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吹挑釁中國,是美國政客賴以為生博取選票的基礎立場。即使是那些保持著理性的決策者,也必須以遏制中國為前提,想盡辦法把自己的觀點羅列其中。今時今日的美國,其最可悲的事情莫過於無法自己停息,所謂的“自由”已經被民粹主義所完全吞噬。
這情形就像幾十年來藏身於他們背後的軍工複合體,以及操縱著美國在全球不斷挑起紛爭的金融戰爭機器。美國就是在這三股勢力的夾擊下走上了錯誤的道路。
以美元霸權為首的金融集團,強迫美國把矛頭對準了註定無法戰勝的中國。以軍工為首超級複合體,唆使美軍在中國周邊陳兵佈陣蓄勢待發。而白宮為了轉嫁國內矛盾而掀起的反華民粹主義,反過來綁架了白宮的立場,讓美國把長時間挑釁中國變成試探中國底線,由此變得徹底無法回頭。
從挑釁中國變成戰略圍堵,美國用過哪些主要的招式?
環顧21世紀以來美國政府對中國挑釁的過程,可以發現一個重要的現象。美國在本來佔據優勢的實質性的交鋒中接連失手,已經沒有餘地承受去最後一次失敗。因此美國雖然在挑釁中國的問題上接二連三花招頻出,但實質性的出招卻變得越發謹慎。
美國之所以有這樣的變化,是由於和中國的金融對抗與軍事對抗帶來的不自信。中美金融的對抗期具體來說就是13年以後,美國從全球金融危機中徹底恢復過來,在處理完歐洲問題後開啟的戰略亞太。
注意,奧巴馬時期這裡的重點是重返亞太,而非現在拜登口中的重返印太。當時美國的重點放在了聯合日韓共同打造針對中國海上貿易封鎖的目標上,這一時期誕生了所謂的跨太平洋協定(TPP)。
本來這一決議把中國在太平洋區域的貿易網路給封住了,給我們造成的很大的麻煩,但奧巴馬的協定與後來川建國同志的治國方針並不相容,他一門心思只想閉關鎖國搞實業,搞基礎建設。
於是大手一揮,讓美國主動退出了跨太平洋協定,此後美國就很難藉機暗中阻攔中國與東盟的貿易聯絡。短短五年過去,中國與東盟的貿易總量就在地緣優勢的加持下超越中國與歐盟的貿易總量,互為第一大貿易伙伴。
甚至上週中國還主動申請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主動撿起這個曾被美國拋棄的區域組織,在強化地區話語權的同時,更展現了中國擁抱世界的決心。
再說回中美金融之爭,當初川建國的退出是為了整合零散資源,為製造業迴流美國做準備。於是中美貿易戰這一實質性的金融對抗就如期到來,只有加徵關稅讓中國商品在美國市場失去價格優勢,才能保護美國企業重新佔領市場。
但是說到底,這種做法與美國成為科技巨頭之後延續了十幾年的“去實向虛”,大力發展搞融創的第三產業相違背,更破壞了中美之間長時間的供求關係。
說得明白點就是,美國在全球風光的時候中國給美國打工掙辛苦錢,現在第三產業有些不景氣,美國不僅不想辦法去重振產業,卻反過來想開除中國,並對中國趕盡殺絕,天底下哪有這樣的做事方式?
我們當然抵死不從,美國要玩制裁那就互相制裁到底。本來這種做法中國是挺吃虧的,但後來因為中國最快從疫情恢復生產,讓中國製造在全世界範圍內都變得不可或缺。美國自己吃了啞巴虧,國內物價全面瘋漲,政府只能發錢度日,CPI指數甚至超過了08年金融危機時期。
最關鍵的是,美國政府之前用來洗腦民眾的所謂中國威脅論,以及總統選舉期間的“反華比狠承諾”,讓民眾意識形態的“星星之火”變成了主流的“燎原之勢”,美國政府開始無法主導局勢,美國政壇變成了誰敢中止貿易戰誰就得下臺。
至於中美在軍事方面的對抗,美國在16年臺海對峙期間曾嘗試過一次,卻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從那次事件開始,世界就知道中國的崛起已經勢不可擋。
美國蘭德智庫於17年發表了中美軍事實力推演報告,聲稱美國已經在接近中國海岸線1200公里內的範圍內失去了絕對優勢,在南海範圍內的軍事衝突美軍很大機率會輸掉,而臺海範圍內的衝突美軍則完全沒有機會。
這還是美國在17年的評估,把時間放到2021年這種差距只會更大,中國一年下水的艦艇就相當於一箇中等強國的全部海軍,美國在南海的最後一絲機會也在逐漸清零。
黔驢技窮,美國還有哪些選擇?
