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相一材樣樣合 西王賞功真銀錢
西王賞功,乃為明朝末年起義軍首領張獻忠於四川鑄造,用於軍內獎賞有功者之用。該錢為超折十型大錢形制,主鑄材質金、銀、銅。其最早於民國時期發現併為其時羅伯昭等名家所獲,建國後捐獻於上海博物館。由於其時發現極罕,加之獨特的歷史背景,逐漸聲名鵲起,成為知名度很高的古泉之一。
隨著2018年四川眉山江口鎮張獻忠江口沉銀遺址考古發掘的進行,一舉出水西王賞功金、銀錢200餘枚。從而一舉突破了長期以來關於西王賞功存世量極罕甚至僅見等的臆估定論。
相對來說,之前西王賞功金銀錢較之銅錢為多,江口沉銀遺址出水也只有金、銀錢而無銅錢(但並不意味著,其真的僅有金銀錢而無銅錢,可參閱本人於2021年3月1日關於該錢銅錢的鑑賞分析之文:大名譽品《西王賞功》銅錢的鑑賞辨…)
由於西王賞功錢的特殊性和大名譽,因此,該錢也是偽仿的重災區之一,而這些偽仿品,金、銀、銅皆有。因此,如何判斷真贗,是不少藏家較為迷惑之事。而隨著張獻忠江口沉銀西王賞功金銀幣出水後,我們看可以從中看到其一些具有普遍性基本特徵,這些特徵為我們準確鑑賞該錢真偽提供了重要依據,可信度很高。
而概括起來,江口沉銀遺址出水的200餘枚金、銀錢中,具有如下普遍的基本特徵。一是,其直徑約在在49毫米多到50毫米多之間;二是,鑄體相對較薄,約2.5毫米餘;三是,銀錢重量約在32克多;四是,制式寬緣,面背穿廓較窄;五是,鑄體上普遍都有豎線狀銼紋,這一點也是最為重要的特徵,它表明該錢在出爐後每一枚都經過認真的銼修(金、銀、銅幣上皆有此特徵)。
如是,餘不多言,檢點愚帳中所藏,早年在四川曾獵獲到西王賞功銀錢一品,其三相一材特徵符合該錢的普遍性特徵,亦與江口沉銀遺址出土的銀錢特徵相同,是為真品無疑。是故,時至今日,特將其帳中點出,拍照亮相,遣之於此公展鑑賞,為泉好們提供更清晰的實物照片,並證其實,以饗泉好。
首識書相。清晰可識,本品面文“西王賞功”四字,楷書書體而略含隸意,直讀,光背。其字書寫規矩而穩重,筆劃清晰,粗細得當,間隔有距無粘連,橫直豎立,頗見力道。字形大小適中,佈局協調,整體書相具有過目不忘的鮮明個性特徵。無需再表,品文識書,本品書相經與江口沉船遺址出水的金、銀錢進行對比(可參見愚銅錢鑑賞的博文),並在PS上通多疊影鑑別,本品銀錢與出水金銀錢無論是書相還是鑄相,以及所有細節上皆高度重疊,證明其乃一母所生(很多仿品經同樣功課皆做不到如此)。是故,識其書相,可認定本品為張獻忠“官爐”原鑄出品,其門得開,無話可說。
次觀鑄相。不難看出,本品鑄相彰顯精整。其直徑約為49.43毫米,重約32.92克,鑄體相對較薄,乃為薄板型鑄體(很多仿品在厚薄上難以把握,厚者為多),超過一般標準折十形制。其鑄相顯示,闊緣,窄穿廓,其中,面緣廓略窄於背緣廓,乃此錢之又一獨有特徵。續觀鑄體,方正圓矩,平坦地章(背地章上有顆粒狀流銀,這也表明該錢原鑄出爐普遍如此),穿輪乾乾淨淨。再觀其字廓,可見其字口犀利,乾淨利落,文字深竣挺拔,鼓凸自然有度,恰到好處。
值得注意的是,本品鑄體上可見鮮明的豎線狀銼痕,根據江口遺址出水金銀錢和本品來看,其每一枚錢體上皆有銼痕,多少不一,但無光滑者,顯示其當時出爐後的用心打磨而得痕留此相,這也構成了西王賞功原鑄錢鑄相的又一突出特徵(前述的鑄體流銀顆粒,地章上可保留,然緣廓上則必須銼平)。毫無疑問,觀鑄識體,本品鑄制精到而又獨特的鑄相特徵彰顯無遺,符合前述西王賞功錢所有基本而普遍的特徵,故其原鑄本色,展露無遺,其門再開,無需二話。
再察鏽相。展目本品,可見其體黝黑包漿裹縛,乃老銀包漿所獨有的特色,其包漿質色深淺相間,分佈十分自然,測其漿質,厚實緊緻,踏實而不虛浮,整體可感無比的自然老道。其身有白點,似為水垢沉積所致。進而由包漿特色加之區域性微露銀白以及再結合重量來看,其乃銀質可以確定無疑。至此,無需細表,辯鏽識漿,本品包漿純真無邪,亦與江口沉銀遺址出土之銀錢包漿高度類同,實乃原鑄真品,其門洞開,不在話下矣。
如是,一番鑑賞,幾度審視。此枚“西王賞功銀錢”三相一材,開門見山,真實可靠而毋容置疑。由於該錢的鑄者特殊,鑄地單一卻明確,使用範圍有限而獨特,因此,其長期以來罕見,是有其原因的。然而,隨著江口遺址出水200餘枚,該錢存世可謂有了一個明確的小量,當然,該錢金銀錢自上世紀早期被發現以來,民間亦有一些散品發現,本品即是其中之一。儘管如此,該銀錢在收藏上仍屬相當難得之品,同樣極具收藏價值,此亦在不言之中矣。
原創圖文,抄襲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