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出嫁後,我住在敬老院,老伴住在山中的家裡,很多人說我和老伴分了家。”提起現在的生活,現年72歲的儲奶奶有說不完的話,她說,其實在她心裡,她有兩個家,一個家是敬老院,另外一個家便是山裡,她每天往返兩個家之間,至少3趟以上。
每戶人家的家庭成員不同,生活環境不一樣,不同時期面臨的選擇也不一樣。奶奶家住皖西南山區,小時候家境貧寒,吃沒吃的,穿沒穿的,結婚成家後,雖然家庭條件有所好轉,但她生育了4個女兒,有4張小嘴要吃飯,奶奶和丈夫整天忙得不可開交,在山裡種植各種各樣的糧食。
孩子們到了讀書的年齡,奶奶掏錢給孩子讀書,後來,孩子們出嫁後,家裡只剩下奶奶和老伴兩個人,女兒嫁在不同的地方,隨著老兩口的年齡越來越大,可是,奶奶拒絕女兒照顧,她總是說,孩子們有孩子們的事,村裡欲把老人安排住到敬老院裡。這樣的安排讓奶奶非常滿意,可是,老伴卻不樂意了。
村裡有敬老院,並且離奶奶家不遠,走路只要十多分鐘,敬老院裡有食堂,吃飯不用自己燒,原本可以給老人省去不少的麻煩,然而,無論奶奶怎麼勸說,甚至軟硬兼施,可老伴就是不去敬老院住。無奈之下,奶奶只得一個人住敬老院,她認為,住在敬老院裡比家裡方便多了。
山裡的家房子破舊,老伴不去敬老院,5年前,村裡便給奶奶家的房子進行了重新建造,落地3間,其中一間是廚房,一間是堂屋,奶奶的老伴在裡面堆放雜物和農產品,另外一間是臥室。房子為一層,屋頂蓋的是紅瓦,無論颳風下雨,室內都不會漏雨,奶奶住在敬老院裡,對住在家裡的老伴也放了心。
可是,奶奶吃飯的時候,總是擔心老伴在家弄不到吃的,衣服洗不乾淨,每天在敬老院吃飯後或是吃飯前就回家把飯煮好,讓老伴吃,天天回家給老伴洗衣服,老伴在山裡種植了玉米,奶奶還幫忙幹農活。有人對奶奶說,與其在家要燒飯、洗衣,不如干脆住在家裡,還免去兩頭跑麻煩,然而,奶奶有自己的想法。
“我才不住在家裡呢!我覺得,家裡住著沒有敬老院舒服,伙食也沒有敬老院裡的好,兩頭跑其實也不麻煩。權當鍛鍊身體了。”奶奶說,如今,她習慣了住敬老院的日子,甚至有時候還責怪老伴,稱老伴不懂得享受生活。這不,她回來後還得打掃衛生。
牆壁邊上晾曬的是老伴一個人的衣服,奶奶的衣服晾曬在敬老院裡。眼下,山裡的玉米都已收回了家,奶奶將其全部放在曬筐裡曬乾。老人種植的玉米是用來餵雞的,而雞下的蛋也全部給老伴吃,雞肉也是老伴一個人吃,為了改善老伴的生活條件,奶奶願意這麼做。
瓦房子的不遠處是奶奶種植的蔬菜,這些蔬菜也是給老伴種的。“他不去敬老院住,不能讓他一個人在家沒菜吃,所以,別人家種什麼菜,我也回來種一些,免得老伴看到別人吃,而他想吃又沒有,再說,現在社會這麼好,自己的身體也還可以,不能讓別人給菜。”奶奶這樣說。
屋前到敬老院的路有一段沒有硬化,地上長滿了草,奶奶每天都要走這條路。奶奶表示,她和老伴一起生活了幾十年,老伴“犟”,不去敬老院,她實在沒辦法,雖然吃不在一起,住不在一起,但是她不能不管他的生活,不能不去照顧他,這就是斷不開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