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看著剛剛做好卻掉落在水桶裡的六十個衣袖,張萍著急得落下了眼淚。
她正準備把衣袖拿起來吹乾時,工廠老闆怒氣衝衝地衝到了她面前。
“如果連這個都做不好,你就給我走人!“
響亮的聲音迴盪在車間裡,從四面八方匯聚的目光讓張萍面紅耳赤。
她試圖不讓眼淚奪眶而出,可也就兩秒的時間,眼淚像斷了線的珠子一樣落了下來。
“為什麼我什麼都做不好?如果我被開除了怎麼辦?”流下的眼淚打溼了張萍的衣服,卻怎麼也洗不盡她心中的失落、委屈和不甘。
圖為張萍
數月前,帶著全家人的期望,張萍進入了收入頗豐的製衣廠。
16歲的她只有一個夢想:要透過自己的雙手,改善一家人的生活,供弟弟妹妹讀書。
這個夢想,是張萍從小就在心中種下的……
02
出生在山東臨沂農村的張萍,是家中最大的孩子,爸爸、媽媽靠著種田供養著一家五口人。
爸爸話不多,總是默默地幹著活,每年的秋收之際,爸爸會頂著烈日,佝僂著身體,拿著鐮刀割下成百斤的麥子。
汗水一次又一次打溼了爸爸的衣衫,他卻一刻也不停歇,直到麥子被堆成了一座又一座的小山。
圖為張萍
為了幫父母減輕負擔,12歲時張萍便利用暑假跟著媽媽去到工地掙錢。
看著媽媽用盡全身力氣拉著裝滿土的鐵皮車時,張萍淚流滿面。
那是她第一次感到心疼父母,她不怕自己吃苦,可是看著日漸年邁的爸媽受累,自己的內心卻倍感煎熬。
為了照顧家裡,張萍選擇了輟學,在縣城裡的服裝廠找到了一份工作,她深深明白:這份工作不僅承載著她的生計,更擔負著全家人的希望……
可現實,卻和夢想大相徑庭。
服裝廠對工人技術要求很高,張萍毫無基礎,相比其他接受過訓練的人,她做的每一個步驟幾乎都在出問題:熨燙的袖子像褲腿,剪衣服口袋的時候連著衣服一起剪壞了……
張萍越來越消沉,她每天都在懷疑,自己是不是沒有能力做好這份工作?
“如果不行,我就放棄吧。”張萍對自己說。
掃描二維碼
觀看完整影片
03
沒過多久,廠裡請來了一位姓王的裁縫老師,專門為大家指導技術。
那天,張萍在車間裡加班,看見張萍疊袖子的方式不對,王老師主動拿起袖子,一步步給張萍做示範。
可是張萍依舊做得七扭八歪。
“沒事,不要著急,慢慢來。”王老師耐心地說。
圖為張萍
得知張萍因為工作尚未完成而遲遲下不了班時,王老師便幫著張萍幹起活來。
疊好的袖子越來越多,王老師的額頭上也冒出了密密麻麻的汗珠。
看著王老師,張萍的心裡很感動,王老師不但沒有因為她做得不好責備她,反而耐心地幫助她。
對於處在迷茫困境中的張萍而言,沒有什麼話語能夠比“慢慢來”更有力的了,既然老師都能等待自己成長,自己還有什麼藉口不努力呢?
她的腦海中萌發出了一種簡單而又堅定的想法:“我要努力,我要把這件事做好。”
王老師離開後,張萍找來了廢布,一遍又一遍地練習……
04
王老師對待學生態度溫和,但是他的要求卻很嚴格,看著張萍的剪刀已經用鈍了,王老師立馬找來了磨刀石,親手給張萍磨剪刀。
“一定要記住,你手裡握著的剪刀,一定要把它磨好,磨好了剪刀,你才能當一個好裁縫。”
靠著王老師的指導和自身的努力,張萍在很短的時間裡,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八個月後的一天,王老師帶著磨刀石來到了張萍的工位前,這一次,王老師除了幫張萍磨刀外,還告訴了張萍,他將在第二天離開的訊息。
“你一定要記住,做什麼事情,都要慢慢來,不要心急,只要你努力,就會有所收穫的。”
張萍很捨不得老師離開,她很想對王老師說一句“謝謝”,可卻始終沒有勇氣說出口。
她含著眼淚,低下了頭……
05
光陰飛逝而過,一轉眼,張萍已經35歲。
張萍如願供弟弟妹妹讀了書,為家人帶去了更好的生活,而她依然做著裁縫的手藝。
這門手藝,陪伴著張萍走過了二十年的路程,成為她安身立命的本領,也成為她改變一家人命運的本事。
一路上,張萍遇到過無數的困難,想過無數次放棄,可每一次,讓她再繼續堅持的,是王老師說過的一句話:“不要急,慢慢來。”
在《等著我》的現場,張萍如願見到了王老師。
圖為張萍和王老師相見畫面
回到家鄉的王老師,數十年如一日地經營著一家裁縫店,在他的心中,自己不過是做了每一位老師應該做的事。
“謝謝。”張萍微笑著,說出了那句遲到了十九年的感謝。
時光彷彿在一瞬之間,回到了十九年前......
一個青澀懵懂的女孩,經歷著對工作的失望、對自我的否定,走在命運的分叉路口的她,即將選擇一條名叫“放棄”的路。
“不要急,慢慢來。”
老師肯定的目光、耐心的話語,讓女孩再次鼓起了勇氣,她決定在這條名叫“堅持”的路上,走一步、再走一步……
圖為張萍和王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