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是一個位於東南亞的城邦國家,這個面積728平方公里,只有600萬人口的袖珍小國,卻是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之一,人均GDP高達10萬美元,是目前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之一。
新加坡在經濟社會和國民教育等領域的發展和和其他東南亞國家相比起來是相對優秀的,甚至可以說完全處於不一樣的水平。這樣一個優秀的國家,大家可能認為他們獨立時是舉國同慶,沉醉在歡樂的海洋中,1965年8月9日,當新加坡國父李光耀宣佈獨立時,對於當時新加坡人來說,不是一個值得慶祝的日子,獨立對他們來說是大家都不想看到的情況,更像是一個被強家在他們身上的枷鎖,甚至是一種恥辱,因為新加坡是一個被開除的國家,是另外一個國家的棄子,而把新加坡開除的國家就是他們的鄰國馬來西亞。
究竟新加坡是如何獨立的,為何他們是被迫獨立,而不是自己爭取獨立?新加坡和馬來西亞之間又有什麼恩恩怨怨呢?
1959年1月1日,在馬紹爾、李光耀、吳慶瑞等新加坡政黨領袖的帶領下,新加坡成功從英國人手中取得了完全的自治權利,從此開始飽經苦難的新加坡終於迎來了真正意義上的自治時代。但取得自治後,總理李光耀卻發現他接手的是一個爛攤子,新加坡取得自治之後的發展也並沒有想象中的美好。
二戰後的英國實力大減,對殖民地的管轄有心無力,放棄新加坡是早晚的事,新加坡只是一個面積狹小的島嶼城市,人口也非常稀少,若是憑著自身的力量,恐怕在未來連國家的安全和生存都難以保障。
新加坡國內資源非常匱乏,淡水更是緊缺,單靠本地水源無法滿足國民日常所需。在面臨各種內憂外患的情況下,李光耀把目光投向了馬來亞,李光耀深知與馬來亞合併組成一個強大的聯邦國家,才能讓新加坡這個狹小的島嶼城市取得長遠的發展。
新馬兩地無論政治、經濟、文化、歷史都是天然整體,儘管二戰後兩地被英國政府分割為兩個獨立的政治單元來管理,但兩地依然保持著非常密切的聯絡。因此在新馬合併計劃的提出後,雖然有人會認為這將抹殺了新加坡在地理位置上的獨特優勢,但對於兩地政府而言,合併無疑是最符合雙方利益的做法。
對於新加坡而言,新馬兩地的合併將有利於在兩地之間建立一個單一的共同市場,使用共同的貨幣共享資源。新加坡需要馬來西亞作為經濟腹地和銷售市場,而對於馬來亞政府而言,合併後復甦的新加坡將向中央政府上交一定的財政稅收,這筆稅收不僅可以彌補馬來亞政府的財政赤字,也能把瀕臨破產邊緣的馬來西亞救過來,而最為重要的是合併後可以容許馬來亞政府更有效的打擊共chang國際在新加坡的活動。
這個計劃生活兩地政府的歡迎,雙方隨即展開談判的事宜,但在談判的過程中,雙方卻在一個議題上無法達成共識,那就是種族人口比利益平衡的問題。
新加坡是一個有著100多萬華人的社會,併入馬來亞後將會打破馬來亞原本就非常脆弱的種族平衡,華人的比例將從37百分比上升到42百分比,超過馬來人,成為了全國最大的民族。在這樣的情況下,對於掌握馬來亞政權的巫統來說,這將會威脅他們在馬來亞的絕對統治地位。
1961年5月27日,馬來亞首相東姑.阿杜拉曼在提出了馬來西亞計劃,在馬來西亞計劃中將成立一個包括馬來亞、新加坡、汶萊、沙巴沙拉越在內的政治大聯盟,各地政府希望把上述地區結合成一個新興的強大經濟體,這樣各地區可以互通有無,消除彼此之間的貿易壁壘與經濟競爭,還能維持馬來人的人口優勢。
在經過兩年的磋商和鬥爭後,新加坡政府於1963年9月16日正式擺脫了英國的殖民統治,與馬來亞、沙拉越、沙巴共同成立了馬來西亞聯邦。1963年9月16日當天,新加坡更和吉隆坡一起舉辦全國慶典,共同歡慶馬來西亞演方面的成立。
馬來西亞聯邦成立後,新馬兩地政府合作無間,雙方你來我往,之前的合作計劃在正式合併後也得到了一個完美的展開。
但僅僅過了一個月,馬來西亞聯邦政府就開始和新加坡政府發生了矛盾,雙方不僅對經濟政策有著不同的看法,甚至連治國方針也出現了巨大的分歧。1963年12月21日,新馬政府之間第一次發生了公開矛盾,在馬來西亞國會上,新加坡政府代表李光耀批評了馬來西亞,批評政府沒有給予新加坡足夠的預算,反而要新加坡承擔了比其他州屬更龐大的稅務,雙方也各持己見,互不相讓。
