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日報記者 陳瑜
無人無纜潛水器,又稱水下機器人,是本世紀以來國際海洋工程領域發展的尖端技術之一,也是智慧技術在海洋應用的典型體現。記者從9月23日舉行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無人無纜潛水器組網作業技術與應用示範”專案課題績效評估會議上了解到,我國已實現大規模、多型別無人無纜潛水器組網觀測與探測應用。
基於海面/海底多信標的水下移動節點定位系統。圖片來源:專案組
專案負責人、浙江大學教授徐文告訴記者,當今動態海洋環境的研究已從大尺度、慢變過程發展到對中小尺度、快變過程的觀察。區域環境的動態變化對特殊氣候形成、災害條件產生、生物習性變遷以及實時戰區警戒等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但要滿足區域性、多變性、實時性環境觀測要求,需要具備寬覆蓋、人機互動與快變跟蹤能力,利用不同型別、不同能力的潛水器構成移動觀測網路。
據瞭解,歷時近四年,在深圳投資控股有限公司配套經費支援下,專案完成了“探索100”自主式潛水器,“海翼1000”與“海燕1000”水下滑翔機,“海鰩”、“藍鯨”與“黑珍珠”波浪滑翔機的定型、改裝,製造了50臺套平臺系統。工作水深跨越100至1000米,使我國海洋移動組網技術從理論模擬研究進入成規模試驗乃至應用示範階段。更重要的是,2020年-2021年,專案累計完成了近四個月的海上試驗,參與組網觀測與探測應用的潛水器平臺種類和數量規模創國內外紀錄。
“不同型別平臺、動態網路條件下的移動節點聲學組網是一大國際難題,我們不僅成功提出了通訊解決方案,還驗證了成規模的基於海面/海底信標網路的水下GPS系統技術。”徐文告訴記者,在專案支援下,用於組網的水聲通訊機、水聲感測器等重要水下裝備實現了從試驗樣機到成熟產品的轉變,進一步夯實了我國高階海洋裝備自主產業化能力。
據瞭解,該專案隸屬於“深海關鍵技術與裝備”重點專項,依託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由中科院瀋陽自動化所、天津大學、中科院深海所、中科院南海所、浙江大學、中船七一五所、中船七一O所、國家海洋技術中心等共同承擔。
編輯:黃磊
稽核:嶽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