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中華第一畫”這幾個字,你馬上想到的是哪一幅畫?《清明上河圖》?《富春山居圖》?《簪花仕女圖》?這幾幅都很出名,藝術價值也很高,但如果把規則錨定在作為中華文明開端的標誌上,“中華第一畫”頒給《御龍圖》,應該不會有人反對吧?
這幅戰國時期的畫看似簡單,但它卻畫出了貫穿華夏文明兩千年的天人觀和生死觀。
畫上有什麼?
這幅畫是1973年在湖南長沙一個楚墓裡發現的。這張畫被發現的時候,是蓋在墓葬裡的棺材上面。長度是37.5釐米,寬是28釐米。
它是一幅帛畫,帛畫是畫在絲綢上的畫,背後不裱紙,是軟的。
帛畫是上古中國美術的特有傳統,一直延續到後世。
御龍,就是駕著龍的意思。
經修復,我們看見:
1、 畫面的主要部分是一個配著長劍的男性駕馭著一條龍;
2、 這條龍像一條漂亮的船飄在半空;
3、 下面有一條領航的鯉魚,引導著故去的人,走向另外一個世界;
4、 龍的尾巴上,還站著一隻白鶴。
鶴是候鳥,隨著季節的變化而南北往返。所以在中國古人眼裡,鶴也具備通天的靈性,能夠把去世的人帶到天庭。
5、 這個男性的頭頂上有一個像傘一樣的東西,我們叫它華蓋。
蓋是遮蔽,比如用來擋陽光、擋雨;
華是華麗,華麗的裝飾就是為了給人看到墓主人非凡的身份和顯赫的地位。
這也讓我們看到了當時的物質文化的豐富和發達。
6、 這幅畫還有一個有趣的細節,這個人頭髮不是披散著的,而是束在頭頂上,是一個有設計感的髮型。
這種束髮造型綿延了幾千年,直到明代末年,清軍入關,漢人男子的髮型才被迫發生改變。
? 此畫反映了中華文明怎樣的天人觀、生死觀?
此畫何以被封為“第一畫”?
在這裡,我們用一幅“西方美術史第一畫”來給你對比著解釋。
1、 古希臘壁畫《哈迪斯劫持珀耳塞福涅》中的核心觀念
希臘文化在西方被看作文明的源頭。
有一幅畫特別能代表希臘文化的核心觀念,就是公元前四世紀的墓室壁畫《哈迪斯劫持珀耳塞福涅》,就是冥王劫走了宙斯的女兒。
《哈迪斯劫持珀耳塞福涅》
墓室壁畫,公元前340年左右
位於希臘馬其頓的維爾吉納鎮
這是希臘神話故事的經典:宙斯的女兒珀耳塞福涅有一天和朋友們遊玩,沒想到大地突然裂開,四匹黑色的馬匹拉著一架戰車出現,車上坐著的就是冥王哈迪斯。哈迪斯二話不說劫走珀耳塞福涅,把她帶到地府做了他的新娘。宙斯是冥王的親哥哥,這就是說叔叔強娶了侄女。
這幅畫,畫得非常漂亮,用筆很瀟灑並準確地勾勒出人物造型。
把這幅畫作為希臘文明的代表,不光是因為它漂亮,還因為它作為墓室壁畫,反映出希臘人對死亡的思考。更重要的是它代表了希臘文明的核心價值。
首先,人和神長得一樣,就是人神共體;
其次,希臘的神不完美,也有人的毛病,但是比人更自由,更有個性。
從這幅畫裡可以看出神和人之間的關係、神和神之間的關係,以及個體在社會中的位置。
這反映了希臘的宇宙觀和世界觀已經明確地形成了。
西方美術史裡,從古代到今天,出現了無數件以這個故事作為主題的作品,也說明這是西方價值體系的重要節點。所以我們說它是西方美術史的第一畫。
2、 《御龍圖》中的核心觀念
同樣的道理,根據目前的考古成果來看,《御龍圖》就是最早體現出中國人的宇宙觀、生死觀和人神關係的作品,反映了中華文明核心精神。
它比前面提到的希臘作品略早一點,是公元前五世紀左右的作品。
請你注意一下這個時間,這是春秋和戰國交接的時候。
美國著名的漢學家牟復禮先生在思考“中國性”應當怎麼定義的時候,曾經考慮過把文字作為中國性定義的一個重要因素。
最晚在公元前1600年左右的商朝初年,中國就出現了鐘鼎文和甲骨文,但是從這些文字我們還只能看出,商朝時候,我們今天所知道的中華文明的許多元素出現了,但這個文明還沒有完全成型。
