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22日,是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百歲誕辰(按虛歲計算)。久負盛名,得享頤壽,楊先生的學術成就已無需多言——他無疑是在世物理學家中最偉大的一位。但可能被忽略甚至被誤解的是他對中國物理學的貢獻。
在百歲誕辰紀念講座上,他將自己至今的人生分為兩個50年,其分水嶺恰好是1971年——他在1949年後首次回國。如果說之前他是以中國人的身份在國際舞臺上爭光,之後則更多地參與到中國物理學的發展中來。他推動和幫助建設了六十多個物理學實驗室和研究基地,包括捐出全部薪水建設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協助諸多中國學者前往美國交流。
而和楊政寧有著特殊緣分的另一位物理學大師——李政道,雖然在中國物理學優先發展路徑上和楊也有分歧,但也以自己的方式推動中國物理學發展,特別是透過CUSPEA(中美聯合招考物理學研究生專案)為中國培養了大批人才。
可以說,楊振寧、李政道,還可以加上另一位同等重量級的學者——數學家丘成桐,僅以三位大師的貢獻而論,就幫助中國基礎科學發展加快了幾十年。如果再算上已故的陳省身,林家翹先生等,這些大師級科學家都是中國基礎科學發展最重要的加速器。時至今日,不僅有大批海外留學的中國學者在海內外不同舞臺上做出貢獻,更讓人欣慰的是:已經有諸多中國本土培養的博士可以在西方頂尖高校任職。
其實,談起楊振寧和李政道,就不得不說到他們共同的恩師——被稱為“中國物理學之父”的吳大猷。他除了是國際知名的物理學家,在北京大學、西南聯大任教期間培養出了楊政寧、李政道、黃昆等諸多人才,可以說幾乎獨力推動了中國物理學的成長。
吳大猷的遠見卓識還體現在他對基礎科學重要性的認知,他不僅投身於大學物理教育多年,而且親自編寫教材,籌建基礎物理實驗室,推行了本科導師制。1946年,抗戰剛剛結束,他就上書政府力陳:一切科學計劃應由根做起,培養基礎科學(數理化)的基礎人才。他的堅持,才有了一筆專項基礎科學研究費用來支援留學交流,李政道就是這次獲得資助赴美的青年學者之一。
這些年,崇尚科學、崇敬科學家的風氣在社會上逐漸普及,這是可喜的事。但由於特定原因,我們認知的大部分學者都是從事應用科學尤其是尖端技術的。但是,應該清楚地認識到,沒有基礎科學的積澱,就不可能有尖端技術的發展。例如楊振寧相約“千里共同途”的摯友鄧稼先,也是憑藉物理學的嚴格訓練,才能參與到兩彈的研發中去。而中國近年來在技術科學領域的突飛猛進——無論是航天工程這樣的“重器”還是通訊技術這樣的“實用”,也都離不開過去四十年基礎科學的發展。
過去四十年的經驗也證明,中國這樣文明悠久、人口眾多的大國,只要願意,就應該也可以在基礎科學領域成為大國、強國。基礎科學研究具有或然性和規模效應,有了深厚廣闊的學術土壤才能、也很大機會產生豐碩的成果,而只有在這基礎上才能有全面發展和真正領先的技術科學,而不會被“卡脖子”。曾經的法國、英國、德國,現在的美國,無不如此。
祝願楊振寧先生健康長壽,相期以茶,也期待老一輩學者的努力逐漸結果,讓中國迎來基礎科學的飛躍。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