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茶葉末釉的稱讚,最廣為流傳的,是清末寂園叟《陶雅》中的這段文辭:“茶葉末黃雜綠色。嬌嬈而不俗。豔於花。美如玉。笵為瓶。最養目。”
“茶葉末黃雜綠色。嬌嬈而不俗。豔於花。美如玉。笵為瓶。最養目。” 此話聽起來頗誘人。但,且不論茶葉末釉是何等風姿,單是細審話中言語,即覺不妥。第一句無疑是對茶葉末釉的描述,這等表述,雖無甚精彩,亦算不得精準,但大體上是不錯的。而後面的幾句,就有些讓人摸不著頭腦:既是黃雜綠色,如何嬌嬈?古瓷素三彩中常有此色調的搭配,嬌嬈卻是如何都說不上的。豔於花,就更離譜。茶葉末釉的特點恰恰是“古雅幽穆”,如何豔,且豔於花?好在書中還有對茶葉末釉比較細緻的描述,否則,真要懷疑作者是否見過茶葉末釉瓷器了。只是現今說起茶葉末釉,無不引出此句,如果要評價,這句話恰恰是最大的誤導。對古人之盲從,此見一斑。
何為茶葉末釉?比較科學化的說法是:一種失透的鐵、鎂質結晶釉。科學的描述,於欣賞總是無甚助益。對茶葉末釉的考證與分類,對欣賞者而言,也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意義。簡單的說,茶葉末的的產生,根據考古的明證,已推溯至唐代。唐時耀州窯,燒製了大量的茶葉末釉,上佳者,近於清代官窯。唐之後,雖然茶葉末釉並未銷聲匿跡。但似乎已淪為一種副產品,甚至是殘次品,是一種工藝上的失敗。這種失敗一直延續,直到清代,搖身一變,成為宮庭秘釉,僅供皇室珍賞。
由於釉吐灰綠,儼如茶葉之色而故名。釉呈失透的黃綠色,在暗綠的底色上閃出猶如茶葉細末的黃褐色細點,古樸清麗,耐人尋味。古人讚譽說:“茶葉末,黃雜綠色,嬌嫩而不俗,豔於花, 美如玉,最美目。”質地細膩、造型新穎、工藝精湛、釉色鮮豔。
茶葉末釉產生於雍正時期,早在唐代耀州窯及遼金的磁州窯也有類似的釉色。但是,到雍正時,唐英把它和景德鎮瓷器的白瓷胎結合到一起,發明了這種釉色。當初唐英定的名稱叫廠官釉。茶葉末是《陶雅》一書中記錄古玩商人的叫法。好的茶葉末釉很值錢,主要藏於北京的故宮博物院中。從傳世實物看,以雍正、乾隆時期的產品為多,並以乾隆時的燒製最為成功。茶葉末釉中綠者稱茶,黃者稱末。雍正時是有茶無末,乾隆時則茶末兼有。釉色偏綠者居多,有的上掛古銅鏽色。因具有青銅器的沉著色調,常被用來仿古銅器,所以又叫“古銅彩”。
作為中國傳統的溫顏色釉品種之一,茶葉末釉以其外釉色頗似茶葉細末而得名,它是釉料中含鐵﹑錳的結晶釉陶瓷。其釉色黃,而中摻雜著綠,在黃褐色的底色中散佈著許多細小的綠色斑點。由於配方和製作工藝的變化,釉色不盡相同,故有蟹甲青、鱔魚黃、蛇皮綠、老僧衣等品種。釉面多數呈半木光。
茶葉末釉實際上是一種結晶釉,晶體很小,呈黃綠色或黃褐色,主要分佈在釉層表面,表面層下面是黑色底釉。X-射線衍射分析和透射電鏡成分分析表明,析出的晶體屬於輝石型別。輝石是一系列輝石族礦物的總稱,其組成很複雜。由於組成不同,燒成後輝石的品種也不盡相同,顏色當然也不一樣。古代茶葉末釉色調的多樣性,主要是由於配方和燒造工藝條件的變化所造成的。
清乾隆 茶葉末釉羊首尊
茶葉末釉是一種含結晶礦物質的半無光釉,呈深綠黃色,因釉中均勻地佈滿形似茶葉的針、片狀結晶體而得名,釉面呈失透狀。《陶雅》中說"瓷以黃黑相間者,謂之茶葉末。其黑色較濃,而又有黃色碎點於底足內外圍繞一遭。瓷致活潑者,則謂之鱔魚發。以成化仿宋者為上。綠多而無碎點者,厥為蟹甲青。有垂沫星若水眼,或如棧眼者,命曰新桔。其綠色亦較濃也。"在雍正時期的《南窯筆記》中將茶葉末釉稱為"廠官釉"。
清雍正 茶葉末釉雙耳爐
茶葉末釉被藝術追求獨具慧眼的雍正皇帝一見鍾情,授意御窯廠成批製作官窯器物,由唐英建立了廠官釉,均為白瓷胎,青褐色釉呈色似茶葉末顏色,釉色中則閃現不規則的黃色斑點和絲紋。這種綠不綠,黃不黃的廠官釉在《陶成記事碑記》中有三種:鱔魚黃、蛇皮綠、黃斑點。這是燒造原料,工藝細節差異派生出的色差,以及人們在品鑑過程中對釉色差異的肉眼判斷所致。黃斑點即蟹甲青,即像蟹殼一樣的青色。
乾隆茶葉末釉精品大器物古穆沉雄。小器物細纖文秀,輪廓線條不能增減,釉色之美更是滋潤、鮮明、活潑,如萬點金星隱於釉中。這些都是後世難以仿製和企及的。
清乾隆 茶葉末釉荸薺瓶
有的乾隆茶葉末釉中的佳品,其釉色深沉豐厚,光華內斂,反覆觀之不厭。這種單色釉在雍正時期已達到陶瓷史上的一個顛峰,也代表了人類在陶瓷上對色彩的純熟運用。
乾隆時期官窯茶葉末釉製品多為琢器類,有如意尊、紙槌瓶、觚、三犧尊、罐、綬帶葫蘆瓶、花澆、缽式缸等,碗、盤圓器類少見。如意耳尊是雍正時期的創新器型,乾隆朝十分流行,除茶葉末釉外,尚有鬥彩、青花、粉彩、青釉、仿汝釉等品種,均製作精緻。典雅雋秀的器形與潤澤瑰麗的色釉完美地結合,達到了“合於天造,厭於人意”的藝術境界,富有天然韻致,使人領悟到古人非凡的審美情趣,體現了中國陶瓷藝術美觀與實用的完美結合的真諦。
乾隆以後的茶葉末釉瓷器質量有所下降,已很難燒出雍正、乾隆時期的釉色了。
故宮博物院藏 清咸豐茶葉末釉鋪首耳爐,高13cm,口徑19.8cm,足徑13.5cm。爐撇口,鼓腹,圈足。腹上部置對稱鋪首耳。通體施茶葉末釉。外底署金彩篆書“大清咸豐年制”三行六字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