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是連線中亞、東亞、南亞和中東文化的橋樑。幾個世紀以來,從這裡誕生了很多人物,對中東的歷史和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過去與現在的阿富汗有何不同?
這個地區並不總是冠以“阿富汗斯坦”的名字。現代阿富汗建國於1709年。阿拉伯人、波斯人、土耳其人和蒙古人統治過它,戰略位置十分重要。#阿富汗#
該地區是帖木兒(土庫曼王朝)的發源地,他們以阿富汗赫拉特市為首都,並在十五世紀建立了一個包括中亞大部分地區、伊朗、伊拉克和安納托利亞的龐大帝國.
至於“阿富汗”一詞,傳統上特指普什圖族人,阿富汗過去的居民講波斯語和突厥語。
該地區在歷史上也是小型阿拉伯社群的所在地,在伊斯蘭教出現後的幾個世紀裡,一些人以士兵、經理、商人和倡導者的身份抵達了這裡。
介紹幾位塑造中東歷史的阿富汗人,補充國人對阿福汗文化的認知:
賈拉魯丁·魯米
被廣泛認為是最偉大的波斯語詩人之一,他於1207年出生於阿富汗巴爾赫市。
魯米的父親也是一位宗教學者,也是那個時代的人物之一,綽號“學者中的蘇丹”,人稱“巴哈·丁·瓦拉德”。
魯米很小的時候就和家人一起離開了巴爾赫,逃離入侵中亞的韃靼部落,他生活在伊拉克、敘利亞和今天的土耳其。
隨著年齡的增長,魯米在遜尼派–哈納菲學派的框架內學習法學,後來搬到土耳其科尼亞市,那裡當時被稱為“朗姆酒”,並在那裡擔任教師。
他的詩歌被廣泛使用,一般用阿拉伯語記載,他的詩歌涉及先知穆罕默德的記載,以及歷史、哲學和天文學等世俗主題。他獲得了“毛拉納”的稱號(Mawlana),今天仍然用來指代他。
魯米的作品對土耳其、波斯和南亞文學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魯米名言:
心必須破碎才能進入。
傷口是光線進入你內心的入口。
只有從內心深處才能觸及天空。
著名的著作, 《The Mathnawi》,被譯成阿拉伯語,共六卷。
魯米於1273年12月17日,在科尼亞去世,數千人參加了他的葬禮,至今,他的陵墓仍然吸引著粉絲和遊客。
阿布·哈尼法
於公元689年出生在伊拉克,父親是來自阿富汗喀布林的波斯人。他的祖父是作為奴隸從喀布林被帶到伊拉克庫法。
他後來成為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穆斯林法學家和宗教學者之一,最著名的成就,就是他創立了遜尼派法學–哈納菲學派,這是遜尼派四大學派中追隨者最多的學派。
阿布·哈尼法(Abu Hanifa)年輕時似乎註定要以父親為榜樣,成為一名商人,但他對宗教的熱愛,發展成為對伊斯蘭宗教的全職研究。
他研究宗教的特點是直接閱讀古蘭經,然後是先知穆罕默德的聖訓,然後是同伴的行為,然後是公眾共識、習俗以及實際應用。
阿布·哈尼法 (Abu Hanifa) 的理論,他的學生髮布的具體禮法,也根據他的理論,將伊斯蘭教原則應用於社會中出現的各種問題,還有他建立的方法論。
在阿拔斯王朝,君主提議他為國家首席法官,但他拒絕了。阿爾曼蘇爾對他的權威挑戰感到憤怒,將阿布哈尼法囚禁起來,受到酷刑,這位學者後來死在監獄中,享年七十歲。
許多人參加了他的葬禮,一座陵墓和一座清真寺建在他的墳墓上,今天仍然存在於巴格達。
沙阿·阿巴斯一世
沙阿·阿巴斯一世於1571年1月出生在赫拉特,這座城市今天存在於阿富汗境內,位於伊朗邊境,上期文章已經介紹這裡販毒猖獗。
沙阿是薩法維伊朗的第五任國王,被認為是薩法維王朝最偉大的統治者之一,因為他獲得了“阿巴斯大帝”的稱號。中國明朝稱之為巴喇西,是從1501年至1736年統治伊朗的王朝。
在薩法維帝國陷入困境時上任,軍隊內部的不滿情緒越來越高,經濟不穩定,而奧斯曼帝國等敵對帝國的實力日益增強,希望利用這場動盪消滅薩法維帝國。
