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戰亂頻繁,政權反覆更迭的近代歷史,國民黨軍總成為人們熱議的物件。國民黨軍以抗日英雄的身份出現時,人民悼念他們。但當國軍毫不留情地鎮壓罷工工人與遊行學生,並把痛苦施加於人民頭上時,他們就成了人民最憎恨的敵人。
這樣一支複雜的軍隊,總是吸引著人們的目光,而其內部甲、乙、丙三種不同編制的區別,在朦朧的歷史迷霧裡,難見真相,更加引人好奇。
國民黨軍隊中甲、乙、丙三種師差別到底有多大?想要從歷史迷霧裡一探究竟,還得先從這三個編制的由來談起。
兵禍頻亂財政難,裁軍整兵定編制
20世紀上半期的中國大地上戰端難歇,不同政治派別的軍隊隨著政治局勢的變化,或聯合作戰,或彼此廝殺。
這些政治勢力為了贏取戰爭的勝利,不斷擴充軍隊,原本滿清時期人數尚少的軍伍,在短短几年後日益膨脹,軍費支出也隨之滾雪球般增長,沉重的財政負擔成為每一個當權者必須面對的難題。
這些數量龐大,形色相雜的軍隊在帶來沉重的軍費負擔時,也因為軍紀不嚴,經常仗著自己手中有槍,為禍地方,給軍隊駐地的人民帶來極大的傷害。
特別是戰敗後大量出現潰兵,因為失去約束,禍害更加嚴重,成為這個時期裡特有的人為災害——“兵禍”,變成那個時代人民的一個噩夢。因此,削減軍隊數量,重新整理軍伍的要求在民間也有著極大的呼聲。
在民間強烈的呼籲與嚴重的財政困難面前,裁軍整兵,收縮全國軍隊數量成為當務之急。
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完成二次北伐後,中國在名義上大體完成統一,原本為了北伐而擴充的兩百萬軍隊似乎也無用處之地,裁軍節餉、重定編制很快成為南京政府急需討論的議題。
而對於地方勢力而言,雖然他們與中央政府同床異夢,但部分地方軍人在家國情懷的驅動下,對於這個議題也予以支援,裁兵整軍計劃似乎很快就能實現。
在次年1月的全國編遣會議上,蔣介石為了排除異己,削弱地方實力派的勢力,提出了對於地方勢力極為不利的方案,被削減的軍隊多是地方所屬,而中央軍隊不傷分毫。
這種赤裸裸削弱異己的方案,自然引起地方勢力的極力抵制,會議雖然在爭吵中勉勉強強透過一些決議,但很快就不歡而散,之前會上透過的決議也在現實中難以執行下去。
不久後爆發的中原大戰,更把原先一切的紙面計劃打翻,裁減兵員並重新編制軍隊的計劃就此停歇。
1930年冬,時長一年多的中原大戰終於結束,諸多地方實力派在戰爭中元氣大傷,南京國民政府佔據了上風,軍隊整理計劃得以重新進行。蔣介石任命何應欽為陸軍整理會議負責人,負責調查軍隊真實情況,並據此制定軍隊編制。
國民黨高層籌謀已久的整軍行動總算得以落到實地,而甲、乙、丙三種師的稱號也在此出現。
嫡系精銳甲種師,地方異己屬乙丙
在這次整軍行動中,國民黨制定出了一個新的軍隊編制——民國十九年編制,並開始將軍隊分成甲、乙、丙三種不同的類別,而這種分類也就此在國民黨軍隊內一直沿用下去,直到國民黨竄逃臺灣,還可以看到這種分類的身影。
在編制上,甲種師下轄步兵3旅,每旅2團,共計6個步兵團,同時還配備有炮兵、工兵、輜重兵各一個營,騎兵、通訊兵、師特務連各一個連。
而乙種師則是下轄2個旅,每旅3個團,與甲種師一樣共有6個步兵團,而炮兵、工兵等特殊兵種的編制也與甲種師相同。丙種師下轄步兵2旅,每旅2團,共有4個步兵團,其他特殊兵種編制也稍比甲種師小一些。
如若從編制層面上看,乙種師與甲種師除了在旅團的設定上稍有不同外,其他並無差別。而丙種師除了兵員數量較少外,其他倒也過得去。然而,在實際的歷史中,甲、乙、丙三種不同編制的師,所受到的待遇天差地別。
