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軍世】關於美軍“四等人”海軍陸戰隊的段子很多,其中,二戰時代的四等人可以說是相當慘的一個時期,1939年時二戰爆發到1941年年末珍珠港被偷襲,美軍實際有著相當充足的時間進行準備,不過,實際到美軍正式參戰時,各項軍備的準備工作都很不充分,比如說二戰美軍的標誌性武器:M1加蘭德步槍,其實也還沒有大量裝備,而這一點在“四等人”身上表現的更是相當明顯。
二戰美軍四等人“淘貨”:沒人要的衝鋒槍,專治“手欠”
相比較於美國陸軍,海軍陸戰隊的裝備更新可以說是要靠“看臉色”,當陸軍大兵們都已經拿上了M1半自動步槍時,四等人們還在“拉大栓”,當陸軍大兵們已經開始扛著風冷的M2重機槍時,四等人們實際還扛著帶水桶的水冷重機槍,當然,海軍陸戰隊還是設法“淘”到了一些不那麼心儀,但好歹是新裝備的步槍和衝鋒槍。
當時,美國海軍陸戰隊得到的步槍是M1941式約翰遜半自動步槍,也就是“順溜”拿的那一把,當然,這型步槍當時根本沒有入陸軍的“法眼”,所以才給了四等人機會,而在衝鋒槍方面,著名的湯姆遜衝鋒槍在二戰前期因為產量不足和價格偏高,陸軍自己都還沒大量裝備,四等人同樣輪不上,因此只能同樣“淘”一型替代品,這便是:雷興M50衝鋒槍。
雷興M50衝鋒槍全長857毫米,槍管長279毫米(雷興衝鋒槍還有一型傘兵型摺疊槍托的M55),口徑為.45英寸(11.43毫米,與湯姆遜衝鋒槍、M1911A1型手槍一樣),M50空槍重3.05公斤,20發彈匣重645克,戰鬥全重3.8公斤,初速為280米每秒,有效射程150碼(約137米),理論射速最大為每分鐘600發。
其實,二戰美國海軍陸戰隊早期在太平洋作戰時,使用的多數都是雷興M50衝鋒槍,1942年瓜島戰役中,陸戰一師中就有1239支M50,卻只有234支湯姆遜,不過,該槍在“四等人”口中的印象卻非常差,被氣到發飆,以至於瓜島戰役後,M50便迅速被陸戰隊放棄:
1、優秀的設計想法,“蛋疼”的使用現實
就M50的設計本身而言,其射擊精度非常高,自動射擊時的穩定性也更好,成本較低且利於大量生產,甚至不需要大型工廠和裝置,就可以將該槍生產出來。
不過,不得不說的是,雖然設計很好,不過在太平洋上的島嶼作戰時,美國海軍陸戰隊士兵們的心裡已經默默地“問候”了該槍無數遍,簡單來說,“槍醜不要緊,不好用就是你的錯了”,以至於陸戰隊士兵們生氣的把槍仍河裡,以表達自己的不滿。
雖然M50的成本不高,但是其使用卻很“嬌貴”,M50非常的怕髒,其雙排單進的彈匣對於泥沙等汙垢非常的敏感,彈匣供彈口由於過於脆弱,也很容易在磕碰之後出現變形等問題,這直接導致供彈不暢的問題。
同時,其內部結構過於複雜,機匣內的凹槽等位置很容易由於泥沙的進入而導致故障,進而無法射擊,這在緊張的戰場環境中,尤其是在太平洋島嶼上經常與海水、雨水、火山灰和泥沙作伴,尋找著藏身地洞的日軍,還要防備一大波突然衝過來的日軍,M50實在是太難以讓人信賴了。
2、勤務保養非常糟糕,“隱藏式”設計專治“手欠”
同樣讓“四等人”詬病的還有其糟糕的勤務性,相比較於不用工具就能拆卸的其他步槍和衝鋒槍,M50的保養非常依賴工具,其需要用一把大螺絲刀才可以進行拆卸,這對於在泥沙中打滾的四等人們來說實在是太“不友好”了。
另外,M50的快慢機和拉機柄也是設計得非常精(la)妙(ji),堪稱是“隱藏式”,其快慢機與一般的旋轉式調節不同,而且位置也更靠上,操作時很“另類”,如果是黑夜或者光線不足時,只能是憑經驗或者憑感覺的摸索著調整了。
而其拉機柄則更加特別,與一般機匣右側的佈置不同(因為快慢機在這裡,其實設計原意是想該槍的側面不要有妨礙槍栓往復運動的東西),M50的拉機柄位於槍管下方的護木中,而且是在一個凹槽中,單看這個設計確實很與眾不同,但是就使用角度來說,這個位置就相當尷尬了,一方面,這個位置很容易因為泥沙的堵塞而導致運動困難,另一方面,這個位置也可能會打傷射手的手指,尤其是緊張作戰時,當然,對於“手欠”想要伸進去嘗試一下的人來說,這也許是一種“專治”方式。
來自俊赫君的胡說:短命的M50,成本優勢被迅速掩蓋
就成本和製造而言,雷興M50衝鋒槍如英軍的司登衝鋒槍,美軍的M3衝鋒槍一樣,都具有廉價且易於生產的特點,不過相比後兩者,M50在結構簡單、可靠方面,卻直接落了下風,這更加直接地影響著戰場上的使用情況,以至於僅僅伴隨美國海軍陸戰隊作戰1年,到1943年時,這型衝鋒槍便迅速“被”退役了。
而M50衝鋒槍成本低的優點,也早早地掩蓋了,1941年時,一支M50只要50美元,而一支湯姆遜卻高達225美元,成本優勢非常明顯,但是後來的M3衝鋒槍成本更低,只有15美元,相對也要比M50好用得多,而簡化版的湯姆遜M1A1也只要50美元,於是,原就是個替代者的M50,便迅速被取代,退出了前線戰鬥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