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名家長張女士分享了她兒子是如何因為手機從學霸一步一步沉淪為學渣,最後被學校勸退的慘痛經歷。
小雨(化名)小學成績非常好,語數英經常考100分、99分,是老師喜愛的“雙百”少年。
上初中後,一開始他保持了小學階段的優異表現,初一上學期期末考試考了班上第二名。為了讓孩子更有學習動力,張女士和老公經商量決定,獎勵他一部智慧手機,並叮囑他一定要適當使用手機。
然而這部手機卻成為了張女士夫婦倆噩夢的開始,很快小雨沉迷上了刷快手、抖音以及各種手機遊戲,一發不可收拾。初一下學期期末考試,他的成績就退到了班上的35名,從尖子生淪為吊車尾。
本來夫妻倆想採取措施,把手機收上來,但小雨怎麼說都不願意。不得已,只好各退一步,與兒子約法三章,要他保證控制每天使用手機的時間,但收效甚微。
中考時,小雨的成績比普高錄取分數線足足低了50多分,與公辦普高失之交臂。夫婦倆好不容易透過找關係,花了10萬元才把兒子送進私立高中就讀,同時希望憑藉私立高中的嚴格管理能夠約束好小雨,幫他克服掉手機依賴症。
事與願違,小雨還是禁不住誘惑,屢次違背校規帶手機進入課堂,成為學校批評的典型。高二時被學校以“屢教不改,給其他學生造成不良影響”為由,堅決勸退。
看到小雨日夜以手機為伴,張女士夫婦心裡在滴血,並認為是自己害了兒子,千不該萬不該給兒子買手機當作獎勵,悔不當初。
對於手機、IPAD等電子產品,很多家長都表示深惡痛絕,因為這些東西嚴重影響了孩子的學習和視力,但這一代的孩子都是在電子產品堆裡成長起來的,學校上課有時候也會經常用到手機或者平板,想讓孩子完全遠離電子產品幾乎是不可能的。為了幫助孩子合理使用手機,克服對手機的依賴,很多家長和老師都會採用沒收或者規定使用時間的方式,結果往往很不理想。
心理學上有一個“禁果效應”,越是禁止的東西,人就越想去做或者越要得到手,這是人性的弱點,在自制力差、好奇心重的孩子身上表現得更加強烈。因此,光靠“禁”和“堵”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孩子的手機依賴,哪怕產生了效果,往往也是暫時性的,一旦鬆懈下來就會發生報復性反彈。
在幫助孩子克服手機依賴這方面,下面這位父親的做法很值得家長們借鑑:
今年高考,山東省有一對雙胞胎兄弟考上了北大。這對雙胞胎哥哥叫王顧言,考了681分,被北大環境科學系錄取;弟弟叫王顧行,考了673分,被北大生命科學系錄取。就像上面小雨的情況一樣,王顧言和王顧行在父親的悉心啟蒙下,小學成績非常優異,上初中後沉迷上了電子遊戲,不再像以前那樣認真學習了。
注意到孩子學習態度上的變化後,開始時王爸爸也像其他很多家長一樣,對孩子進行說教,結果是孩子偏偏對著幹,父子關係反而疏遠了。後來王爸爸意識到硬碰硬的方法行不通,於是換了一種思路,他知道兄弟倆從小喜歡小動物,就買了倉鼠、壁虎、刺蝟、魚等一些小動物回家,由他們負責照養,並讓他們每天分享養小寵物的心得體會。很快,王顧言、王顧行飼養小動物的興趣越來越高,對電子遊戲的癮自然就沒有了。
這樣不僅戒掉了兩個兒子玩對電子遊戲的依賴,還意外培養了他們良好的耐心、細心、觀察力和語言總結能力。
由此可見,真正讓孩子對手機上癮的原因,是因為沒有手機以外的東西更能讓他們產生興趣。讓孩子克服手機依賴的正確做法,就是去發現孩子除手機以外感興趣的、又不會影響學習的東西,並引導孩子把注意力傾注到上面去,這樣才會使孩子真正對手機脫敏,哪怕以後不加以限制也不會沉溺其中。當然這就考驗父母對孩子是不是足夠了解、有沒有足夠的觀察力了,而且在培養孩子新的興趣點時,需要有足夠的耐心,不能讓孩子感到壓迫感和強迫感,否則孩子會產生牴觸和抗拒心理,適得其反。
但新興趣一旦養成,孩子基本上就不會重新對手機上癮了,可以說是一勞永逸,多付出些時間和精力都是值得的。
結語:孩子對手機和電子遊戲上癮其實是因為孩子良好興趣的缺乏,解決這個問題宜疏不宜堵,需要家長有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和足夠的耐心,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興趣愛好,才能夠“根治”孩子對手機和電子遊戲的依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