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粉絲昨天跟我私信,傾訴起了他的故事:
我叫王家輝(化名),今年28歲,在一家工廠做車間主任,前兩年剛結婚,老婆很賢惠,已經懷孕六個月了,估摸著年底生,到時候我就當爸爸了,真的好開心。我爸媽性格和藹,婆媳關係相處的也不錯,一切看起來都是那樣的幸福和美。
但我心裡始終扎著一根刺,我現在的父母是我的養父母,其實我從小就知道這件事,我記事早,我清楚的記得,我是在我三歲的時候來到這個家庭的。
老實說,你可能不相信,三歲不到的娃娃能記得什麼事?
但我就是清楚的記得,自己像一隻小豬仔一樣,被一個現在回想起來是個五十多歲男人用一隻手提著,就在我們家門口跟我爸媽討價還價。
我不記得我當時“值”多少錢,但我始終忘不了那男人手上很濃很濃的煙味和那兩根泛黃的手指頭,以及當時我爸媽頭一次抱住我時,從眼睛裡流露出來的激動和喜悅…
童年總是無憂無慮的自在逍遙,父母的疼愛、農村的小夥伴們以及各種各樣的小遊戲,一直伴隨著我成長到七歲上了小學一年級。
有一天,我跟一個同村高年級的男孩子發生了口角,中間細節模糊了,但他最後打我的那一巴掌跟說的最後一句話,我可能永遠也不會遺忘:“小野漢,你爸是啞巴,你回去問問你媽,為啥你不是啞巴?嘿嘿…”這句話至今時不時的會在我耳旁嗡嗡作響,我不知道是那一巴掌讓我痛了還是那句話讓我痛了…
那一刻我好像醒了,又好像睡地更沉了。從那以後,我性格變得內向,表現得很木訥,再也不像以前的機靈,也從此在老師的眼裡失了重。
初中讀完,成績不好不壞的我選擇了輟學打工。十七歲那年春節,我在家過得年,有一次我實在忍不住想問了,問問我養父母,跟他們問清楚:我到底是哪裡來的?我是誰?
可我看到父親佝僂著身子在忙活著餵豬,母親額前一縷斑白的頭髮隨著洗衣服的節奏不斷搖晃著擺來擺去時,我好不容易提起的勇氣又像吹爆的氣球,瞬間洩了個精光。是啊,他們老了,領我的時候就不再年輕了…
我的家庭很特殊,爸爸是個啞巴,天生的,沒治。我媽就是個普普通通的農村婦女,有著自己的狡黠,但心地善良。
我今年28,我爸76,我媽73,我老婆23,這個大家庭年底還會再添一個小生命,我是這個小生命的親爸爸,但我的親爸爸可能這輩子都沒有機會再找到了…
——————————————————————
以上就是粉絲王家輝的故事,出於對家輝的尊重,我並沒有探詢他的具體情況。
在徵得他同意後,我把他的故事整理分享出來。家輝,你是不幸的,但也是幸運的。
最起碼我從跟你的談話中,能感受到你內心的通達,你並沒有在抱怨什麼,能夠理性的自我陳述,本身就是一種自知之明。
恭喜你憑藉自己的努力走出了思想的衚衕,很感謝你的信任和傾訴,我不知道你會不會看到這篇文章,但我想借著你的故事,做一篇專題文章,把福兮個人的一些看法和觀點分享給和家輝有相同經歷的家庭,希望能對正在被相關問題困擾的人帶來一些幫助。以下:
被收養的兒童在進入青春期後,有必要了解自己的生物學淵源,以確立他們的身份認知。這並不影響他們與收養家庭的關係。
那些設法與他們的親生父母取得聯絡的孩子通常感到更滿足更幸福。更重要的是,他們往往對自己的收養家庭感到更加依戀。彷彿透過知道他們來自哪裡,他們的起源在哪裡,他們的自我認知也就變得更加明確了。
所有孩子都有權利知道他們是否是被收養的。如果可以的話,最好試著幫助他們瞭解他們的親生家庭。
