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快訊(記者 張建林)10月26日,記者從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獲悉,該所與九江市水產科學研究所在10月25日聯合開展的長江湖口江段水生生物資源監測中調查到了一尾䲘。
這是繼2017年6月科研人員在長江洪湖江段調查到一尾䲘後,第6次在長江流域江段調查到了䲘。此外,就被監測到的數量而言,最多的一次是在2020年12月於長江公安江段調查到的7尾䲘。
長江水產研究所科研人員楊海樂介紹,這種從“常見”變“稀有”,如今又頻頻出水的䲘,反映出長江水生生物資源的變化趨勢,即從一步步衰退到近乎崩潰,在2017年保護區禁捕、2021年長江全面禁捕後,部分短生命週期、棲息地尚存的受脅魚類種群又漸行恢復。
䲘俗稱刁子、麥稈刁,歷史上廣泛分佈於長江及其以南的江河湖泊中,可在長江中游一些通江湖泊中形成漁汛,為重要的經濟魚類。
楊海樂介紹,近年來,由於過度捕撈、江湖阻隔及棲息地生境退化,䲘在多個歷史分佈區絕跡(僅鄱陽湖和贛江有零星樣本採集,非公開報道),先後被湖北、湖南等地列為省級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
“情況類似的還有長江洄游刀鱭。過度捕撈曾導致刀鱭種群近乎崩潰,2019年取消刀鱭捕撈特許後,入鄱陽湖的刀鱭種群出現恢復。此後,隨著長江全面禁捕的推進,2020年、2021年入湖刀鱭的種群持續恢復。”楊海樂說,這表明禁捕之後,一些瀕危魚類的保護取得了效果。
新京報記者 張建林
編輯 白爽 校對 危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