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嘉賓:中源協和董事、常務副總經理、清華五道口金融EMBA2021級學生 李旭
出品 | 搜狐財經、清華五道口金融EMBA
編輯 | 王珍
主編 | 王德民
近年來,幹細胞應用逐漸走進大眾視野,國內外湧現一大批幹細胞研究企業。資料顯示,2019年全球幹細胞市場規模超過1200億美元。預計到2024年全球幹細胞市場規模將會達到3000多億美元。
作為A股市場唯一一家以“細胞工程+基因工程”為主營業務的上市公司,近日,搜狐財經《未來商勢力》欄目對話了中源協和董事、常務副總經理李旭,圍繞細胞研發、產業政策、臨床應用等問題做了探討。
李旭介紹,中源協和以細胞的儲存、研發、臨床轉化為切入點,擁有國家幹細胞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幹細胞工程產品產業化基地。
近年來,幹細胞儲存成為了大家追求健康的科學新理念。目前我國因創傷、疾病、遺傳和衰老造成的組織器官缺損或功能障礙人數位居世界之首,對於幹細胞為代表的再生醫學研究的需求尤為急迫。
李旭向搜狐財經表示,中源協和已在全國 20個省市建立細胞資源庫,構建了全國性細胞資源儲存網路。截至今年7月底,該庫為臨床提供了2800餘份臍帶血造血幹細胞,挽救了眾多患者生命。
去年疫情的發生讓整個生物醫療行業升溫, 生物醫療是否已成新藍海?李旭認為,隨著老齡化的加劇,生物醫藥行業將是長期的藍海市場,但是對於一些老舊的科技等板塊,區域性已經產生了泡沫。
同時,一個現象不能忽視——行業內創新賽道擁擠。李旭在介紹中國醫藥行業轉型現狀時提到,在一些資本追逐的前提下,國內醫藥行業藥品研發過多趨同,比如研發火熱的PD-1以及CAR-T。“過多的趨同研發會浪費人力物力財力,這一點值得大家關注。”
談及國內創新藥的生態環境,李旭認為,近些年隨著資本的介入、產業政策的明確,行業已經進入了藍海的狀態。尤其是近兩年,有一些大的醫療企業在成長過程中,選擇去跟一些規模較小的創新型公司進行聯姻合作。這樣的強強聯合和高效滾動,有助於整個行業提高轉化速度和迭代速度。
醫藥行業的人才稀缺,在解決高階人才問題方面,李旭透露,中源協和在上市公司的架構下,建立出來創業型的公司,透過開放股權,吸引一批企業家和科學家加入團隊,從而加速推廣和轉化他們的科研成果。
以下為搜狐財經《未來商勢力》與李旭的採訪精編:
《未來商勢力》:國內細胞治療產業已集聚了近百家不同規模的企業,在幹細胞研究領域,中源協和有哪些突破?
李旭:幹細胞行業到現在已經有20年的時間,在這個過程中,中源協和是國內第一個踏入幹細胞領域的企業,我們也見證了這個行業的發展和產業政策的變化。過去的兩年裡,監管和產業政策已經非常明確,幹細胞是可以以藥物的方式進行報批、申報。
中源協和在10年前就堅定了一個路線,一定要做出中國第一個幹細胞的藥物。2010年,中源協和是全國第一家向CDE申請幹細胞藥物治療肝纖維化的企業。當時產業政策還不是非常完善,沒有做出我們預想中的所謂零的突破。
隨著產業政策的完善,目前我們已經實現了臨床轉化和基礎研究的突破。在基因編輯幹細胞的前提下,我們可以透過一定的基因編輯的手法,讓幹細胞定向分化,然後針對不同的適應症和不同的患者起到不同的療效。
另外我們在細胞因子方面也有一些突破,包括細胞因子的儲存和臨床應用;最後就是臨床轉化,也就是報藥,對於我們這樣的企業來說,報藥是我們最核心的職能,如何產業化、自動化地生產幹細胞,更多的是工藝上的突破。
我們現在已經可以達到半自動化的大批次生產,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可以做到全自動化的大批次生產。同時我們也應該算是全國首創,可以用常溫長期的液態形態儲存鮮活的細胞因子,這也是我們在轉化過程中的顯著突破。
《未來商勢力》:中源協和旗下的產品眾多,面對行業內的激烈競爭,中源協和的優劣勢有哪些?
