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鄭民華(右一)和同事們 來源/採訪物件提供
從1991年首例腹腔鏡膽囊切除術開始,因為對病人的生理影響小,術後恢復快,經歷了從被懷疑到被接受,甚至於成為首選手術方式,三十年來造福了無數病人。
今天,由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腹腔鏡與內鏡外科學組主辦,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承辦的中華醫學會第十七屆全國腹腔鏡與內鏡外科會議在上海舉行,主題為“致敬中國腔鏡外科三十年”。中國微創外科開拓者、中華醫學會普外科分會常委、腹腔鏡與內鏡外科學組組長、瑞金醫院普外科主任鄭民華感嘆,回眸三十年,終點也是起點。
1987年,腹腔鏡手術問世不久,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引進一套全新腹腔鏡手術器械,同時選拔一批醫生嘗試探索,當時還只是瑞金醫院住院醫生的鄭民華被選中:“理由很簡單,因為我是中國人,有一雙拿筷子的手。”於是,鄭民華成為第一個掌握腹腔鏡技術的中國人:1988年在法國成功完成自己的第一例腹腔鏡膽囊摘除手術。
1991年,雲南曲靖醫院的外科醫生完成了我國第一例腹腔鏡外科手術。同年,鄭民華回到上海瑞金醫院,在國內率先開展腹腔鏡膽囊切除術、闌尾切除術、疝修補術。自此,微創外科開始生根發芽。
當時很多同行無法接受微創技術,甚至有人開玩笑說,腹腔鏡就是回家有大門不走,偏要爬窗戶。面對質疑和壓力,以鄭民華為代表的第一批微創外科開拓者,因為看到了腹腔鏡技術對於病人的好處:生理結構破壞小,術後恢復快,他們深信這是一項造福患者的好技術,所以義無反顧地走上推廣之路:鄭民華除了在瑞金醫院院內向婦產科、泌尿外科、胸外科等多個科室普及腹腔鏡技術,使得瑞金各個手術科室都在中國率先開展各相關學科的腹腔鏡手術,他還帶領同道“一路向西”——從西部地區開始“拓荒”,當地的醫院非常歡迎來自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醫生,鄭民華團隊把腹腔鏡技術的“種子”一顆一顆種在偏遠地區,然後一個一個城市地宣講、手術演示,讓越來越多的外科醫生逐步瞭解、逐步接受並學習。
20年前鄭民華在嘉峪關做腹腔鏡手術演示,當時正逢全國首屆微創外科新技術與新手術演示研討會,這個盛會標誌著從此中國腔鏡微創技術進入發展快通道。
鄭民華說,雖然1993年他就已開展國內第一例腹腔鏡直腸癌根治手術,但我國微創外科真正全面進入惡性腫瘤領域,是在第二個十年,如何規範做腹腔鏡手術成了發展的關鍵。
2001年,瑞金醫院微創外科建設成為上海市微創外科臨床醫學中心,鄭民華牽頭制定我國腹腔鏡大腸癌根治手術操作指南,並且為國內外40多家醫院指導手術並培訓醫師,從這裡走出的外科醫生們,又好像蒲公英一樣,把微創技術播撒到更廣闊的地區。而透過培訓基地和培訓體系初步建立,腹腔鏡技術也獲得了規範、廣泛的推廣。
2004年,鄭民華成功實施國內首例全腹腔鏡下胰十二指腸切除術,而該手術一直被視為普外科領域最高難度的手術之一。腹腔鏡技術終於從只能單純膽囊切除,發展到可以試試普外科公認最難的手術。
此後,單孔、NOTES(經自然腔道)、機器人手術……每一次裝置技術的迭代、更新都帶來手術技術的發展與進步。中國醫學界從難以接受“微創技術”,到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成為首選術式;從懷疑微創下惡性腫瘤手術根治的效果,到如今外科手術的“微創比例”成為衡量中國外科學先進性的客觀指標。微創外科有了“中國標準”的同時,國際學術會議的舞臺,也頻繁出現中國專家的身影。2009年,鄭民華當選為亞洲腹腔鏡與內鏡外科學會主席,第一次在中國成功主辦亞太年會。
近十年,微創外科發展正在從“技術為王”向“以人為本”轉變、進步。
鄭民華說,微創外科手術以創傷小、時間短、恢復快等特點而著稱,但外科醫生不能單純以手術時間長短、腫瘤切除乾淨與否以及表面傷疤大小來衡量手術的成功,而應更多考慮患者的整體情況。因為,病人的獲益大過一切。
2016年,第15屆世界內鏡外科大會——這個世界微創外科屆的奧林匹克盛會首次來到我國。“向世界展示中國,讓世界瞭解中國。”當時擔任大會主席的鄭民華感慨,“中國微創外科從無到有,從良性推進至惡性腫瘤領域,如今已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我們在胃癌、腸癌、肝癌和胰腺疾病手術等方面甚至超過歐美國家水平。”
微創外科的發展還需要技術和器械的創新。日前,瑞金醫院微創外科與上海高校開始合作研發持鏡機械臂,利用“裸眼3D”原理,透過眼部追蹤技術,機械臂就會根據主刀醫生視線,將鏡頭精準鎖定腫瘤區域,並保持穩定影象,真正成為外科醫生的左膀右臂。
新民晚報記者 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