然而,沙阿阿巴斯一世組建類似於奧斯曼禁衛軍的忠誠士兵來鞏固對權力的控制,這些士兵被基督教民族的囚犯組成(如切爾克斯人、喬治亞人和亞美尼亞人)。
這些精銳力量同時控制了文政和軍事行政部門,削弱了古代武士階級的影響力。
復興伊朗的經濟被認為是沙阿阿巴斯一世最偉大的成就之一,他於1597年將首都遷至伊斯法罕。
在位期間非常重視建築和商業。他的統治還以文學和藝術的繁榮為標誌,這為伊斯蘭畫家的出現鋪平了道路,包括阿加里達(Aqa Rida)和米爾·埃馬德·哈薩尼(Mir Imad al-Hasani)。
沙阿阿巴斯一世也表現出對其他宗教的相對寬容,允許為基督教少數教派建造教堂。
沙阿·阿巴斯一世於1629年去世。1722年,普什圖部落反抗薩法維王朝,薩法維王朝隨後瓦解。
賈邁勒·丁·阿富汗尼
出生於1838年。他的政治激進主義在19世紀變得突出,他走遍穆斯林世界,以實現全面的伊斯蘭統一。(又稱:哲馬魯丁·阿富汗尼)
活動家賈邁勒·丁·阿富汗尼來說並不重要,他的職業生涯大部分時間,都在反對西方帝國主義者。
他的職業生涯始於英屬印度,在那裡他建立了一種貫穿穆斯林世界的模式,與伊朗、伊拉克、土耳其和埃及的活動家合作,組織排外活動。
在印度的經歷,恰逢印度反抗英國統治,被視為他反西方的轉折點。
1866年,阿夫加尼在阿富汗政府中擔任政治職務,並訪問了許多國家,包括埃及、法國、土耳其、英國和俄羅斯。
他的意識形態是團結穆斯林為中心,克服西方對穆斯林世界干涉,這也許是伊斯蘭最早的反西方意識形態。
1870年至1879年期間,他在開羅參加了很多著名的活動,他教授伊斯蘭哲學,並向學生介紹了他對政治改革的看法。
他參與了埃及民族主義運動,合辦反英報紙《最強的連結》。創立埃及民族主義華夫脫黨,在伊朗發起抵制菸草運動,他的追隨者之一赫·穆罕默德·阿卜杜,後來成為現代伊斯蘭知識分子復興的先驅。華夫脫黨是埃及的民族主義自由政黨,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到1930年間,最受歡迎及最具影響力的政黨。在那段期間內,華夫脫黨曾幫助推動1923年憲法的發展,也協助埃及從君主獨裁製轉型為君主立憲制,將主要的權力下放到民選的首相手上。該政黨已於1952年埃及七月革命後解散。
主要著作有《反駁自然主義者》、《哲學的利益》及論文《英國與阿富汗》、《東方政府》等
名言:
門已開啟卻不願進去的人,理應驅逐。
屈辱和真知是不共戴天的對頭。
自由是爭取的,不是賞賜的。
哲馬魯丁後遭統治者的猜疑而被軟禁。終生獨身。1897年3月9日,因癌症在伊斯坦布林的尼山塔什獄中逝世,並被埋葬在那裡。1944年,阿富汗政府要求將他的遺體運回阿富汗,併為他修建陵墓以紀念他。
易卜拉欣·本·阿德哈姆
易卜拉欣·本·阿德哈姆(Ibrahim bin Adham),有時也被稱為“易卜拉欣·巴爾克希”(Ibrahim Balkhi),公元718年出生於阿富汗巴爾赫省的阿拉伯貴族家庭,但後來放棄了這種物質奢侈的生活,成為苦行僧。
易卜拉欣·本·阿德哈姆幫助發展了蘇菲派運動,受到著名蘇菲派法學家和詩人賈拉勒·丁·魯米的稱讚,並在他的詩集《馬斯納維》中談到了他。
易本·阿達姆認為自己在奢侈的生活中分心,無法找到那條道路,他的人生就像模擬了佛教的釋迦牟尼佛。
其中一個記載說,易本·阿德哈姆 (Ibn Adham) 在他的宮殿屋頂上遇到了一位正在尋找駱駝的牧民。伊本·阿德哈姆不相信駱駝走到宮殿的屋頂,牧民回答說,在奢侈的生活中尋找上帝同樣不合理。
後來以苦行者的身份生活,並穿越各個地區,直到公元776年去世,並被埋葬在敘利亞。
易卜拉欣·本·阿德姆在蘇菲派神話中被反覆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