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倒回到22年前的1999年9月18日......
那一天大會堂隆重舉行表彰為研製“兩彈一星”做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大會,23位老人獲得“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和證書。中國人如今能站在世界科技進步的前列,瞄準國際先進水平,切實維護國家的主權和安全,離不開他們當年的無私奉獻、自力更生和艱苦奮鬥,從此“兩彈一星”元勳開始為世人所知。
但是有3個人,差點漏選,又是怎麼回事呢?我們一起來看看當年的遴選過程。
1999年,恰逢中國科學院建院50週年,《科學時報》的記者劉振坤對中科院的老院長張勁夫進行專訪,並形成《在科學院輝煌的背後——張勁夫回憶1956~1966的中國科學院》一文,結果引起科學界的巨大反響。彼時還在國外的楊振寧特意給張勁夫打來越洋電話,建議正式披露中科院參與“兩彈一星”的研製工作。
張勁夫覺得大家的呼聲和意見有道理,是時候該披露出來了。為了慎重穩妥起見,他專門向中科院時任院長路甬祥徵詢意見。原本路院長就希望公開這段歷史,一是慶祝中科院建院50週年,二是大力宣傳中科院50年來取得的成就和貢獻,兩人的想法一拍即合。由此,路院長開始極力推動此事。
到了1999年3月中旬,張勁夫寫成《中國科學院與“兩彈一星”》草稿,並呈報給國家領導人,結果很受重視,親自打電話給張勁夫:“文章寫得非常之好,不但要在《科學時報》發表,而且還要在《人民日報》等大報發表。這段歷史不但要讓全國人民特別是中青年知道,還要向全世界公佈”。得到指示,相關人等組織人手、核對文章的具體細節,保證文章史實的準確,並在5月5日在新華社釋出通稿,隨後又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大報顯著位置刊發,由此在世界範圍內引起強烈迴響。
事情到這,只是個開局。時任國防科工委副主任、聶帥的女兒聶力讀了此文,特別激動,就與張勁夫溝通意見,並建議國家為成功研製“兩彈一星”做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頒獎授勳,召開大會表彰他們的事蹟,很快被國家採納,而遴選工作就交給了總裝、科技部和人事部等部門來操作。
這項工作進行得很快,國家決定授勳20人左右。在遴選過程中,各部委為名額積極爭取,這也不難理解,畢竟自己部門有人入選就意味著輝煌和貢獻。當年的7月29日舉行專門會議,臨結束前,有人建議應徵求老領導張愛萍、張勁夫的意見。8月3日又召開了一次小會,張勁夫應邀到會,會議就選定的一份21人名單徵詢意見。張勁夫沒有說這21人中該撤下誰,但是說應該補上錢三強、王大珩、吳自良3人,並特意說要為錢三強的問題,講句公道話,反覆強調“三強功不可沒”、“名單沒有他是缺憾”,核心就是錢三強在“兩彈”科研攻關上調兵遣將、安排研究專案、做學術組織工作的重要性。後來遴選小組尊重了張勁夫的意見,加上了錢三強、王大珩、吳自良3人,從原名單中撤下1人,最後定了23人。
雖然我們無法知曉當初的21人名單中為什麼沒把錢三強列入,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當時並沒有正確認識到錢三強在原子彈工程全域性上的重要作用和地位。為什麼張勁夫的話就是可信中肯的呢?這是因為1956~1967年間,張勁夫任中科院副院長,主持中科院日常工作,中科院參與的國家重大研究的事情由他來直接負責,他對全域性情況非常瞭解。而長期以來,考慮保 密制度,一些歷史註定要被適當掩藏,人們有對原子彈工程往往一知半解,哪怕是親歷者,往往也是隻熟悉自己工作範圍內的事情,對全域性則缺乏充分的認識,只有像張勁夫這樣對原子彈研製全過程全面瞭解的人,才會公正地評價。
如果不是張勁夫那篇引起科學界轟動的文章,如果不是國家重視科學人才,可能也沒有“兩彈一星”元勳授勳頒獎這件事,如果不是那些在關鍵時刻給出善意提醒,希望徵求有關老領導意見,如果沒有張勁夫的公正力爭,錢三強、王大珩、吳自良就不會出現在“兩彈一星”元勳的名冊上。
這段已經解密的歷史,讓我們在感慨的同時,也留給我們深深地思考......
參考資料:
《科技重塑中國》黃慶橋
特此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