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古代有一位大將軍,驍勇善戰,萬夫莫敵。他有一個愛好,喜歡收藏陶器,已經擁有不少的收藏品,一有空就拿出來把玩欣賞。
有一天,當他把一個心愛的杯子拿在手中欣賞時,心裡正歡喜,忽然手一滑,杯子差點摔落在地,還好他動作快,又把杯子捧住,當時不覺得竟然嚇出了一身冷汗。
事後他反思:為什麼我平時身經百戰,刀、槍都不怕,剛才卻竟然為了這個杯子而嚇出一身冷汗?所以一直在心裡自問:這是為什麼?
忽然,有個念頭在他腦海裡閃現──這都是因為私慾(貪愛),有這份貪愛,就會有恐懼!
於是他毅然把手中最愛的杯子重重地摔在了地上,看著一地殘渣,當下覺得一身輕鬆,不必再為了這個杯子的圓缺而掛心了。
結論:其實阻礙你前行的,往往是身上或心上的負累,人生有時候是要學會放下,只有放下才能輕鬆上路。
這個將軍與杯子的故事乍看很治癒、很正能量,心無掛礙,浩然無涯,其實細想之,這是一碗妥妥的毒雞湯了。
杯子如果能說話,它會說:我到底做錯了什麼?如果成為你心頭的最愛,導致我最後的被你毀滅,那麼我寧願一開始你就不要“貪愛”我,或者將我送人不好嗎?
其實錯誤本身不在於杯子,在於將軍腦海裡所謂的恐懼、所謂的掛心。
又假如將軍此生摯愛自己的妻子,由於深愛那麼妻子就一定是他的軟肋、是他的“貪愛”,所以也會恐懼,會掛心。
如果按照將軍的思維邏輯,是不是要將妻子殺之,毀了這根軟肋,才能心無掛礙一身輕鬆地遠赴戰場呢?
生而為人哪能心無掛礙,如果所有的掛礙都使你感到恐懼,欲毀之才能使自己無敵。
那麼歸根結底是自己本身不夠強大,受外界事物影響太多,從而遷怒於外界事物擾了自己的心性,而沒有從自己內心找原因。
孔子《論語》中記載:不遷怒、不貳過。便是告誡我們遇事要懂得就地解化,多從自身找原因,不要轉移到其它地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