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9月25日,正在拿口休整的少年國際師接到了來自中革軍委命令,師長陳光向眾人宣讀了命令:“第十五師留廣昌之一團,速出黎川適當地點,構築工事,掩護東方軍集中。”
經過商議,陳光安排盧子美的45團開動到黎川西南部,為大部隊阻攔國民黨的援軍。
少共國際師其餘部隊執行完掩護兵站運輸任務後,正式劃歸東方軍指揮體系。在彭德懷、滕代遠的指揮下,陳光、蕭華率43、44團隨東方軍取經澤坊向泰寧縣靠攏。
10月5日,東方軍主力接中革軍委命令,從泰寧向黎川北面的硝石地區推進。抵達硝石鎮後,彭德懷將少共國際師部署在資溪橋、潭頭市以南以為左翼,掩護大部隊的進攻。
硝石鎮是據守南黎公路這一交通要道的重鎮,國民黨24師黃子鹹旅牢牢地駐紮在此,並在資水北岸修建了大量碉堡、壕溝,組建了兩道嚴密的防線,這對我軍的進攻非常不利,彭德懷將部隊部署完成之後,一直在思考攻擊怎麼展開。
然而,按照當時軍委掌權的博古、李德之想法,紅軍已經可以和敵人打硬碰硬的戰爭,在急於收復黎川的心態下,他們催促東方軍迅速攻克硝石,繼續切斷國民黨各部之間的聯絡,一舉奪回黎川。
10月9日,彭德懷下達了攻擊的指令,東方軍主力開始向橋頭村發動猛烈衝擊,這場戰鬥整整持續了一天,紅軍發動了4次衝鋒,2次打成了肉搏戰,然後由於敵人火力猛烈,始終未能拿下橋頭村這個攻擊點。
10、11日,國民黨空軍開始對東方軍進行轟炸,部隊不得不撤到附近山谷間進行隱蔽,雖然期間曾冒著炮火一度又攻到了敵軍碉堡附近,但仍然沒能拿下陣地。
12日,南城方向的敵軍出動了3個師的兵力對硝石進行支援,東方軍司令部決定改變作戰策略,暫時撤離硝石附近,先殲滅附近敵軍。
就在東方軍機動的這短短几天之內,國民黨悍將薛嶽親率4個師的大部隊行進到了潭頭市,並將周渾元率領的3個師納入自己麾下統一指揮,在資溪橋至潭頭市形成了一股多達26個團的兵力。
而此時,少共國際師正駐守在南面的池源、蘆油一線,形勢岌岌可危。10月18日,在彭德懷的排程下,紅五軍團所屬第3、13師已經機動到了國民黨軍隊防線的北面,由軍團長董振堂親自坐鎮指揮,策應少共國際師(即紅五軍團第15師)。
而在中革軍委的指令下,紅軍主力再一次向黎川集結,來援的正是中央紅軍最強主力---林彪的紅一軍團。博古、李德的意圖已經非常明顯,那就是在黎川與國軍展開決戰。
就這樣,中央紅軍的主力紅一、紅三(即東方軍)、紅五軍團皆彙集於此,在10月22日乘著國民黨其餘援軍還未趕到、工事尚未修建完成之時發動了攻擊。
在上級的指令下,少共國際師勇猛地向資溪橋的敵軍發動了襲擊,然而薛嶽的防守十分嚴謹,依託工事緊緊地守在陣地上,讓少共國際師第一次衝鋒就減員了400多人。
戰鬥持續到第二天,國民黨守軍始終沒有受到太大損失,而此時,彭德懷卻收到了國軍第79師來援的情報。他立即對部隊進行了調整,安排兩個師前往狙擊援軍,而少共國際師和紅13師主力則繼續向資溪橋進行攻擊。
10月26日,在經過數天的猛烈攻擊後,雖然對國民黨援軍造成了很大殺傷,但一時難以殲滅,反而牽制住了我軍的大量兵力。而資溪橋這邊的進攻始終沒有什麼進展。
少共國際師和紅13師在敵人的大量堡壘的反擊中戰損很大,還會遭敵人飛機的轟炸,連續的進攻讓將士們十分疲勞,少共國際師傷亡過千,而紅13師更是減員近半。
在這種形勢下,經彭德懷等人向中革軍委彙報,博古、李德終於意識到此時並不具備與國軍主力進行決戰的條件,放棄了一舉取得第五次“反圍剿”勝利的意圖。
在中革軍委的命令下,紅一軍團被調至黃元川地區進行作戰,東方軍及紅五軍團退守湖坊等地構建工事,進行修整,目標仍然直指黎川。而少共國際師就被部署在黎川與德勝關之間的團村。
1933年11月,駐防團村的少共國際師迎來了他們的第二任師長,陳光與紅一軍團第2師師長吳高群進行了對調。
吳高群雖然剛剛23歲,但卻是參加了南昌起義的老革命,並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中立下過汗馬功勞。他作戰勇猛頑強,軍事素養非常優秀,是中央為了進一步提高少共國際師戰鬥力而特意調過來的指揮員。
然而,當時任何人都想不到的是,團村之戰是吳高群上任後的首次戰鬥,卻也是他生命中最後的絕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