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美國的供應鏈危機仍在愈演愈烈之中,儘管美國總統拜登已下令,要求部分港口實行7×24小時工作制,並延長物流運輸企業的工作時間。但這對於美國消費品的供應緊張形勢來說只是稍有緩解,畢竟商品短缺的根源在於配套基礎設施老化落後,以及物流運輸環節缺乏足夠的勞動力。這些問題代表著 美國社會的深層次弊端,僅靠工人過度加班,只能救得了一時,而無法形成長效解決機制。
隨著供應鏈危機向美國全社會不斷蔓延,美國的軍事領域甚至也受到了影響。10月21日,美國《防務新聞》網站發表了一篇哈德遜研究所美國海權中心主任、前海軍部副部長塞思·克羅波西撰寫的分析文章。文中提出一個觀點,即目前美國的海運危機,暴露了美軍的重大缺陷,其現有的海上運輸能力根本無法支撐與中國的軍事對抗。
文章認為,最近解放軍出動150多架次軍機巡航臺灣西南空域一事表明,中美軍事對抗已經越來越容易想象。一旦兩岸爆發衝突,必然會涉及美國及其太平洋盟友,甚至還包括越南和印度等中國的“潛在地區競爭對手”。考慮到從印太地區經過的全球貿易規模之龐大,衝突勢必會引發一場全球大蕭條,這種蕭條在系統性政治重組之前不太可能結束,就像美國1930年代的大蕭條一樣。
文章稱,避免對抗的時間可能已經錯過,如果有必要,各國會爆發戰爭。所以細心的觀察者會注意到,當前的海運危機表明,美國商船隊顯然不足以滿足美國的戰略需求。
比如,船舶、飛機和地面車輛都需要水手、飛行員和士兵來操縱它們,而士兵又需要彈藥、燃料、備件、修理材料和食物,這些人員和物資通常比計劃制定者在衝突前估計的數量要多得多。
而且為了對抗中國可能的戰略和部隊結構,美國正在修改其作戰力量,其方案包括:將遠端導彈部署到所有軍事部門,裝備小型、全副武裝的軍艦、無人駕駛的飛機、地面和地下車輛。儘管如此,在任何持續時間超過數小時到數天的衝突中,美軍都需要再次獲得進行一場大國戰爭所需的物資補給。
反過來說,美軍需要一支能夠提供補給的艦隊,畢竟運輸任何散裝貨物(貨物、軍事或其他)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船。因此,美國需要在其現有作戰艦隊的基礎上增加一支艦隊,包括改造後重新用於軍事服務的大容量民用貨船和專門為作戰補給和戰鬥補給而建造的海軍艦艇
目前,美國海軍軍事海運司令部運營著大約130艘艦船,它們分為三大類別:作戰後勤——艦隊加油和補給;艦隊支援——潛艇、特種作戰、雷達和其他艦艇;戰鬥指揮支援——大型商船。其中,商船負責將大量彈藥運送至戰區。然而,僅靠這支艦隊,並不足以在高級別的衝突中支援美軍,因為它將因遭受敵方導彈和潛艇的攻擊而出現戰損。即使沒有這些威脅,在沒有民用船隻援助的情況下,也無法滿足軍事需求。
文章指出,現在美國能夠用於軍事運輸的商船和配套人員的數量都很缺乏。2019年美國只有182艘商船,不到全球商船數量的一半,而且絕大多數美國商品都依賴懸掛外國國旗的船隻運輸,其在軍事用途上的可靠性尚不確定。美國在二戰期間就遇到了這種情況,為此建造了5777艘貨船作為應對辦法。
船員方面,美軍目前大約有13500名專業海員,但其中有7500人是文職人員,真正上船工作的人只有6000人左右,而且其中一部分人還需要經營國內船隻,進一步減少了人力。美軍戰略和預算評估中心預計,考慮到上岸休假和船員輪換,為地中海航運(MSC)的商船和懸掛美國國旗的商船配齊人員將需要大約10000名合格海員,如果算上預備役部隊的船隻,總數將略低於12000人。這意味著,只有當幾乎所有水手都在服役時,美國的後勤艦隊才能維持戰鬥力。此外,如果運營時間超過6個月,那麼還將需要額外的4000名水手。
總而言之,即便有民間商船作為補充,美國目前的海運能力也無法在長期的大國衝突中為美軍提供補給。更糟糕的是,美軍商船海員的平均年齡已高達46歲,由於年輕、訓練有素的海員不會加入美軍商船隊,所以隨著時間推移,這一數字會不斷增加。如果無法提供足夠的激勵,海員人數還將進一步下降至5700人左右,只能勉強滿足日常作戰需要,用於軍事目的則嚴重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