李旭:中源協和在過去20年裡,一直堅守著我們精準醫療的戰略,分別是精準的預防、精準的診斷、還有精準的治療。
首先是精準預防,對於我們這樣細胞治療的企業來說,什麼叫最好的預防?一定是把自己最年輕,最有活力的細胞儲存起來,未來一旦患病可以拿出來製作成藥物,甚至把它製作成保健品等。
在細胞儲存業務上面是我們老本行,我們在全國各個省市建立了20個細胞儲存的實體機構,覆蓋了將近全國2/3的人口和3/4的版圖,我們的核心競爭優勢在於有全國的實體儲存網路。
第二是精準診斷,精準診斷是我們從2014年開始就著力發展的業務,經過了幾次整合併購,最終打造出了一個全產業鏈的生態。
現在體外診斷行業,最重要的一個問題是很多東西自己做不出來,必須得去外國進口,核心原材料是我們卡脖子的東西。國內這個行業將近70%甚至80的原材料全部都是從國外進口進來的,所以這個對於全產業佈局的考慮,我們必須要解決。
所以在過去的幾年裡面,我們透過併購一些美國跟歐洲的公司,完成了這一點,我們現在應該是國內為之不多的具有原材料核心的生產能力,研發能力的企業,我們現在已經可以完全做到所有的原材料都來自我們自己的工廠。
第三就是細胞治療,在任何一個細胞治療行業,最終的目標一定是要把藥報出來,藥的療效一定要好。我們前面兩個板塊創造出來的利潤,在過去10年裡面基本上全部都補充到了藥物研發裡,我們現在pipeline裡面有7個在不同臨床階段的藥物,希望在短期之內可以上市,能為中國實現幹細胞零的突破。
《未來商勢力》:新藥和細胞、基因治療是未來製藥發展的大趨勢,但相較於歐美,中國基因治療行業起步較晚,中源協和在基因治療行業有哪些成績?
李旭:在細胞治療行業,國內在基礎研究上面,要比其他國家相對慢一些,起步也相對晚,但是我們國內在幹細胞尤其是細胞治療的應用封面,在全世界範圍之內是應用最廣的,而且相對是最早的。
10年前在深圳,有幾家企業用幹細胞治療視網膜眼底黃斑這個病,當時每年至少有3-5萬個來自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甚至是東歐和阿拉伯國家的病人,都會漂洋過海地到深圳,專門治療這個疾病。
疫情期間,我們跟王福生院士一起合作,做了當時國內第一個間充質幹細胞治療新冠和新冠後產生的肺纖維化的問題的幹細胞藥物(處於臨床研究階段)。當時我們在武漢第一時間治療了上百個這樣的病例,臨床資料也非常好。
同時我們又入組了將近200個雙盲對照試驗的病例,最終療效跟結果我們都發表了文章,效果非常顯著。因為截至目前,如此大規模的針對新冠的隨機雙盲試驗,在全世界範圍之內都是首例。所以我認為我們雖然差,只是差在了起跑線上,未來在臨床轉化和應用上,我們會比其他的國家走得更快。
《未來商勢力》:如何預計國內基因治療市場規模?
李旭:在市場規模上,我先舉一個例子,現在比較火的CAR-T-CD19的藥物,現在新聞滿天飛,120萬打一針,其實復星凱特的這個藥已經在美國上市,並創造了10億美金的銷售額,很多權威機構對中國的細胞治療市場也做出了一些評估,去年細胞治療的板塊已經有1000億左右的產值。未來隨著產業的發展,隨著政策的明確,我想國內基因治療市場規模一定會有幾何式的增長。
《未來商勢力》:從我們對於行業的觀察來看,去年疫情的發生讓整個生物醫療行業升溫, 生物醫療是否已成新藍海?
李旭:隨著老齡化的加劇,未來10年20年甚至30年,生物醫藥行業一定是一個長期的藍海市場,但是對於那些相對老舊的科技,比如說生化診斷,現在比較火的靶向的抗癌藥PD-1,再包括有一些老的檢測試劑等等,其實這些板塊,我認為區域性已經產生了泡沫。
但是對於一些新型的技術,比如說我們的細胞治療,基因治療,還有不太受關注的病毒類、精神類的藥物等,未來10年一定會有一個持續的藍海狀態。
《未來商勢力》:如何看待目前國內創新藥的生態環境?