美國對中國的金融制裁失效,且軍事威脅不起作用。那美國還有哪些可以選擇的地方呢?這裡我們可以分成兩點拆開來做分析。
首先就是美國把對抗中國的想法進行到底,一定要拼個你死我活。這種做法的趨勢可以從美國分化中國同東盟的關係,並且拉攏英國插手亞洲事務,卻不帶法國玩的行為上看出端倪。
分化中國和東盟的關係很容易理解,當初川建國點的菜,現在拜登來買單嘛。美國知道,現在的日韓兩國,無論是軍事上對中國的掣肘,還是金融上對中國的牽制都已經失去實際意義。
中國的重心不再是和日韓搞好鄰國關係,而在中東歐,以及東南亞區域的全球化經貿建設。這也是美國這次不帶法國玩的原因之一,因為馬克龍和默克爾都想和中國做生意,這相當主動於拆美國的牆角。
諸位想想,現在法國盟友有別的想法,美國政府不主動安撫,反而分化矛盾意味著什麼呢?證明美國手裡已經沒有多餘的糖可以餵給盟友了,必須使用雷霆手段讓他們和中國劃清界限。
而所謂的雷霆手段就是逼迫其餘國家做選擇,包括但不限於動用武力方面的直接脅迫。典型的佐證就是近期一直炒作南海問題,藉機往中國附近調集軍隊製造區域緊張局勢。
說完進招,我們再換個角度來說說美國該如何留好退路。最近美國參聯長米利發話了,他堅定地聲稱美國永遠不會和中國與俄羅斯開戰,那樣的後果對世界來說是不可接受的。
作為美國軍隊實際上的一把手,米利的發言很有分量。並且在涉及到米利與特朗普爭執的事件上,拜登也毫不猶豫地表示了對米利的支援,稱讚米利是一個“理性且正直的人”。美國日前的這些變化恰恰說明了一件事,即美國政府所做的第二手準備,就是推動與中國和解。
因為在和中國的對抗中,美國日益衰退的國力和國際影響力被消耗得更加嚴重。甚至連日本都藉機暗中開始謀求脫離美國的枷鎖,而歐盟也一直在轉變自身的合作立場。
如果任由事件朝這樣的方向發展下去,美國很可能在與中國的對抗中憑空多出一些佔山為王的新對手,這是被漁翁得利的愚蠢做法。明白這一點,拜登採取對華緩和政策就成了勢在必行的做法。
至少中美不能演變為軍事上的直接衝突,並且在適當的時候,美國還需要按照坎貝爾的先前說法“印太地區很大,容得下兩個大國”來制定新的對華政策。
中國為何至始至終如此淡定?
按老祖宗的話來說,以不變應萬變是需要硬實力作為底氣的。那中國能始終保持淡定的底氣是什麼呢?說得簡單一點,底氣就來源於自我保護能力的完善。
目前國產003號航母已經完成了發動機艙的封裝,這意味著這艘世界上最大的常規動力航母很可能在國慶期間就能下水。再加上同俄羅斯簽訂了卡52直升機的採購合同,076兩棲攻擊艦的作戰能力勢必得到極大強化,這對我國進一步控制南海及臺海局勢具有重大意義。
一個國家的軍隊是否強大是非常重要的因素,這意味著外交層面話語權的增加。舉個現實點的例子,軍事實力就是絕對權力,而經濟實力是商業繁榮。幾乎所有商人最終都會追求權力,就因為有錢無權很容易被強權壓榨。
再一個就是,軍事實力可以為本國經濟撐起保護傘,做生意光靠頭腦是不夠的,只有拳頭才是硬道理,真理只在大炮的射程之內。軍事能力維護經濟建設,經濟繁榮撐起軍事建設,二者相輔相成。中國正是透過多年的忍辱負重,才最終用經濟繁榮撐起了軍事建設。
祖國真正強大了,從今往後我們往後的日子只會越過越好。加上中國作為世界第一大工業國,與美國曾經的對手們有著本質上的不同。中國體制下內外大迴圈地提出,讓美國的金融資本無法再鑽中國空子。當初索羅斯在香港的金融把戲沒有得逞,如今更不可能做到。最後,中國本身就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費市場,我們擁有無限的迴旋空間,美國目前能做得就只是站在臺海和南海問題上狺狺狂吠罷了。某種意義上來說,中國可以不需要美國,但美國一定不能失去中國。
當美國坐享其成從中國身上剝兩層皮的那天開始,他們就把吃穿住行的基本民生拱手交了出來,正是這一點把美國逼到了如今的絕路。如果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真正把人類建設成命運共同體了。到了那一天美國就更加沒有可剝削的物件,整個西方世界都必須遵循正確的發展觀,自己努力建設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