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證監會原主席 肖鋼
過去40多年我國經濟保持年均9%以上的高速增長,高儲蓄、高投資是重要推動因素之一。目前,我國儲蓄率仍高達40%以上,穩居全球主要經濟體之首,但儲蓄率持續下降是必然趨勢。2010年至2019年,國民儲蓄率從50.9%下降至44.4%,其中,居民儲蓄率由42.1%下降到34.8%,未來還會進一步下降。
影響居民儲蓄率下降的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第一,宏觀經濟結構變化。一方面,居民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日益凸顯,儲蓄佔比相應下降。2010年至2019年,最終消費佔GDP比重從49.3%上升至55.4%,其中,居民消費佔比從34.6%上升至38.8%;相應地,資本形成總額佔比從47.0%下降至43.1%。同時,居民消費傾向在不斷上升。2010年至2019年,我國居民平均消費傾向從57.9%上升至75.1%。另一方面,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逐年放緩,從2010年10.4%下降至2019年5.8%。
第二,人口老齡化。七普資料顯示,2020年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占比為18.7%(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為13.5%),而15-59歲人口占比為63.4%;與2010年相比,60歲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5.4個百分點,而15-59歲人口占比則下降6.8個百分點。老年人口迅速增加以及勞動年齡人口快速減少,成為推動撫養比上升的主要因素。實證研究發現,人口撫養比與儲蓄率呈現顯著負相關關係。根據當前人口資料和退休制度預測,我國人口撫養比將從2020年的0.68上升至2030年的0.88,居民儲蓄率將進一步降低。
第三,居民債務增加。人民銀行資料顯示,2008-2020年,居民部門槓桿率由18.2%上升到72.5%。債務償付壓力增大使可支配收入受到影響,拉低居民儲蓄率。尤其是中青年家庭由於面臨購房租房、子女教育等多方面支出壓力,債務負擔較重,儲蓄率偏低。
居民儲蓄率對宏觀經濟有直接或間接影響。一是儲蓄率與經濟增長高度相關、相互影響,儲蓄率是影響潛在增速的重要因素。二是儲蓄率與投資率的關係,兩者之間具有穩健的正相關性,越大的經濟體,投資和儲蓄的相關性越高。中國投資率與儲蓄率的相關係數高達0.8。儲蓄率下降對於資本密集型行業的轉型升級有不利影響。
居民儲蓄與居民養老金財富關係十分密切。人口老齡化必然導致居民儲蓄率下降,但養老金財富在積累增長,居民財富的結構發生很大變化。養老金財富可以彌補儲蓄率下降導致的長期資本缺口。比如,美國國民儲蓄率雖只有18.7%,但養老金財富卻相當於GDP的140%,居民儲蓄有效轉化為養老金財富,成為資本市場長期資金的重要來源。
我國面臨的主要問題是,隨著老齡化加劇,儲蓄率下降,養老金體系不健全、不可持續的問題比較突出。我國過多依賴第一支柱,而第二支柱、第三支柱發展面臨諸多困難,許多省市養老金收不抵支。有研究預計,2036年左右,累計結餘將耗盡,財政補貼規模會越來越大,難以彌補養老金缺口。因此需要加快完善養老金制度改革,在財政支援和國有資產劃撥的基礎上,大力發展第三支柱,做好養老金制度的系統配套。
在儲蓄率下降趨勢中,還要注意研究居民儲蓄的結構。從廣義來說,居民儲蓄可分為實物儲蓄、金融儲蓄和養老金儲蓄三部分。現在實物儲蓄佔比過高(主要是房地產),金融儲蓄佔比較低,養老金儲蓄很少。2019年中國居民財富配置於金融資產比重為20.4%,比美國低22.1個百分點;而配置於住房資產的比重達59.1%,高出美國28.5個百分點。未來需要透過調整結構來增加長期資本來源。
應對居民儲蓄率下降趨勢,必須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更多依靠創新驅動增長,減少對高投資、高積累模式的依賴。同時,加大向低收入群體的轉移支付力度,提高社會保障的一體化水平,增加對公共衛生、教育、養老等公共服務等支援力度,助力形成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儲蓄-消費關係。
總之,居民儲蓄率下降趨勢是經濟社會發展的規律性現象,關鍵是防範儲蓄率下降過快對經濟帶來的負面影響,及時補充養老金儲蓄,增加長期資本來源,最佳化居民儲蓄結構,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來源:人民政協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