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今天拍的這個寵物的片子,如果三年前拍,一定拍不到今天這個景象。
——吳曉波
文 / 巴九靈
十多年前,發明了無人駕駛和增強現實眼鏡的谷歌“X實驗室”,將16000臺電腦投放到YouTube中,執行一項神秘的任務:找貓。
在這之前,它們未經造物主任何指點。
也就是說,在進行上網衝浪之前,這群電腦並不知道“貓”具體是一個什麼玩意兒,一切得靠自己摸索。
幾年後,實驗室公佈成果,這群“AI幼崽”對於貓臉的辨識正確率高達74.8%,作為對照,它們對於人臉的識別準確率為81.7%,可以說是很高了。
這是一次人工智慧的勝利,未來大殺四方的阿爾法狗就是站在“找貓AI”的肩膀上,完成了對人腦的圍棋碾壓。
當然,更重要的是,這也是貓的勝利。
01.“捕獲”滑鼠的貓
YouTube的1000萬個影片中海量的“貓片”,為這群AI提供了充足的養分,實驗室的科學家和程式設計師知道網際網路上貓多——各項來自臉書和推特的資料表明,與貓有關的內容轉發量是狗的兩倍——但沒想到效果會那麼好,AI們在20000個不同物體裡識別目標物的精確度提高了近一倍,遠遠高於以往的任何一次同類實驗。
就連網際網路之父蒂姆·伯納斯-李,在被問及網際網路發明以來最沒想到的變化時,他的回答是:Kittens——貓。
中文網際網路世界也未能倖免。
◎ 微博上,與“貓”有關的話題數高達492516條,“狗”是350672,“錢”是296349,“愛情”286600條,唯一比不過的是“愛”,數量有2417042(當然愛貓也貢獻了一部分)。
◎ 知乎上,與“貓”有關的討論達167萬,“狗”是101萬,“寵物”171萬(有貓的功勞),“工資”37.5萬,“婚姻”387萬。
◎ 百度貼吧的“貓吧”坐擁261萬關注和4015.7萬帖子,豆瓣“貓組”集合了778564愛貓人士。
網線所到之處,都難逃貓爪。
貓在線上的革命性勝利,激發了包括傳播學家、語言學家、經濟學家、心理學家、社會學家等在內的研究熱情。
其中最具說服力的推論,來自網際網路考古人士。他們發現貓的流行幾乎與網際網路的發展同步,考慮到網際網路早期使用者都是技術發燒友,他們很自然地被視作助貓上位的“幕後黑手”。
例如,誕生於1998年的第一隻網紅貓其實是一堆符號,透過符號的堆砌,人們可以任意更換表情,但要完成這波操作,顯然需要點技術能力。
而Lolcats(咆哮/大笑貓)被認為是有據可考的另一隻網際網路“貓病”超級傳播者,誕生於一個匿名英文圖片論壇4chan,時間是2005年。
該網站是當時的“網際網路亞文化”集散地,一群深諳技術的年輕使用者在這裡百無禁忌、口無遮攔,他們一週過一次“貓節”,慶祝方式就是發大堆貓片,然後配上文字。
沒錯,所謂Lolcats,其實就是將各種各樣的貓片配上字幕,有趣的是,同一時期,Lolrus(海豹+文字)也在該網站出沒,可惜同工不同酬,海豹們完全沒有享受到貓那樣的熱度。
一個插曲是,貓圖太火後,4chan主動放棄這一流量產品,畢竟他們標榜的一直是“非主流”,任何變成主流的事物都和它的價值觀不符。
不過,看上去有說服力的研究也僅限於此,一位專家甚至有些無奈地表示:“如果我能搞清楚貓如此受歡迎的奧秘,那我可能就是百萬富翁了。”
02.當貓來敲門
然而,另一個說法卻為我們拓寬了思路。
作家丹尼爾·艾恩波爾發現,與貓在網際網路上的壓倒性勝利不同,在大多數文學作品中,狗出現的頻次遠超於貓,而為數不多的貓形象,大多充滿了神秘色彩。
他認為,這是由於在漫長的人類歷史中,人與狗的關係親密且穩定,而貓的流動性更強,更不受控制,因此很難被作家們記錄在案。
神秘是因為未知,而流行是因為“已知”,這確實是個不錯的腦洞。
換言之,貓在線上的勝利,或許得益於它線上下的佈局。
依照資訊入口網站WorldAtlas的統計,美國擁有全世界數量最多的貓。
其次是中國和俄羅斯,當然考慮到人口的情況,中國的人均擁有貓的比率並不算高,因此潛力無限。
但這只是諸多統計資料裡的其中一個。
在美國,同是2016年,美國寵物產品協會統計出的家貓數量約為9400萬隻,而同期美國獸醫協會只算到了5800萬隻,西蒙斯全國消費者研究協會的結論則是5400萬隻。
相對而言,中國這邊還算統一,大都引用了來自《2020寵物行業白皮書》的資料,2020年中國城鎮養貓數量突破4862萬隻。
無論如何,這些貓咪的數量已經足夠產生大量素材進入網際網路世界,更何況,如今拍一張貓片或影片,可比寫一部小說容易多了。
於是又一個新的問題出現了,貓到底是如何取得了線下的勝利?
