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鄧倫因稅務問題被有關部門通報,引發了公眾對於藝人職業發展的討論,其實,在演藝工作之外,很多藝人也利用自身IP的影響力,開拓了很多副業,比如開餐廳、創立潮牌、轉型投資人等等,作為職業發展風險的對沖。
我們整理了一些藝人們的副業統計,發現了一些行業“潛規則”。
透過統計,我們發現火鍋店在藝人副業中最受歡迎,十個藝人六個會開火鍋店,很大原因也是因為火鍋相對標準化、口味上與其他餐飲有區隔、在菜品創意上的門檻不高。不過火鍋店本身與藝人形象的關聯度其實不高,個人IP與店鋪品牌之間的關聯建立得較為粗暴,主要面向的使用者也以粉絲為主。
地方小吃,特色茶飲是藝人在火鍋之外普遍的另一個副業選擇,十個藝人八個做餐飲,主要也是因為餐飲作為高頻的消費場景,能多次複用藝人IP的影響力。因為特色餐飲創意門檻相對高一些,除了粉絲之外,也能吸引一些特定人群,比如孟非的小面主打重慶小面,韓寒的Nice Meeting You主要面向情侶,胡海泉本宮的茶主要選址在大型商場,在粉絲經濟之外,特色的選品也讓商鋪的潛在使用者涵蓋了更多有相同偏好標籤的人群。
潮牌也是很藝人偏愛的副業,因為能夠體現個人的審美偏好,所以同藝人IP繫結也較高,更受粉絲歡迎,比如2022年元旦,周杰倫參與創辦的潮牌PHANTACi發售了首個NFT專案“幻象熊/Phanta Bear”,限量1萬個,單價約6200元,上線之後5分鐘就售出了3000個,40分鐘內全部售完。雖然潮牌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是創意門檻也較高。
整體來看,餐飲行業依舊是藝人副業的第一選擇,但是從門店的具體表現來看,明星跨界做餐飲並不盡如人意,首要的就是衛生、安全等經營性問題,比如賢合莊“塌頂”事件、上上謙被檢測出大腸桿菌等問題。另外,餐飲行業本身就是一個迭代特別快的行業,並且疫情也加重了許多中小餐飲企業的經營困境,根據央廣網、紅餐網披露的資料,截至2020年,我國餐飲門店數量達到653萬家,同比下降11%,主要原因就疫情導致了部分中小型餐飲企業離場。藝人跨界餐飲,其實並不具備規模優勢,因此除了明星品牌之外,核心競爭能力的打造、精細化管理、供應鏈能力的打造、使用者運營能力的提升等都是需要長期打磨的生存技能,不然可能最後只是門店請了一個明星代言人,又是一場短暫的狂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