國民黨軍的編制不同,其待遇裝備也差別極大,一個原因是南京國民政府把屬於自己的嫡系部隊放入到甲種編制內,而中央軍旁系和地方軍則歸屬乙丙編制。
對於南京國民政府,特別是掌權的蔣介石而言,雖然重整軍隊編制的目的,是為了削減軍隊數量,但這只不過是一個明面上的藉口。
蔣介石真正的想法是藉著重整軍隊編制,削減軍費支出這個名義,利用當時社會上要求裁軍的呼聲,迫使其他異己勢力主動接受裁軍,自廢武功,不費吹灰之力,便能讓自己一方佔據軍事上的優勢。
只是在1929年時,各個地方勢力派都對蔣介石的這套小心思看得明明白白,不肯中了他的計謀,直到中原大戰之後,各個地方實力派無力對抗中央政府,蔣介石的這套方案才得以繼續推行下去。
面對這個良好時機,南京政府自然不會錯過,他們把對國民黨忠心耿耿,由蔣介石親信掌權的部隊視為嫡系,在整理軍制時許多都歸到甲種編制。那些原本歸屬於地方勢力,後為中央收編的部隊則被視為半嫡系,稍微差一些,歸到乙種編制裡。
而那些歸屬地方掌控的軍隊,則是旁系部隊,有實力的地方部隊還可以被歸為乙種編制,沒有靠山的地方部隊要麼被裁軍,要麼就只能做一個丙種師了。
例如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時,關於紅軍編制的問題國共雙方一時爭執不下,直到日本侵略的態勢越發明顯,在戰爭的脅迫下,國民黨方面才肯給出正規軍的編制,而這個編制,也由於國民黨的排擠,僅僅只是幾個丙種師的編制。
丙種師的步兵數量相對較少,國民黨高層的用意很明顯,是準備用軍隊編制來限制中共在軍事上的擴張。
正常情況下,甲、乙、丙三種編制的分配應站在國家利益的層面考慮,分配的目的應該是鞏固國防。但令人遺憾的是,原本一個正常的軍事措施,落在國民黨手中,卻成為一把不見血的殺人刀,成為限制其他異己的利器。
甲種部隊軍械良,乙丙軍隊劣槍炮
除了紙面上的編制差別外,在實際的歷史中,甲種師的後勤補給更加充足,更容易獲得先進的武器裝備,自然能收穫豐碩的戰果。
在30年代時,南京國民政府曾經和德國開展軍事合作,進口了許多德式武器,這些精良武器常常由甲種編制的部隊先補充,而這些甲種編制的部隊,十有八九恰好是南京國民政府的嫡系。
全面抗日戰爭初期,蘇聯援助中國大批軍事武器,這些寶貴的軍械最後也多到國民黨嫡系部隊的手中。
而地方勢力手下的乙種師和丙種師,卻與之相反,有時得面臨中央壓住軍餉少發或不發,武器裝備自然更是差了一大截,許多地方部隊手裡拿的,還是落後的老套筒,有些時候連槍支彈藥都很難補足。
至於士兵作戰的必需物品,諸如軍糧,也躲不開缺斤少兩的情況,士兵餓肚子的情況比中央軍嫡系部隊更加普遍。
如果乙種師和丙種師背後的地方勢力有實力,還可以獲取到一些較好的軍械。地處雲南的滇軍,由於臨近法國殖民地越南,又加上掌控雲南的龍雲提供大批軍費。
因此,其武器裝備多采購自法國,軍械精良。在充足的武器裝備支援下,出自滇軍的60軍雖然屬於丙種編制,卻能在抗日戰爭中取得了輝煌戰績。
擁有這種好運的旁系部隊只是少數,更多的地方雜牌軍只能忍受劣質的武器裝備與後勤補給,艱難地使用手中的老套筒,和拿著三八大蓋的日本士兵對射,至於敵人的擲彈筒、山炮和坦克,則毫無反擊之力,只能用血肉之軀去彌補裝備上的差距。
禦敵時雖然艱難,總有結束戰鬥的時候,乙丙編制的部隊咬咬牙,還勉強能撐得過去。但戰鬥後的遭遇,對於乙、丙編制的部隊來說,是漫長的折磨。
一場戰爭打完後,因為部隊本身為國民黨政府重視,甲種師損失的兵員、彈藥和武器很快就能得到補充,戰鬥力恢復速度較快。