李旭:近些年隨著資本的介入、產業政策的明確,這個行業可以說已經進入了一個藍海的狀態。尤其近兩年,有一些大的醫療企業在成長過程中,選擇去跟一些規模較小的創新型公司進行聯姻合作。
這些大公司的優勢是有產業化、規模化和專業的藥物報批。這些小公司的優勢是可以在很短的時間之內,很高效地做出藥物的基礎研發和初期的臨床驗證,所以這樣的強強聯合和高效滾動,有助於整個行業提高轉化速度和迭代速度的;
但是,國內醫藥行業也有一個問題,就是區域性過熱,在一些資本追逐的前提下,有一些區域性的比如說PD-1、CAR-T這些比較火,區域性的賽道過於擁擠,這個是問題之一。
問題之二是我們國家的基礎研發投入,從比例上來說,生物醫療方面的研發經費跟發達國家基本是持平的,但在生物醫療的基礎研發上面,我們每年的投入基本只有6%,但是發達國家都在15%左右,這就佐證了我們國家對於醫療行業的基礎研發投入,與國外是有一定差距的。
問題之三是產業化,因為在新藥研發的過程當中,企業要付出巨大的成本跟時間去研發新藥,並把它報批上市。尤其是在產品推廣的前期,它的價格一定是高昂的,這是沒有辦法改變的。
過去幾年國內做新藥的人並不多,但最近整個社會越來越重視和理解新藥研發,如果我們想更好地推動新藥研發,我覺得整個社會還需要去解決一個問題,就是商業醫保的問題。
商業醫保可以解決分層的醫療需求人群,只有解決了這種商業醫保,才能真正的能讓這些創新藥覆蓋更多的人群,從而減輕患者的負擔。
《未來商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中源協和在醫藥人才市場方面有哪些佈局?
李旭:人才問題一直是每個企業都頭疼的問題,首先內部人才我們的模式其實比較簡單,大多數的我們的產品是從國家的科研院所裡面做產學研一體化的時候轉化出來的,這對於我們來說壓力較小。
但對高階人才的引進就比較頭疼,因為行業內高階的人才基本都是從國外回來的大教授、大博士,這些人既然決定放棄海外的生活,回到國內一定是抱有胸懷跟夢想。對於我們這樣的上市公司來說,激勵方式是有限的,很難去跟一些資本驅動的創新型企業競爭。
在這種形勢下,中源協和在上市公司的架構下,建立出來創業型的公司,然後開放股權,去吸引優秀的企業家、科學家加入到我們的團隊,最後我們加速推廣和轉化他們的科研成果;
另外就是基礎研發,我們在美國建立了基礎研發的研究中心,一旦研究成功並且具有產業化的條件,我們也會把這個團隊用專案公司的形式引進回來,在中國進行產業孵化。
《未來商勢力》:對於未來發展,中源協和有哪些短期規劃?
李旭:對於中源協和來說,所謂的短期規劃就是堅持自己20年前制定的路線,堅持我們精準醫療的路線,把三大板塊做成全產業鏈的覆蓋;
其次是做好體外診斷業務,現在國內尤其是病理診斷和免疫組化,這些市場現在大部分還是外國公司來壟斷的,我們將近90%左右都是進口的。未來5年,我們一定會遇到國產替代的過程,我們想抓住這個機會,完成我們對進口產品70%的替代。
最後就是報藥,這也是我們中源協和最重要的使命。把藥物報批做出來,把它儘快地推向臨床,希望能透過我們的努力,突破國內零幹細胞藥物獲批的現狀。
《未來商勢力》:此時選擇來清華五道口金融EMBA讀書的原因是什麼?
李旭:作為一名生物醫療行業的從業人,我的日常工作更多是在業務層面,包括產品的研發和藥物的申報、報批。但作為一個上市公司的管理者,我還缺乏很多專業金融知識,希望透過參加清華五道口的課程提升自己。
另外我覺得令人感動的是清華五道口的精神,教會學生怎麼分析並判斷複雜的情況,如何做出決定,它能賦予人一種不怕困難,不計代價,勇敢地為世界發展做出貢獻和犧牲的胸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