這裡同樣涉及大量的“陰謀論”。
其中一個頗有市場的假說是:
貓利用了人類的“憐幼心理”“虛擬親屬”,貓的叫聲近似人類嬰兒,貓的臉型近似人類嬰兒;貓主動向人類示好,為了生存選擇“主動被馴服”。
但這似乎依然無法解釋,為什麼僅憑人類的一絲“善意”,貓就能獲得如此高的市場佔有率。狗也曾經很香,並一度是寵物裡的王者。
然而,1984年,美國的家貓數量超過寵物狗;1994年,日本的家貓數量超過寵物狗;預測顯示,一年後巴西的家貓數量有望超過狗;中國方面或也指日可待,畢竟2020年城鎮家貓數量較上年增長了10.2%,而狗下降了5.1%。
仔細想想,狗付出的代價更大,徹底讓渡了DNA裡的某些特性來換取人類的庇佑,而貓幾乎只是用漂亮的臉蛋就搞定了一切。
03.風口上的貓
多次碰壁後,探究貓咪為何能佔有人類社會的問題,漸漸被一些更務實的訴求所取代。
就拿方才美國統計家貓時出現的資料差異來說,本質上並不是為了爭個對錯。
美國寵物產品協會放出9400萬的資料,是為了幫助寵物用品公司計算未來的市場前景,獸醫協會則需要知道自己有多少潛在患者。
因此,把樣本調查透過複雜的數學公式,變成一個更大或者更小的資料,背後都是養貓經濟的作用。
在中國各項關於寵物的研究報告裡,貓咪的數量也從來不是亮點,亮點往往在於寵物市場規模、城市分佈、日益增長的寵物人均消費資料以及行業細分情況,這對想要追上“貓風口”的從業者而言更重要。
畢竟,寵物消費具備長期主義的特徵,乍一看是消費升級,而一旦入坑,立馬就成了剛需,去除一些不可抗力和令人髮指的遺棄行為,這種剛需將維持十多年。
2020年雙十一寵物智慧化商品增速超過1000%(圖源:紀錄片《進化:與時代同行》)
與之相比,愈發不在意貓量膨脹的,也不在意所謂“入侵故事”的,是一群已經和貓咪建立起深刻聯絡的普通人。
他們的生活,不像《流浪貓鮑勃 》——一隻流浪貓成功改變了一個人類廢柴命運——那樣充滿戲劇性,也沒能擁有一隻Lil Bub(貓界頂流,生前共計收穫了數百萬元美元的收入)來實現財富自由。
但他們一致認定,從這些小傢伙身上,獲得了比“鈔能力”更寶貴的東西——一股治癒、陪伴的力量。
為了守護它,他們願意付出金錢和時間,能夠從容應對質疑和不解。
04.新百獸之王的隱憂
言及此,還在為貓咪資料頭疼的,只剩下一部分仍把貓視作“動物”的科學家。
澳大利亞的科學家們將發生在澳洲大陸和紐西蘭的哺乳動物大滅絕歸咎於家貓和流浪貓(包括放養貓),在他們眼中,貓咪入侵帶來的危害不亞於全球變暖。
在英國,科學家稱,810萬貓在一年內殺死了2.75億隻動物,美國的貓(無論是寵物貓還是流浪貓)每年殺死14億到37億隻鳥類。
科學家們甚至曾經跑到中國(這個未來的潛力貓大國)來做過流浪貓調研。
這樣的調查和呼籲,在貓成為網際網路“政治正確”的當下,並沒有激起太多的火花,這或許是另一種形式的喵星文明勝利。
但必須強調的是,或許有多如貓毛的理由強調貓是如何“心機”地進入人類生活,但尋根溯源,最終做出決定、縱容一切發生的,始終是人類本身。
人們可以輕易地將貓排除出十二生肖,也可以將其捧上神位頂禮膜拜。
貓,無論多強大,始終是人類時代的副產品。
* 參考資料:
1.《進化:與時代同行》紀錄片
2.《人類“吸貓”小史》,[英] 艾比蓋爾·塔克
3.《With 'LOLcats' Internet Fad, Anyone Can Get In on the Joke》,Aaron Rutkoff,華爾街日報
4.《How many Americans have pets? An investigation of fuzzy statistics.》Karin Brulliard/Scott Clement,華盛頓郵報
5.《16000臺電腦一起找貓》,John Markoff,紐約時報
6.《2020寵物行業白皮書》,寵觀網
7.《Estimates of wildlife killed by free-ranging cats in China》YuhangLi/YueWan/HuaShen/ScottR.Loss/Peter P.Marra/ZhongqiuLi
8.《Google's Artificial Brain Learns to Find Cat Videos》,Liat Clark,Wired
作者 | 和風月半 | 當值編輯 | 範程遠
責任編輯 | 何夢飛 | 主編 | 鄭媛眉 | 圖源 | 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