同樣的遭遇換到乙種師和丙種師身上,想補充兵員和武器彈藥,難度係數驟然拔高。原本補充給乙丙編制部隊的兵員武器,可能會被甲種編制截留,也可能會被中央政府各層卡扣,最後流到他們手上的東西,往往只剩下那麼可憐的一點。
國民黨軍隊裡,甲種編制多為嫡系部隊,是蔣介石的心頭肉,總是不愁吃不愁穿,而歸屬地方勢力的乙種師、丙種師,同後孃養的孩子一般,總不受中央政府待見。
編制差別懸殊大,排擠異己為因由
甲種師與其他兩種部隊差異巨大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甲種師歸屬中央、身為嫡系,而乙、丙種編制的部隊裡很多都是脫胎於地方軍隊,受地方實力派影響大,蔣介石對他們不太信任,將之視為潛在的敵人。
這種對於地方勢力的敵視,在一個正常的國度,在一個正常的政府裡是難以想象的。但在近代的中國,江山破碎,政府腐敗而無能,偌大的一個國家,只是表面上空有一個統一全國的南京政府。
但在實際上,這個所謂的政府,不過是幾個派別的利益集合體,政府內的運作模式半封建半近代,能管轄到的地盤也僅僅只有一部分南方地區。
長期身為南京政府領袖的蔣介石,也並非是一個有開闊心胸的政治家,毫無現代的政治思維,僅僅只是一箇舊式封建政客。
透過金錢、權利、美色等外物收買人心,與放高利貸的銀行家-地主階級建立聯盟,他才能當上南京國民政府的領袖,成為當時中國名義上的首腦。
顯然,這樣一個腦子還停留在封建社會的人,並不能挽救當時破碎的中國,只會把局勢弄得一片糟,整軍行動也是如此,抗日戰爭也是如此。
在當時其他西方國家,重新調整軍隊編制,雖然也會牽扯到軍隊內部大大小小的利益,但軍隊卻能為了國家利益而欣然接受,軍隊高層也幾乎不會敵視手下的某支部隊,故意留扣部隊的補給後勤,將自己計程車兵當成敵人一樣防範。
而在民國時期的中國,這種被中央政府一視同仁的待遇,是地方部隊做夢都夢不到的,能把部隊保留下來不被中央軍吞併,就已經很幸運了。
在抗日戰爭時期,附屬於國民黨中央政府的甲種師和乙種師,時常被國民黨保留下來,不願意輕易動用,而地方勢力影響大的乙種師、丙種師,常常得上前線當“炮灰”,或者是被中央政府找各種藉口分化吞併。
在這種種窘迫的處境下,地方勢力出身的乙種師、丙種師只得艱難度日,他們不但需要在民族大義下在前方勇敢抗擊日寇,同時還得來自後方的各種陰槍冷箭,有時還得遵從蔣介石的調令,去和中共搞摩擦,挑起事端,簡直是蔣介石手裡一塊專門擦地板的“髒抹布”。
這些不受國民黨高層關注的乙種師、丙種師,就這樣在漫長的戰爭中,一邊忍受著各種困苦,流乾淨了鮮血,一邊看著嫡系的甲種師把武器裝備從德械換到美械,心裡暗暗叫苦,卻也無可奈何。
畢竟,在蔣介石眼裡,他們無論如何都是除之而後快的異己勢力,清理他們都來不及,又怎麼可能去關心支援他們。他們就這樣成了一支支不受人待見的“孤兒”部隊,攜帶著無數士兵在漫長的黑暗中漸漸沉淪下去。
結語
國民黨的實質是幾個軍事集團利益聯結的產物,即使是在抗日戰爭期間,國民黨軍隊內部也做不到團結一致,齊心抗日。勾心鬥角、爾欺我詐才是這支軍隊的日常,陰謀算計總和這支軍隊牢牢連在一起,而國民黨軍隊內部差異巨大的編制,就是一個明證。
國民黨軍隊中甲、乙、丙三種師之間天差地別,源於蔣介石對於異己勢力的排擠與提防。無數國軍的旁系部隊,本可以獲取到更好的武器裝備,拿到更充足的後勤補給,在抗擊日寇時能留住更多士兵的性命,卻時常因為來自後方的陰槍暗箭,讓無數將士白白送了性命。
這些旁系部隊在氣憤之餘,卻又無可奈何,只能困在一片黑暗之中,直到1949年,才迎來一道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