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談了談在志願軍在松骨峰阻擊戰中痛擊的美軍第2步兵師。有些人就坐不住了,特別是某知名大V對我大加討伐,也好,來看看美國資料中的松骨峰阻擊戰。
叫法不同
這位知名大V首先給我的發言畫上紅線,然後氣勢洶洶地批判我是“愛國大V”。
翻譯翻譯,什麼叫愛國大V還打雙引號?
我寫過那麼多美蘇德意日的戰例、軍服、武器和戰術,忠實粉絲想必很清楚。
我說:美軍資料裡不叫松骨峰,叫“鐵手套之地”(The Gauntlet)。
這句話很難理解嗎?正常人都能理解,這就好比我們中國叫抗日戰爭,很多西方人鍵盤一敲,就是“中國-緬甸-印度戰區”。
我猜這位大V給我的發言畫上紅線是有企圖的!誤導網友忽略“美軍資料裡不叫松骨峰”這句話。
美軍資料裡本來就不叫松骨峰,這很難理解嗎?
首先,我想解釋一下,為什麼說美國不好意思提。
不好意思提=提了,但是在不起眼的角落裡。
估計在這位知名大V的腦子裡,不好意思提=不提。
在松骨峰阻擊戰裡損失慘重的美軍第2步兵師的師部日誌大家可以搜一搜,美軍本寧堡基地的網站上有一個歷史檔案公示的欄目,裡面有許多美軍部隊的檔案。
可是好玩的是,美軍第2步兵師師部的日誌直到1950年10月30日,下屬的第23步兵團的日誌是從1950年12月開始的。
有興趣的網友可以自己去查一下,我已經用頁面搜尋結果定位過了,見上圖。
那麼松骨峰阻擊戰是哪天呢?1950年11月30日,就這麼巧,整個11月的日誌就沒了!
另外還有一本1398頁的原始檔案,叫《第八集團軍-朝鮮-戰後問訊與報告,1950年9月-1951年11月》。很遺憾,這本檔案裡也完全沒有提及第2步兵師在11月這次作戰。
你說美軍是什麼企圖?
官方網站根本不公佈原始檔案,豈不是不好意思提?
原始檔案
當然美軍第2步兵師師部在1950年11月和12月的日誌其實還是解密了,不過是美國“朝鮮戰爭專案”的公益組織公佈的。
這位知名大V直接甩出這本日誌的封面。
沒錯,第2步兵師的師徽就是印第安人頭,這帶有年代感的封面,相信已經有網友認為他貼出的其它資料都出自這本第2步兵師師部1950年11月日誌。
但是,請問這位知名大V,你真的看過這本日誌嗎?又或者,你根本看不懂?
看看你貼的那些文不對題的資料:
整齊的字型,乾淨的書頁,還有章節題目。
來看真正的原始檔案是什麼樣!
模糊的打字機字型,灰不溜秋的頁面,連用筆劃掉的機密(secret)字樣本身都早就看不清楚了!
為了檢視方便,我把3頁紙裡的相關內容拼在一起了。
應該說這個報告裡把部隊番號寫錯了,第38軍應該寫成38th Corps或者Army corps,結果寫成了38th Army,這個詞的意思是第38集團軍。
日誌裡把11月29日和30日合併在一起,與松骨峰阻擊戰相關的內容大致翻譯為:
“11月30日的整個早晨,師部遭到狙擊手火力射擊,與此同時,做好了進攻準備,準備開啟敵人對主補給線的封鎖。”
“30日大約14點(下午2點),遭遇中共軍隊的2個團……”
那麼美軍第2步兵師早晨直到下午2點在幹什麼?
不好意思,作戰日誌裡沒!有!寫!
然後在活動報告裡,第2步兵師總算進行了報告,大意是:
11月29日,中國軍隊包抄了第2師,在主補給線附近進行了阻擊,切斷了唯一可行的撤退路線。
師部起初向第九軍請求改從軍隅裡(Kunu-ri)-新安州(Sinanju)的路線撤退,但軍部命令必須消滅阻擊的志願軍。
美軍第2偵察連進攻,失敗。
第38步兵團C連加入攻勢,失敗。
第9步兵團夜裡摧毀了路障。
但到了11月30日早晨,第2營和第3營依然沒有突破志願軍的阻擊。
指揮官考慮到只有撤退才能免於覆滅的命運,命令第23團級戰鬥隊掩護撤退,其它部隊轉向南面撤退。
這次撤退中美軍人員和裝備遭受特別嚴重的損失,但最終所有部隊都脫離了交戰,回到第八集團軍的戰線。
志願軍追擊
(1950年11月,志願軍在軍隅裡越過擊毀的美軍吉普車和卡車,對著敗退的美軍窮追猛打。)
名稱之爭
中國把這次戰鬥叫做松骨峰阻擊戰,實際上這個地方是松骨峰附近的無名高地。
至於美軍檔案,上面的第2步兵師原始檔案大家也看到了,美軍連高地這次都沒提,只是說中國軍隊切斷了美軍的主補給線,同時也是美軍唯一可行的撤退路線。
我們這位大V貼出的材料根本不是第2步兵師的日誌,而是1990年出版的《美軍在朝鮮戰爭:潮起潮落,1950年11月-1951年7月》(以下簡稱《潮起潮落》)中的內容。
這本書在描述11月底的戰鬥時含糊其辭,只是把阻擊陣地稱作那個高地,同時不停地描述美軍、韓軍以及土耳其軍隊在東面的作戰,那位大V漏看的這張美軍地圖裡,對南面(地圖下方)的阻擊陣地也沒有寫出名字。就是畫了一堆符號表示這裡有志願軍的阻擊陣地。
這本書不但把志願軍的軍級單位一律寫成了集團軍(Army),還把志願軍的縮寫PVA寫成了解放軍的縮寫PLA。
可以說非常不嚴謹。
不過,美軍朝鮮戰爭老兵、退伍軍人以及記者通常稱松骨峰為“鐵手套之地”(The Gauntlet),但似乎不是現在的唯一說法。
比如美國特種作戰司令部歷史辦公室刊發的文章裡,將松骨峰陣地寫成“中國火力埋伏/阻擊區”,但這個說法太長了,從許多網路文章來看,美國人還是覺得“鐵手套之地”(The Gauntlet)簡單明瞭。
美軍的傷亡
這位知名大V氣勢洶洶地指責我,說我造美國的謠。
在他看來,我說美軍第2步兵師丟失了作戰記錄檔案=造謠,然後他找出了一些統計數字,洋洋得意地宣佈大獲全勝。
美軍第2步兵師丟失了作戰記錄檔案是誰說的呢?
