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解日本歷史的朋友都會見過一個詞彙“財閥”,這個詞在日本近現代史中反覆出現,是近現代日本不可忽視的一股政治力量。甚至可以說就是日本近代經濟的象徵。
那麼財閥到底是什麼呢?財閥指的是由某一個家族或者某一個少數群體所掌控的企業叢集。財閥之所以誕生的根源在於財產私有制,在自由主義經濟中財富最終會自然的集中於少數群體中,這使得某些家族或者少數群體積累財富最終形成財閥。財閥不是日本獨有的,只是按照日本的叫法特指日本的企業叢集,在現代提到財閥我們往往會想到韓國的三星集團,但是財閥曾在日本的近代史中扮演重要角色。
除了日本和韓國之外,美國的摩根財團、中國民國時期的四大家族、印度的塔塔集團等等都可以算是著名財閥。在經濟學上用“康采恩”來形容財閥或者類似的組織。康采恩是高於托拉斯的壟斷組織,是指由各種企業和組織聯合在一起,通常由銀行或者金融機構擔任核心的壟斷組織。
在日本歷史上有非常多可以被稱之為財閥的組織,他們盤踞日本各地和各個行業。成分基本上都是封建時代的名門望族或者較早接觸西方思想技術而創業“進步人士”。財閥的形成多在19世紀中後期,在明治維新前後舊有封建勢力的沒落導致從事商業或者其他進步勢力崛起。在財閥最鼎盛的時候日本有十五大財閥和眾多小財閥,比較著名的有三菱財閥、三井財閥、住友財閥,安田財閥等。因為財閥控制了日本的金融業,所以我們耳熟能詳的很多歷史悠久的日本品牌都和財閥有密切的關係。比如豐田、索尼、雅馬哈、東芝、日立等企業都接受過財閥的投資或者幫助,有些甚至就是財閥建立起來的。在最誇張的時候日本最富裕的0.1%佔有了超過日本社會10%以上的財富,這0.1%多數就是財閥。
因為財閥在控制社會巨量的資源和金錢使得他們有實力進行更加長遠的投資,比如日本的重工業(造船、鋼鐵等)和化工業的多數企業都是三菱和三井等財閥投資建立的。財閥從客觀角度看促進了日本的工業化發展,但是到二戰日本戰敗前,財閥都充當著日本軍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經濟支柱,比如說三菱財閥下屬企業生產設計生產了臭名昭著的零式戰鬥機和“大和號”戰列艦,三井財閥跟隨日軍的腳步在中國大陸到處開礦。這些財閥與政治集團的關係盤根錯節,很難說是誰控制誰。
隨著二戰日本的戰敗,財閥們也走到了盡頭。戰後的1946年開始,聯合國最高司令部(GHQ)認定財閥是日本軍國主義的經濟支柱,開始著手拆分財閥。大量財閥控制的企業被出售或者被政府接手,財閥本身的控制家族也被迫交出控制權,股權被分散。後續日本政府和GHQ又根據反壟斷法分解和拆分了更多財閥相關聯的企業。可以說理論上戰後的日本財閥的影響力不復以往,現在的所謂財閥並非是由少數利益團體控制的,而是類似於股份制公司各方都有發言權。並且財閥控制的企業多數被出售,現在的所謂三大財閥:三菱、三井和住友都是以銀行等金融機構為核心的投資集團,名義上並不實際控制企業,也就是名頭還在但是並不具備以往的影響力。並且,由於財閥被解散,壟斷的狀況被改善,客觀上也促進了日本經濟發展。
但是在GHQ撤出後,那些原本的財閥旗下企業又聚集到一起成立了“二木會”、“月曜會”、“金耀會”、“白水會”等團體,這些團體對外宣稱這些結社僅止步於交流資訊,但是事實上他們並不對外公佈交流會內容,外界普遍認為這些企業事實上成立了現代的財閥,比如參加三菱系列“金耀會”的成員加起來有近90萬員工,營收佔據日本所有上市企業的百分之7.7%。三井系列和住友系列的“二木會”和“月曜會”也舉足輕重。只不過有些人也認為這些組織控制力和影響力不比以往,成員也有退出的案例。下面4張圖大家可以瞭解聚集在這三家“前財閥”周邊的企業都是日本經濟的支柱型企業。
總而言之,財閥是一個全世界都有的壟斷的現象,只不過“財閥”這個叫法是在日本和受日本影響的韓國特有的稱謂。和所有的壟斷組織一樣對於財閥和財閥下屬的企業來說,抱團有利於獲得更高的壟斷利潤,不過對於整個經濟體來說壟斷會妨礙創新和財富流動,特別是對於日本這樣經濟增速慢的國家。
在崇尚集體主義的日本,財閥或者說現代這些類似於財閥的組織的出現是不難理解的,但是長遠來看並不利於日本經濟的健康發展。小編個人認為,進一步改造財閥和類似的組織是未來日本要做也必須要做的事情,不然失去的可以就不是20年30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