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新華社)
從去年的天津天海,到今年年初的江蘇蘇寧,再到前不久的廣州恆大,中國足球職業聯賽似乎正在經歷著一場前所未有的危機。在中超“破產潮”的初期,有些人認為,是疫情的出現,讓各支球隊陷入了嚴重的經濟危機;不過現在,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疫情只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真正的罪魁禍首,是近些年被“金元足球”籠罩的行業環境。
說起如今中超的困局,就不得不提中超獨特的商業模式。中超公司的商業模式是集體招商、平均分紅的原則。這種模式的優勢是:在中超聯賽初期能很好保證俱樂部尤其是小俱樂部的利益,維護聯賽的穩定發展。缺點是限制了俱樂部商業開發的空間。據廣州恆大淘寶俱樂部公佈的 2019 年上半年的財報可見,僅 2019 年上半年俱樂部虧損就超過 7 億元人民幣。虧損部分全靠背後母公司“輸血”填補,若是母公司財力不足,那俱樂部只能選擇破產。具體來說,中超聯賽的困境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球隊支出水漲船高,內卷競爭盲目投資
過高的外援轉會費和薪資是導致人工支出過高的重要原因。居高不下的薪酬支出佔比不僅嚴重壓縮俱樂部的支出空間,讓俱樂部難以將更多資金投入到青訓球員的發展、俱樂部文化的培養上,過高的薪酬支出還會增加俱樂部的財務風險。
而且,中超運動員的高薪並非真實能力的體現,而是由於足球市場供求失衡和部分政策擠壓形成的泡沫所致。
另外,中超球隊從整個支出結構來看,除了球隊薪資過高之外,場館、硬體租賃的費用也明顯高於世界其他地區聯賽,甚至高於俱樂部的青訓投入(目前聯賽各隊平均投入佔總支出的 5%,新政要求青訓投資應達到15%)。目前,中國僅申花、魯能、綠城、河南建業等少數俱樂部擁有自己的訓練基地。多數球隊只能以租賃的形式使用訓練基地,其中高昂的租金也是俱樂部一筆不小的開支。
▲ 上海申花俱樂部的康橋足球訓練基地。(圖源:上海申花官方微博)
聯賽收入結構失衡,門票收入佔比過低
足球賽事價值鏈的實現與增值主要依靠廣告贊助、媒體轉播、門票收益、博彩以及球迷用品開發等。 現實中,歐洲足球發達國家俱樂部收入結構大體存在 “442”“451”或“361”的比例形式,第一部分是指比賽日收入,包含門票銷售以及相關主場運營在內的部分;第二部分媒體版權收入;第三部分是市場收入。其各項收入所佔的比例相對均衡、穩定。與這些成熟聯賽相比,中超聯賽的各支球隊目前的收入結構顯然過於單一:以 2016賽季為例,各俱樂部收入方面佔比最大的前三位分別是商業贊助(64%),賽事收入(14%) 和球員交易(11%) 。其後幾個賽季的收入比例也基本如此。廣告贊助、媒體轉播佔比較高,門票收益佔比過小,球迷用品開發不足,而博彩業幾乎處於空白狀態。
▲ 北京國安球迷。(圖源:亞冠官方微博)
贊助合同限定過多,球迷商品收入受限
商品開發和商標收入是俱樂部收益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成熟聯賽中,俱樂部自主商品收入在總收入中佔比很大。相比之下,中超球迷商品種類單一(幾乎全部是服飾類商品),且收入寒酸。各俱樂部自主開發球衣版權受限,多數球迷服是依據球隊服裝樣式由俱樂部自行開發設計。但中超卻受限於耐克的合同約束,缺乏自主開發的權利,並且中超聯賽的所有球隊都必須配備耐克的運動服和球鞋,嚴重妨礙了俱樂部與其他贊助商的商業合作,這種畸形的贊助模式不僅沒能保護俱樂部的商業利益,還閉塞了營銷渠道。
▲ 8月26日,廣州隊推出了一款以球隊大巴車為原型的拼裝模型。
這就解釋了為什麼喊了幾年的青訓卻遲遲開展不起來的原因,俱樂部為了能在短時間內提高成績,把錢都用來買外援、開高薪,而俱樂部的營收能力卻沒法匹配支出水平,投的越多,虧得越多,在這樣的狀態下,青訓的投入被一點一點的削減,人才的培養變得愈發困難,青訓小將既沒得到培養,也得不到機會。年輕人出不來,俱樂部便又繼續砸錢買新援,如此一來,便形成了惡性迴圈。儘管中超聯賽在近年來開始實行U23政策,保證年輕球員的上場機會,但U23政策卻並沒有讓年輕球員的競技水平顯著提升,俱樂部表面上重視著青訓,實則是在資本的洪流中被各種複雜的因素裹挾著,即便他們想要辦好青訓、培養人才,在金元足球的體系環境下,也不得不將更多的精力和資金放在成年隊。
自世預賽亞洲區12強賽開打以來,關於主教練李鐵對於歸化球員的使用,成為了人們談論的焦點。每每在世預賽的比賽結束後,都能看到網際網路上對李鐵用人的鋪天蓋地的質疑,甚至還有一些對比賽球員和圈內媒體人的不和諧聲音。筆者認為,在規劃使用的這個問題上,大可不必吵的這麼不可開交,因為中國足球目前的病根,不在規劃的使用上,也不在主教練李鐵身上,而是在我們的聯賽和青訓上。看看我們的國內球員在整個系列賽上的發揮,再看看隔壁韓國、日本、甚至是越南隊的年輕球員們的表現,我們應該意識到,我們的國內球員、我們的青訓培養、聯賽運營正在被甩的越來越遠。規劃也許能解燃眉之急,但絕不是長久之計,未來的中國足球,還得靠我們自己。與其在規劃的問題上爭吵半天,不如多討論討論該怎麼改變我們的聯賽環境,怎麼改善我們的青訓體系,怎麼培養那些有天賦的孩子們……當孫興慜、黃喜燦、富安健洋、久保健英這些日韓球員在歐洲賽場展現自我的時候,我們卻只有武磊在西班牙苦苦掙扎;當日韓的足球聯賽日益職業化、將越來越多的好球員輸送到歐洲賽場歷練的時候,我們的中超,卻還在承受著金元足球留下的陣痛,在畸形和內卷的環境中越走越遠。試問,這樣的中超聯賽,憑什麼能培養出優秀的球員,又憑什麼衝出亞洲,走向世界?
盲目投資、無限輸血的狂歡泡沫終有破滅的一天。制定更科學的俱樂部財務管理制度,推動俱樂部股權結構多元化,切實降低俱樂部無意義的高成本支出,改善聯賽運營環境和水平,鼓勵投入青訓,提高俱樂部造血能力,都是能讓俱樂部實現長期可持續發展的“手筋”。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泡沫早些破掉未嘗不是一件好事。中國職業足球在高速野蠻生長後迎來了自己的第一個“分水嶺”。尊重足球規律,尊重市場規律,堅持青訓,久久為功,中國足球終將迎來真正的黃金期和收穫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