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10月26日電 英國《經濟學人》近日發表的一篇文章提出“實時經濟革命”的概念,認為新冠疫情改變了全球經濟政策制定的模式,各國政府在不斷加強科技投入,運用大資料手段,儘可以地透過資料分析來縮短經濟政策制定的週期以及對經濟執行效果的反饋。
有人真正瞭解世界經濟的現狀嗎?這場新冠疫情讓許多觀察人士毫無頭緒。沒有多少人預測到油價會達到80美元/桶,更不用說會預見到在美國加州和中國港口外排隊等待的集裝箱船隊了。隨著新冠肺炎在2020年肆虐,很多的預測過高估算了當年年底的失業率。如今,物價上漲速度快於預期,沒有人能確定通脹和工資是否會螺旋式上升。儘管經濟學家有各種公式和理論,他們往往在黑暗中摸索,缺少充足的資訊,制訂最佳的就業和增長政策。
然而,正如本週的報道,困惑的時代正逐漸由更大的啟迪取而代之。隨著資訊的質量和時效性發生變化,世界即將迎來實時經濟革命。亞馬遜和網飛等大型科技企業在使用實時資料來監控食品貨品等的配送情況,還有很多人迷上“魷魚遊戲”電視劇。這次的新冠疫情使得各國政府和央行進行了一場實驗,開始監控餐廳預訂資訊以及跟蹤信用卡支付資訊。儘管實驗結果比較粗糙,隨著數字裝置、感測器和快速支付變得無處不在,準確和快速觀察經濟的能力將會提高,使得公共部門有可能做出更好的決策,同時也誘使政府四處插手。
渴望更優質的經濟資料並不新鮮。對美國國民生產總值的估算工作可追溯到1934年,最初一開始有13個月的滯後期。20世紀50年代,年輕的艾倫·格林斯潘透過監控貨車流量,得出了鋼鐵產量的早期估計。自20世紀80年代,沃爾瑪開創供應鏈管理以來,私營行業的企業負責人就一直將實時資料視為競爭優勢的來源。公共部門在改革運作方式方面進展緩慢。經濟學家追蹤的官方資料——如國內生產總值或就業——有數週或數月的滯後,經常做大幅修正。生產率數值往往歷經數年才能計算精確。因此,l說央行是在盲目行事,並不誇張。
糟糕且滯後的資料會導致出現政策失誤,導致數百萬人失業和價值數萬億美元的生產虧損。如果美聯儲在2007年12月美國進入衰退時將利率降至接近零,而不是在2008年12月經濟學家最終從資料中看到這一點之後,金融危機的危害會小得多。有關規模龐大的非正規經濟和腐敗的銀行的不完整資料使得印度的政策制定者更難結束該國持續十年的低增長狀況。2011年,歐洲央行在爆發短期通脹情況下錯誤地提升利率,致使歐元區再次陷入衰退。英國央行如今可能會犯下類似的錯誤了。
不過,新冠疫情推動了變革。各國政府和央行沒有等待官方調查瞭解病毒或封城的影響,政府和中央銀行展開實驗,跟蹤手機訊號、非接觸式支付和實時航班資訊。如今的明星經濟學家,如哈佛大學的拉吉-切蒂(Raj Chetty),並不是閉門造車地編寫《經濟學概論》,而是管理著人員配備齊全的資料實驗室。摩根大通等企業開放銀行賬戶和信用卡賬單資料庫,分析發現人們是在花錢還是在儲蓄。
隨著技術逐漸向經濟滲透,這些趨勢將會加劇。越來越多的支付轉移到線上,交易處理速度也會越來越快。根據諮詢機構麥肯錫的資料,2020年實時支付增長了41%(印度有實時交易記錄256億筆)。越來越多的機器和物件安裝上感測器,包括檢測供應鏈堵塞的個體集裝箱。中國在試點以及50多個其他國家也正在考慮的中央銀行數字貨幣,可能很快就會成為提供經濟執行的實時情況的金礦。
實時的資料將降低政策失誤的風險——比如說,更容易判斷經濟活動的減少是否會變成經濟衰退。政府能夠運用的槓桿也會改善。央行官員估計,利率調整的效果需要18個月或更長時間,不過,香港正在嘗試向數字錢包發放現金,不盡快使用就會過期。中央銀行數字貨幣可能會讓利率大幅下跌。在經濟危機期間,良好的資料可以讓經濟援助行為有精確目標;想象一下,只向資產負債表健全但流動性臨時出問題的企業提供貸款。如果窮人失業,他們可以享受實時的收入補貼,而不用透過社會保障機構收到的撒網式的全民福利支付,他們無需任何文書工作就能用數字錢包支付。
實時資料革命有望使經濟決策更加準確、透明和規則化,但這也帶來了危險。新的資料指標有可能會誤解:比如是全球衰退開始了,還是優步正在失去市場份額?實時資料不像統計機構的調查那般具有代表性和公正性。大企業可能會囤積資料,佔據不當優勢。像推出數字錢包的私營企業Facebook,或許有一天會比美聯儲更瞭解消費者支出。
最大的危險是狂妄自大。對經濟有全面認識的情況下,政客和官員們將很容易想象能看到遙遠的未來,或者根據自己的喜好塑造社會並使特定的群體受惠。
事實上,不管資料龐大,資料不可能預測未來。複雜而充滿活力的經濟體並是中央集權能控制的,而是由數百萬企業和消費者的自發行為。實時經濟學不是先知先覺或無所不知的,相反,它帶來的東西平淡無奇,但具有變革性:能夠推動更好、更及時、更理性的決策。
(編譯:呂皓月 編輯:王旭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