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經炒概念、搶金主兩個階段後,中國AI四小龍已經進入爭奪國內人工智慧第一股的新階段。
2019年11月以來,曠視科技、依圖科技、雲從科技、商湯科技相繼提交了招股書。來得早不如來得巧,排在第三位提交IPO申請的雲從科技最先透過上交所稽核,如今正在向資本市場發起最後衝刺。
問題是,一個“中國AI第一股”的虛名能改變這家人機協同解決方案提供商業已掉隊的命嗎?
偽人工智慧國家隊
讓機器像我們一樣思考、工作是人類許多年來的夢想。1877年,近代法國著名科幻作家儒勒·凡爾納預言,未來很大一部分人類的智慧會被機器人取代。
1950年,一位名叫馬文·明斯基的大四學生與他的同學鄧恩·埃德蒙一起造出了世界第一臺神經網路計算機。同年,計算機之父阿蘭·圖靈提出了圖靈測試。六年後,計算機專家約翰·麥卡錫正式發明“人工智慧”(AI)一詞,人工智慧時代的序幕就此展開。
囿於諸多條件限制,半個世紀以來,人工智慧發展緩慢,在我國更是一個冷門領域,相當長一段時間,創業者與資本熱衷於追逐燒錢即可迅速產生回報的網際網路,十年前才悄然發生變化。
天眼查APP顯示,2011年10月,清華三位畢業生搗鼓出了曠視科技,次年9月,依圖科技在上海問世,2014-2015年,商湯科技、雲從科技相繼成立。這就是過去幾年間席捲資本市場的中國AI四小龍或CV四獸。截至今年8月底,四家融資總額超50億美元。
作為AI四小龍中成立最晚的公司,雲從科技的業績墊底。根據招股書中的可比資料,2020年上半年,曠視、依圖、商湯營收分別為3.81億元、7.2億元、8.61億元,雲從科技僅2.21億元,相當於前三者的58%、30.7%、25.7%,差距不是一般的大。
不過,雲從科技有一件東西令競爭對手自愧不如:超強的自我包裝能力。在官網和許多新聞通稿中,雲從科技均自詡為“人工智慧國家隊”,瞬間甩曠視、依圖、商湯幾條街。紫財經第一眼看到時啞然失笑:既不是央企控股也不是國企控股,一家自稱國家隊的勇氣到底是從哪裡來的?
雲從科技的理由是:孵化自中科院,創始人周曦系中科院“百人計劃”引進的專家,並組建了中科院人臉識別研究團隊;雲從科技系首個同時承建三大國家平臺並參與國家及行業標準制定的人工智慧企業。
乍一看,理由挺嚇人的,實則有拉大旗作虎皮之嫌,我們現在就來戳穿這家公司的謊言。
成熟的女人往往不會輕易被山盟海誓哄騙:你說愛我,那願意為我花多少錢呢?話糙理不糙,這同樣適用於商場。
在中科曙光、國盾量子、寒武紀等中科系的股東名單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北京中科算源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中國科學院控股有限公司的身影,雲從科技57個股東中無一直接隸屬於中科院。如果雲從科技像自己說得那樣好,中科院為何不做一個二股東、三股東?
在招股書中,雲從科技專門披露了國有股東情況,所謂的人工智慧國家隊結果只有南沙金控、國新資本、上海聯升、廣東創投四家國有股東,其中,持股最多的南沙金控所佔比例不過2.21%。哪支國家隊是這樣的?
在一份函件中,雲從科技辯護稱“中科院重慶院以旗下公司德領科技入股雲從科技重慶公司。”紫財經順著這條線查了一下,德領科技確實在雲從科技重慶公司中佔12.5%的股份,且不說這個持股比例是不是很低,中科院重慶院間接入股一個子公司就可以把整個雲從科技提升到國家隊高度了?你們的智商只夠糊弄三歲娃娃麼?
在專利指標上,雲從科技的發明專利申請少於商湯科技、曠視科技、依圖科技等,截至2021年6月底,該公司共擁有發明專利93項,也難擔起國家隊頭銜。
值得注意的是,雲從科技在官網、新聞稿中頻繁使用國家隊字眼,在幾百頁招股書中卻隻字未提,到底是謙虛還是心虛?
