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澳大利亞東部居民區很常見的葵花鳳頭鸚鵡(Cacatua galerita)
攝影:ROBERT CLARK,NATIONAL GEOGRAPHIC IMAGE COLLECTION
在澳大利亞東部一些城市,
有一種不太受人待見的白鳥,
它們數量過多、叫聲聒噪,
且智商很高,模仿力超強,
往往是一隻鳥做“壞事”,
其他鳥看到後立刻效仿,
它們甚至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群體”,
鸚鵡不可怕,就怕鸚鵡有文化——
葵花鳳頭鸚鵡
(Cacatua galerita)
撰文:CHRISTINE DELL'AMORE
在許多鸚鵡瀕臨滅絕的時候,
葵花鳳頭鸚鵡的數量反在增加。
圖源:Wikipedia
葵花鳳頭鸚鵡高約0.6米,軀體白色,頭頂為黃色冠羽,是澳大利亞東部和附近太平洋島嶼特有物種。與大多數鸚鵡不同,葵花鳳頭鸚鵡的數量在增加,並且由於他們具有一定的破壞性習慣,在澳大利亞也算是惹人生厭的品種。
(作為鳥類智商第一梯隊成員之一,有些葵花鳳頭鸚鵡還具備音樂節奏感,它聽著音樂“蹦迪”的樣子,可謂七分可愛中又不失三分欠抽↓)
澳大利亞悉尼,一些野生葵花鳳頭鸚鵡竟然自己學會了如何開啟垃圾桶。現有研究表明,這些腦容量很大的小傢伙甚至能相互學習、模仿這一行為,並因此獲得新的食物資源——“一鳥傳數鳥”,無數鳥在澳大利亞的居民區掏垃圾。
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葵花鳳頭鸚鵡“舉一反三”,發展出了各種開桶新花樣。
艱苦求證路
像烏鴉、類人猿和鯨類這樣壽命長、腦容量大的群居物種也存在這種“覓食文化”,例如,黑猩猩會向彼此展示開啟堅果的新方法。研究人員推測鸚鵡也會如此,但苦於野生鸚鵡的行為難以觀測,因此一直沒有證據。
不過,由於悉尼的葵花鳳頭鸚鵡經常光顧相同的垃圾箱,這恰好為該研究的負責人、行為生態學者Barbara Klump提供了一個理想的研究環境。
最終他們在標記的500只鳳頭鸚鵡中,發現有10%能開啟垃圾箱,大多數都是雄性——可能是因為雄性在鳳頭鸚鵡的社會等級中更具有支配地位,或因為雄性體型更大、更有能力開啟桶蓋。
攝影:VINCENT J. MUSI
這一發現意味著鸚鵡“已經加入具有文化的動物群體”,這項研究的負責人、行為生態學者Barbara Klump說,新研究發表在本週的《科學》雜誌上;昆士蘭大學鳳頭鸚鵡學者Daniella Teixeira表示,這項研究“給了我們一些希望”,鳳頭鸚鵡的“模仿行為”,也可能使其他瀕危種鳳頭鸚鵡獲益,以增加其習得新的獲取食物方法的可能性。
“還不快給我學!”
新墨西哥州立大學的生物學者Timothy Wright在得知此項研究結果後,說道:
“我喜歡稱鸚鵡為最具人性的鳥類,
這項研究就是證據。”
左側較小的是自然界中極度瀕危的小葵花鳳頭鸚鵡(Cacatua sulphurea),右側為本文提到、在澳洲東部數量眾多的葵花鳳頭鸚鵡(Cacatua galerita),雖然兩者是同屬不同種的近親,瀕危級別卻大不相同。
圖源:Wikipedia
然而,鸚鵡這一所謂“最具人性”的鳥類群體,並不都像澳洲的葵花鳳頭鸚鵡那樣數量眾多,甚至行為“猖狂”;實際情況是,它們中的許多成員都在生死線的邊緣上苦苦徘徊。
Birdlife International的一項研究表明,原產於巴西亞馬遜地區的斯皮克斯金剛鸚鵡可能已經在野外滅絕。
攝影:CLAUS MEYER, MINDEN PICTURES/ NAT GEO IMAGE COLLECTION
2011年《里約大冒險》和2014年《里約大冒險2》的火熱,激起人們對於斯比克斯金剛鸚鵡(又名小藍金剛鸚鵡)保護意識。
而事實上,這部電影還是“遲到”太多年——據科學家估計,最後一隻野生斯皮克斯金剛鸚鵡早已於2000年在野外滅絕,另有大約70只被圈養。
斯皮克斯金剛鸚鵡
攝影:ALAIN BREYER
不止斯皮克斯金剛鸚鵡,由於寵物貿易的狩獵、誘捕以及不合理的森林砍伐等因素,目前已經有18種鸚鵡處於瀕危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