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新中國成立至今,我國一直致力於基礎實力的發展。經過幾十年的歷練,雖然不斷遭遇“卡脖子”,但中國依然在逆境中崛起。如今的中國,透過一場疫情攻防戰,直接和他國拉開了距離,不僅成為了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同時成為全球第一大進出口國家,更是世界第一大“生產工廠”。但為了遏制中國的發展,外資企業正在把製造業向東南亞轉移,那麼我國會不會受到影響呢?
其實細心的朋友已經發現,作者把第一大“生產工廠”畫上了引號。為何要加引號呢?因為在作者看來,中國這個工廠只是代加工工廠,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生產大國。回想19世紀的英國、二戰及二戰結束後的美國、現在的日本,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生產大國。因為什麼?他們並沒有生產他國的先進產品,而是在為世界各國輸送最先進的前沿科技。
不可否認,中國的建造水平真的很強,不然世界各國的巨頭也不會瞄準中國市場。除此以外,也不可否認的是,這樣的過渡確實給了中國很強的發展契機,同時也大大提高了中國人民的就業率。但這對於一個國家真正意義上成為強國作用並不大,只有實現資源上的最優配置,同時可以影響到國際市場的供求和發展,才能立足於不敗之地。
客觀來說,中國目前是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但不可否認,大部分優秀人才和技術工人還在給外資“打工”,這種短線利益並不是我們想要的。廉價勞動力或許是中國的優勢,但在外國或許是“貶義詞”。如何提升自己的能力,帶動產業升級才是追平世界強國,成為發達國家的唯一途徑。
那麼言歸正傳,對於外資轉移代加工工廠,真的對中國有影響嗎?其實看看目前中國市場的現狀你會發現,國產品牌已經成為目前中國市場的主流。甚至在二三線城市都能看到華為軟體學院,這代表了什麼?中國的勞動力完全可以僅供中國自己使用,而且中國巨頭企業目前在海外的資產也非常多,未來國民在海外的就業機率也會越來越大。說白了,只有中國企業開啟國門走向世界,中國人才能真正意義上的衣食無憂,就如同美英那樣。
(文/軒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