顯然不是因為我為了什麼高收入而“熱衷於製造謠言”。
這個說法出自美軍歷史學家和退役中校羅伊·阿普爾曼,他在《在朝鮮的災難:中國人對陣麥克阿瑟》這本書裡寫道:
翻譯為:
“很難估計第2步兵師在1950年11月29-30日以及1950年12月1日作為作戰部隊遭受的確切損失。記錄(檔案)不足以描述這些作戰。其中大部分在作戰中丟失。”
考慮到這位知名大V最近還發文聲稱熟讀羅伊·阿普爾曼的著作,我基本可以推測,他只看過羅伊·阿普爾曼已被翻譯成中文的書。
因此,我在上面的配圖中附上這本書英文版的封面上半部分,方便這位知名大V按圖索驥,免得對著英文字母一籌莫展。
大V給出的傷亡數字表格是怎麼回事呢?
那是《潮起潮落》裡的一個表格,這個表格很有意思:
從11月15日到30日的傷亡資料是4940 人。
那麼松骨峰就算按美國人的說法是11月29日到30日,這算什麼給出戰鬥的損失資料?
而且根據這個表格,第2步兵師的人數減少了8662人(18931 人 - 10269 人),所以可以看出,美軍又在玩弄統計標準和統計範圍的把戲。
但是,這還沒完,到現在美國對第2步兵師這次戰鬥的損失給出了各種各樣的估算。
還是這本《潮起潮落》,書裡還有一段話,大意是:
4940人的傷亡裡有90%是25日起產生的,僅軍官就有237人,這意味著這個師11月15日的15000人實際兵力中損失了三分之一,再算上非戰鬥傷亡、補充兵和回國軍人,該師缺員8662人。裝備損失也很慘重。卡車和牽引車損失數百輛,最大的損失是64門火炮,第2戰鬥工兵營幾乎全部的裝備,大約是20-40%。
表格上給出的來源是第2步兵師1950年12月1日各部隊的報告。
可是大V根本沒提這個資料來源,能不能解釋一下資料不提原始出處是什麼原因呢?
不過有意思的是,第2步兵師1950年12月的日誌裡沒有這個表格,美軍《第八集團軍-朝鮮-戰後問訊與報告,1950年9月-1951年11月》也沒有。
羅伊·阿普爾曼在《在朝鮮的災難:中國人對陣麥克阿瑟》寫道:
美軍第2步兵師和第八集團軍決定(settle on)的傷亡是4037人。損失通訊裝置的40-50%,45%的武器,30%的車輛。
傷亡是“決定”出來的,不是統計出來的?不知道作者是不是也喜歡陰陽怪氣呢?
另外,美國還有一些估算的數字,比如美國特種作戰司令部歷史辦公室直接寫的是損失5000美軍官兵。
而美國國防部網站在一個不起眼的角落裡寫的是將近5000人。
而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寫的單日損失3000人。
總之,美國人自己都是估算,給出了好幾種說法,請問這位知名大V,你憑什麼提美國人說美軍在松骨峰阻擊戰中的傷亡數字已經統計出來了?
所以經過這一番史料的論證,我堅持我的看法:
美國將松骨峰叫做“鐵手套之地”(The Gauntlet)。
美軍第2步兵師說作戰記錄丟了。
美國對松骨峰阻擊戰中的美軍損失只是進行了推算,根據統計範圍有很多說法,根本不能算已經確定了。
還是勸勸某些大V,研究外國軍事資料之前先好好學學英語!別在網上亂喊什麼“有翻譯軟體就行了!”
在此之前,我還是希望你翻譯翻譯:
什麼叫愛國大V打雙引號,
什麼叫造美國的謠!
關注 近衛步兵師,關注 軍事
來看我寫過的外軍文章
戴涼盔穿短褲配屁簾帽:隆美爾非洲軍的獨特軍服
日本自衛隊禮服怎麼德意志起來了?詳解日本學習德國肩章歷史
把德國航母的設計帶溝裡了:二戰前日本海軍對德國的設計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