而到了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前500年前後,中國的文字記錄和敘述突然出現了一個量和質的爆發節點,此時出現了一大批思想家。周公、老子、孔子、孟子、荀子、墨子、這些人,把從前人那兒傳承下來的思想閃光點和文化元素,進行了整合、梳理和篩選。
從此以後,中華文明真正形成了清晰的文明外延輪廓和深層內涵。
也就是說,在這之前這片土地上的各種文化現象,在此時最終成為有形有質的中華文明形態。
中華文明形成的這個節點,體現在美術作品中,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御龍圖》。
它所表現出來的中華文明的精神,是物質的,也是精神的,更是文化的。
理解這個判斷,你要注意兩個關鍵點,就是這幅畫裡反映的天人關係和人人關係。
①天人關係:“天人合一”
這張帛畫上顯示的是一個人在駕馭著一條龍昇天。這個駕龍的男子,他一臉沉思的表情,規規矩矩,沒有任何不當的舉止。
天人關係在這裡得到了確認:
一方面人不是天的附庸,人可以憑藉智慧,透過某種方式駕馭自然;
另一方面,不去傷害自然。
這就是一種和諧統一的精神,就是天人合一中國特性的關鍵標誌。
②人人關係:人殉走向消亡
另外,這幅畫還透露出了當時人與人關係的變化。
我們透過《御龍圖》看到了一個巨大的人文進步,那就是墓葬不再有人殉了。
在商朝墓葬裡,我們常能看到幾十人、上百人的殉葬。
一個貴族去世了,他不是自己走,他要前呼後擁地走。
怎麼讓這些人跟著他走呢?簡單,殺了,殺了之後,整整齊齊地,排在棺材周邊。
有的人手上有枷鎖,腳上有鐐銬,有的頭被打破,有的在死前最後一刻還在張著嘴掙扎,這些都可以在考古發掘中看到。
到了周朝,人殉終止了,改用其他代用品,這張帛畫就是最能體現人文精神的代用品之一。
這個轉變說明了普通人的地位上升。
儘管有君臣的區別,但君主不能任意屠殺臣僚;
儘管社會地位有高低關係,但貴族不能任意殺戮普通百姓。
大規模的人殉習俗,戛然而止。
在周朝,天與人,天道和人道,天性和人性,不但是相通相類的,而且是可以達到統一的。
這張《御龍圖》恰好就標誌了中華文明的定型。
就目前考古學的成果來看,這件作品就是第一件最能代表中國性的作品,因此我們叫它“中華第一畫”。
? 《御龍圖》的藝術價值
難得的是,《御龍圖》的藝術價值也非常高,完全擔得起“中華第一畫”的名號。
第一,這幅畫有強烈的敘述性和故事性,透過敘述一個昇天的故事,傳遞了天人和人人之間的關係。這就是中國美術的最核心的功能——教化功能。
第二,從使用的材質看,這件作品本身畫在絹上,這就說明最晚在公元前500年,絲綢手工業技術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同時有了廣泛的應用。
除了畫本身的材質,還有一點也可以看到絲綢文化的發達程度:這個人身上穿的是剪裁合體的絲綢衣服,長長的飄帶,飄蕩在身後。
要知道,西方人輾轉從中國學到了紡織絲綢的技術的時間是公元140年的文藝復興初期,單論絲綢紡織技術,西方至少比中國晚了兩千年!
第三,從繪畫的細節來看,你可以看到最早的中國畫形式,也就是平面渲染與線條勾勒。
1、 這件作品是以剪影的形式所畫,人物身上絲綢的那種飄逸的皺紋,是用極其概括的線條勾勒出來的。
2、 龍的身體,也是用線條勾勒出的。同時還有渲染,就是用色彩塗抹畫面,渲染有重有淡,有些地方還帶有一些裝飾性的平面渲染。
3、 此外,這幅畫還體現出了動感。在這位男性頭頂的華蓋上有流蘇,隨著他的上升,我們可以看到流蘇從前往後飄去。他穿著長袍大袖,脖子上有一條飄帶,也往身後飄去。這種畫法非常生動。
到這裡,關於這幅《御龍圖》就基本講完了。
這幅戰國時期的帛畫,用非常優美的方式展現出和諧統一的天人關係和人人關係。
它看似簡單,卻昭示了中華文明定型的那個令人激動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