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學習寫作時的作業,這一本書我只吸收了這個內容,覺得受益匪淺,下面就是分享內容。
10月21日成長力
事件:
閱讀董曉男翻譯的【德】阿爾穆特•施曼—裡德爾寫的《走出壓抑》第一章2節該如何讓我們的孩子面對情緒。作者以一個例子用6個應對模式的結果來告訴我們,學會理解和處理情緒,並反饋到孩子身上。下面我分享一下,一個例子和其中4個對應模式。
例子:請想象一下,一個大約兩三歲的小女孩因為感到沮喪和憤怒用拳頭敲打媽媽並喊著,“笨蛋,笨蛋媽媽。”
1.正確的映象反應模式。母親和善地看著女孩說:“哎呀哎呀,親愛的你生氣了!來告訴媽媽你為什麼這麼生氣?”母親這種反應讓孩子感覺他的憤怒被看到並被接納了,孩子會感覺母親很關心他的憤怒,他可以生氣,母親映象反映出了小女孩的感情,此外重要的是透過母親對他情緒的說明,他也知道了自己現在的這種情緒是什麼,如果重複對女孩兒做出正確的映象反應,讓他知道自己正在生氣和發火,這樣在他以後和親近的人接觸時,就能夠感知到這種情緒了。
2.用生氣回應生氣
母親生氣的推開孩子(不許打我,再不許那樣和我說話!)這裡母親並不關心孩子如此生氣的原因,也許他知道,但並沒有表現出來,因此,孩子沒有感到被理解,然後孩子也許會更大聲的叫嚷,希望藉此來獲得母親的理解,也可能過一會兒他就放棄了,這樣這個女孩兒就學會了適應遊戲規則。
透過母親的反應可以看出,他更關心的是保護自己以及自己的底線,不被孩子打破,畢竟這樣一來,孩子就學會了遵守規則,而這種規則是透過母親的反應可以看出,他更關心的是保護自己以及自己的底線,不被孩子打破,畢竟這樣一來,孩子就學會了遵守規則,而這種規則是:如果別人不喜歡就不要生氣。
3.映象和道德化
母親將女孩抱在懷裡,等他平靜下來(親愛的,你可以生氣,但是我們不能攻擊和責罵對方,知道嗎?媽媽愛你,但是你打媽媽的時候會傷害到媽媽,我們不想要那樣對嗎?)
母親正確進行了生氣的感覺,但是她將盡相同道德說教,聯絡再到了一起,這樣做時他的表達很籠統,並沒有和孩子產生直接的個人關係聯絡。
在接觸中,孩子會感到他的憤怒,不被理解,他也不會理解自己,好像只有一件事很清楚,生氣並不真的可以,它會傷害彼此的感情,愛和憤怒同時存在是不可能的,因此,我們必須選擇其一。
4.製造內疚感。
母親面帶悲傷(你說媽媽是笨蛋的時候,媽媽太傷心了,我不想當一個笨蛋媽媽,我想做世界上最好的媽媽。)
這裡母親沒有以任何方式對女孩的情緒作出回應,沒有對他的憤怒表現出理解,更糟糕的是,她讓孩子感到內疚,並在他自己感到悲傷的時候,將責任推給孩子,(如果你這樣做,就會讓我傷心。)孩子當然不想要一個傷心的媽媽,當然,他們也不想成為讓媽媽傷心的人,因此,他們可能會放棄自己的感受和道理。
這個小女孩的理解能力還無法掌握這種關係,但是在他的感情世界卻能夠感知到它,她學會了如果她生氣,就會讓別人不好,而當別人因此而傷心的時候,就是她的錯。
反思:
在孩子面前有時候話說的再多,說的再好聽。都不如傳遞準備的思想,尊重孩子的真實,認可他的行為是正常的反應。可以去引導他如何去做,但不能捆綁式教育。這就讓我想到寫作思維的深度思考,我們在說一句話的時候中心思想很重要,不能模糊混餚視聽。
行動:
1無論是和孩子相處還是與身邊人都要去用心聆聽對方,並引導互尊互重
2平時多閱讀多思考,勤做筆記
3戒掉刷無用的影片與無意義的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