在馬來西亞計劃的談判時,新加坡就曾經建立在新馬沙拉月和沙巴之間建立一個單一市場,馬來亞政府當時也同意在合併後逐步的去實現。單一市場政策條件是新加坡要給沙拉月和沙巴貸款1億5000萬令吉,必須在15年內還清這筆債務,但是在合併後新加坡單方面遵守了承諾,反觀聯邦政府不僅沒有實行單一市場的進展,還要求新加坡增加貸款數額,並把還款期限拉長至20年。
在經濟上的矛盾很快就演變成了政治上的矛盾,最主要的原因是以東姑阿杜拉曼為首的聯邦政府秉承的是馬來人至上的政治原則,他們希望建立一個馬來人的馬來西亞,而以李光耀為代表的新加坡政府,希望的是建立一個馬來西亞人的馬來西亞。這兩個政治原則看似只有兩個字之差,但內涵其實是天淵之別。
馬來亞的主體民族是馬來人,擺脫殖民統治後,翻身做主的馬來人,當然希望把政權掌握在自己手中,但是當馬來西亞聯邦成立後,華裔、印度裔和其他少數民族的人口比例都獲得大幅度的上升,其中華裔不僅成為了馬來西亞的第二大族群,也成為了馬來西亞經濟的角度者,華人的人口優勢加上馬來人與華人之間的巨大貧富差距,使得掌握馬來西亞政權的馬來政客們時刻都在擔憂,有一天華人會取代他們掌握,馬來人領袖開始抹黑新加坡,說新加坡的政策是導致許多馬來人貧困的主要原因。
華人和馬來人原來的和睦也開始出現了變化,最終在1964年的7月21日,兩族在新加坡的亞龍爆發衝突,造成了有23人死亡,45054人受傷。
1964年9月21日,新加坡又再一次爆發種族暴亂,造成了12人死亡,109人受傷。
1965年5月3日,李光耀極具爭議的言論為種族暴亂後的新馬關係送上了致命的一擊,這一句話徹底摧毀了兩地合併的最後一次希望。他聲稱馬來人1/3的新移民是最近100年內移來的,馬來人認為這是對他們特權的一種調整,也是對國教伊斯蘭教作為國教的意識形態挑戰。
1965年7月,馬來西亞暴風雨式的政治緊張氣氛依然沒有任何緩和的意向。為此時任馬來西亞首相東姑阿杜拉曼為了避免再一次發生族群衝突事件,便在馬來西亞國會中提出了把新加坡驅逐出馬來西亞的議案。
經過了長達一個月的討論和表決後。在1965年的8月9日,馬來西亞國會中以126票贊成0票反對,同意將新加坡開除出馬來西亞聯邦。同一時間新加坡總理李光耀召開記者會,含淚宣佈新加坡共和國正式成立,從此開始新馬經過了100多年的紛紛和和後最終分離為兩個獨立的國家,兩地從此開始也走向了截然不同的發展之路,至今一個已經成為了發達國家,而另外一個國家則在分裂的種族政治環境中努力的朝正確的方向發展。
縱觀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分裂時,有人會認為馬來西亞把新加坡開除聯邦是一個錯誤的決定,也有人會以新加坡的標準來衡量兩地的發展程序,但大家可以想一下,馬來西亞把新加坡開除出聯邦真的是一個錯誤的決定嗎?以新加坡的標準來衡量兩地的發展,這對於馬來西亞來說真的公平嗎?
換個角度思考,雖然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兩地無論在政治、歷史、文化等各個方面都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但同時也因為歷史的原因,使兩地人民之間的價值觀有著截然不同的取向。打從18世紀英國殖民新加坡和馬來亞開始,兩地之間其實就朝往不同的方向發展。
新加坡在英國人的統治下是一個自由開發的貿易城市,而馬來半島則是相對保守的,意識形態的不同,讓英國殖民者必須採取不一樣的方式來對待兩地人民,這也就解釋了為何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從一開始就不適合合併在一起,雖然說現在新加坡發展確實比馬來西亞好,但畢竟兩國情實在不一樣。
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完美的國家,只有一個最適合人民居住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