思路上受到全球部署和低烈度治安戰影響很大,在空軍建設上依然沿用針對歐洲戰場設計的F-22和為了降低成本而進行大量技術妥協的F-35,海軍更是隻有堵在對方家門口的DDG1000和LCS專案。美軍在冷戰後就沒怎麼考慮過與勢均力敵對手進行大規模交戰,同時也在大量戰略失誤或者無戰略的對外干涉中消耗了巨量資源。
現在,美國重回大國競爭戰略,並且在阿富汗也徹底抽身,這意味著美國幾乎一定會集中力量用來應對與中國的戰略競爭,其中軍事戰略競爭將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我們可以看到,美國依然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擁有龐大的資金和技術儲備,也有全球依然最好的人才,其能力不可小覷。美國的大部分資源如果應用於針對中國的軍事技術研發,還是可能一下子提高美國的技術能力,並擴大對中國的軍事技術優勢的。典型例子是,B-21就是針對中國設計的隱身戰略轟炸機,現在已經據稱有5架將原型機進入總裝。此外,下一代戰鬥機專案也可能進入實質性研發階段,加上已有的核潛艇優勢,這些都可能對中國的地區作戰體系帶來非常嚴重的挑戰。
並且美國已經可以集結的日本、澳大利亞也屬於發達國家,這兩個國家幾乎可以肯定將干涉中國的統一。此外,中國也可能面對英國、印度的背後捅刀。地緣形勢非常複雜,中國的戰略壓力將會遠大於之前任何一個時期。
那麼中國該怎麼辦?很簡單,就是在保持國際化、對外開放,在戰略上捆住美國人和其盟友的手腳。並且繼續提高中國的科學技術水平,在更多領域突破軍事技術的封鎖。轟-20隱身轟炸機、遠端隱身殲擊機、中遠端導彈、反導系統、新型航母及其配套艦艇體系、新型核潛艇等等,都是需要進一步開發的,並且也比過去時間上更為緊迫。中國必須保持技術上不被拉開代差,類似90年代那樣的技術差距在當時沒有引發戰爭,但如果在未來我們就很難將和平寄託於他人的意圖上。西方文明是競爭性的,他們絲毫不在意競爭,以和為貴只對他們內部有效,而很顯然,中國不會是他們的內部成員。
因此,中國對於軍事尖端技術的需求正在與日俱增,我們也需要更澎湃的經濟、更順暢的軍民融合等輔助機制形成合力。中國的復興很可能已不再被西方容忍,而要單方面滿足西方的要求很可能意味著中國核心利益和發展利益的損失,中國和平的環境在未來將面對更大的風險,除了迎難而上,我們別無選擇。
在對抗性的環境下,任何戰略決策都要更為審慎,但讓自己可以打的牌更多,毫無疑問將是贏得對抗的基本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