AI第一股的成色
不過,偽人工智慧國家隊的包裝可以提供大量意想不到的好處。曠視科技、依圖科技均在雲從科技之前提交IPO申請,最終卻讓雲從科技後來居上。
在招股書中,雲從科技的自我定位是一家提供人機協同作業系統和行業解決方案的人工智慧企業,但偏科不是一般的嚴重。
2018-2020年間,雲從科技分別實現營收4.84億元、8.07億元、7.55億元,同期虧損1.81億元、17.08億元、6.9億元,虧損金額比不上與主要競爭對手相比,營收也不能與主要競爭對手相比。以2020年上半年為例,雲從科技、依圖科技、曠視科技、商湯營收分別為2.21億元、3.81億元、7.2億元、8.61億元。
如果進一步剖析雲從科技的營收結構,我們很容易發現更深層的問題。過去三年間,該公司人工智慧解決方案佔比始終高居不下,最高達94%,最低也有69%,雲從科技因此被不少人譏諷為系統整合公司。
人工智慧解決方案中有相當大部分是外採的硬體,技術開發比重極低,這導致雲從科技的整體毛利率在AI四小龍中墊底,最低時毛利率只有21.7%,而依圖、曠視、商湯均在50%以上。
此外,雲從科技業務碎片化問題非常突出,從2020年度人機協同作業系統客戶分佈情況來看,絕大多數訂單規模在100萬元以下,千萬元以上的訂單寥寥。
2021年上半年,雲從科技營收4.55億元,同比增長105.7%,虧損也在擴大。長期的燒錢使得雲從科技一直處於失血狀態,三年半累計虧損近29億元。
截至2020年底,雲從科技賬上現金及現金等價物餘額為9.70億元,今年前6個月現金流出速度明顯加速,現金及現金等價物淨增加額-6.44億元,這意味著如沒有新資金進入,該公司目前可能只剩1個億左右。
在依圖、曠視、商湯的身後,我們可以發現高瓴資本、紅杉資本、雲鋒基金、真格基金、高榕資本、銀湖資本、厚朴投資、軟銀等一眾投資機構,雲從科技的金主除了雷軍的順為資本,大多為非主流創投機構,投資時很保守。
研發費用是科技公司的一項重要指標。雲從研發人員數量並不算少,研發費用卻低得出奇,2017年、2018年、2019年和2020年上半年,研發費用分別為0.59億元、1.48億元、4.54億元和2.47億元,佔各期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92%、31%、56%和112%,同期,依圖科技研發費用分別為1億元、2.91億元、6.57億元和3.81億元,曠世科技與商湯在研發上的投入更高,尤其是商湯,2020年研發費用24.54億元,幾相當於三家之和。
花錢不一定有收穫,但你不花錢肯定沒收穫,技術最講究積澱。
2020年格外難熬。在享受長時間的熱捧後,雲從、依圖、曠世、商湯的估值已成天價,資本漸趨冷靜,人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期待回報,而不是像過去只管砸錢。率先登陸資本市場會讓雲從科技補齊短板,跨越式發展嗎?答案是否定的。
雲從科技正在掉隊
招股書顯示,曠世科技、依圖科技的目標融資額度分別是60.18億元、75.05億元,商湯目前尚未公佈該數字,預計超20億美元。相比之下,雲從科技的目標只有37.50億元,不足依圖科技的一半,這樣做可以大大降低上市難度,硬幣的另一面是也將該公司置於被動境地。
人人都說AI前景無限,可是,曠視科技都滿十個年頭了,依然沒有找到方向,更不要說雲從科技了,AI應用場景的缺乏、巨頭的擠壓與創始人的侷限性是橫亙在雲從科技面前的三座大山。
在招股書中,雲從科技向投資者描繪了一幅宏大的景象:透過對業務資料、硬體和軟體的全面連線,把握人工智慧生態的核心入口,為客戶提供資訊化、數字化和智慧化的AI服務,同時基於人機協同作業系統,賦能智慧金融、智慧治理、智慧出行、智慧商業等場景,為廣泛的客戶提供以人工智慧技術為核心的解決方案。
這看起來是一片星辰大海,事實並非如此。一位網友尖銳地指出:
“很多人當初對AI的認識以為跟網際網路革命似的,其實二者在產業界存在非常大的差異。最根本的是技術上,目前深度學習的革命太依賴算力和資料,真實落地的場景並沒有那麼多。”
不論是雲從科技還是同行目前都是to G或to B屬性。從市場規模上看,政府市場與企業級市場無法與消費市場相提並論,很難撐起較高的市值,更何況已經無人願意為純概念買單。
在早期,因為市場技術不成熟,BAT對AI難提興趣,只有雲從科技等唱主角,如今在各個細分賽道都會遭遇這家或那家甚至同時遭遇幾大巨頭。
雲從科技在招股書中坦言所處人工智慧行業面臨商湯科技、曠視科技、依圖科技等人工智慧企業的競爭,也面臨著海康威視等視覺裝置廠商的挑戰。辛辛苦苦耕耘六七年,最後被別人摘了桃子,的確很悲催,這很可能就是雲從科技的命。
除了市場因素,雲從科技自身的問題更大,許多技術型公司不是死在技術上,而是死在經營管理上,一個卓越的公司離不開技術專家,也缺不了經營天才。
遺憾的是,學院派周曦創立雲從科技後,遲遲未對外聘請專業的CEO,而是一直自任董事長、總經理,在雲從科技急劇膨脹的過程中,這位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電子與計算機工程專業畢業的博士還霸佔著中科院重慶綠色智慧技術研究院博士生導師、上海交大博士生導師等職位,這或許是雲從掉隊的主要原因之一。
不少員工吐槽稱,幾大AI公司前幾年熱衷於宣傳概念、發論文、屠榜測評、做DEMO等,享受估值飆升的快感,等到迴歸生意本質,用AI和機器學習解決實際問題並進行規模化時就兩眼一抹黑了。
雲從科技的艱難時世或許剛剛開始,曠世科技、商湯的步步緊逼讓人工智慧第一股喪失了應有的意義,AI四小龍時代即將成為歷史。(部分圖片來自網路)#人工智慧##股票# #A股#
【紫財經】是一個鮮活有深度有溫度的科技財經自媒體,關注我,不會走丟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