被收養的孩子和他們身份的構建
明確的知道了自己是誰也就意味著知道自己從何而來。對於被收養的孩子來說,他們的收養家庭是否以最有愛的方式撫養他們往往並不能打消他們探求真相的慾望。
哪怕養父母對他們視如己出,但他們仍然想知道自己從哪裡來。絕大多數被收養的孩子通常在13或14歲左右時問起他們的身世。這是一個微妙的問題,當然也是一個通常被養父母預料之中的問題。
有許多型別的收養。有的孩子是在與親生父母生活了一段時間後,因為各種原因來到收養家庭。有的可能是作為嬰兒從另一個家庭來到一個新的家庭。還有一些孩子是過繼、輔助生殖或代孕的結果。
然而,無論他們以何種方式來到養父母身邊,這些孩子都有各自的情感需求。此外,對他們和他們的父母來說,瞭解他們的來歷往往意味著一個未知的、相當令人忐忑的情況。
瞭解他們的身世來歷,是孩子個人成長的一部分
加拿大兒科協會幾年前在《兒科與兒童健康》雜誌上發表了一項研究。這項研究捍衛了這樣一個假設:隨著兒童自我概念和身份的發展,他們需要更多地瞭解自己。明確知道他們是被收養的,可以避免一個成長漏洞,使他們得以建立一個積極的自我形象。
這是一種將他們過去的那些人和物融入他們現在的方式。此外,這意味著他們會對自己有一個更完整的看法,並能樹立起一個完善的自我認知。
家庭是否有義務透露被收養兒童的身世?
被收養的孩子有權利知道他們是被收養的嗎?劍橋大學(英國)在這方面進行了研究。他們發現,如今,有相當一部分父母最終會告知被收養的孩子他們的生理來源。當然也有一些養父母決定不這樣做,這種情況在過繼或者其他輔助生殖的情況下更為普遍。
還有一種更可怕的情況:孩子們最終自己發現他們是被收養的,或者他們是透過捐贈者授精出生的。反而這種無意間的主動發現真相,往往會給他們帶來心理上的痛苦壓力。
大約在6到7歲時,孩子才明白收養的意義。這種身份疑惑會像一顆信念種子,播種到他們的內心,並一直伴隨著成長到青春期。這時他們往往會傾向於詢問養父母自己的生理來源。
當他們要求見自己的親生父母時如何行動
正如我前面提到的,被收養的兒童有權利知道他們來自哪裡。這一步有助於他們構建自己的身份。這也使得他們與自己養父母的聯絡更加緊密,因為他們之間存在情感上的羈絆。然而,每個案例也確實是不同的,安排與親生父母見面並不總是能夠如願的快速實現。
最合適的是始終為被收養的孩子提供良好的溝通、支援和指導。主動聯絡警方或者其他相關公益組織,以探求孩子親生父母的訊息。最理想的是在青少年有足夠的成熟度和情緒穩定時開始這種尋找親生來源的工作。
但也有可能孩子們找到的資訊並不符合他們的期望,甚至可能是出乎意料的醜陋真相,比如原生父母的不慈、惡劣等等。出於這個原因,養父母應該在這個過程中始終陪伴他們,併為任何可能發生的情況做好心理準備。記住,父母的愛和信任在任何時候都是最重要的因素。
老話說:養育之恩大於天。我最後要對被收養的孩子勸告一聲,不管你是否走上了踏往尋找親生父母的旅途,也不管你最後是否找到了想要的真相,哪怕那個真相可能醜陋或是美好,但一定不要忘記了養父母對你的關照和陪伴。
我是福兮,一個愛思考愛分享的自由撰稿人,喜歡福兮文章的朋友可以關注我一下,您的每一次支援都是福兮前進的動力!感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