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
長江、黃河、瀾滄江發源地,
這裡國土面積不到全國的0.4%,
卻繁育著全國20%以上的高等植物
和25%的動物種群,
是亞歐大陸生物群落最富集的地區。
這是2020年9月18日拍攝的黃河源頭辨狀水系。三江源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從這裡出發的三條大河,哺育了全球最悠久、最豐富的人類文明。(多太攝/光明圖片)
2021年10月12日,
三江源國家公園正式入選
第一批國家公園名單。
20世紀90年代中期,
三江源草場退化、水土流失、鼠害成災,
生態環境惡化、
生態承受能力超載。
如今
三江源生態系統退化趨勢
得到初步遏制,
草地植被蓋度、產草量
比10年前分別提高11%、30%以上,
“黑土灘”治理區植被蓋度
由治理前不到20%
增加到治理後的70%以上。
三江源頭再現千湖美景,
植被蓋度明顯提高。
而這一切,
都離不開投身於
三江源生態治理工作的
科學家們的努力。
這是2020年9月13日拍攝的冬格措納湖。秋季的冬格措納湖湖水湛藍、天空遼闊,湖畔的草地紅綠黃交融,一幅大自然的美麗畫卷在這裡徐徐展開。(李友崇攝/光明圖片)
今天,
讓我們一起走近
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趙新全,
傾聽他和這一片土地的故事。
一
1978年,
趙新全考上了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4年之後大學畢業,
趙新全的好多同學去了東部。
他卻做了一個“與眾不同”的選擇:
報了青藏高原。
“這個地方有牛羊,是做學問的好地方。”
來自青海三江源、新疆阿爾金山、西藏羌塘等地的藏羚羊來到位於青海省可可西里腹地、被譽為“藏羚羊大產房”的卓乃湖區域產仔。
青海海北高寒草地生態系統
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建於1976年,
海拔3200米,
是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建得最早的一個站。
1982年剛到海北站時,
趙新全也不適應,
尤其是冬季,
因為特別冷。
有一次他從河裡面挑水,
把冰鑿開,
把水取出來,
沒有經驗就提著水桶走,
手上皮都被水桶粘了下來。
到海北站之後,
導師交給趙新全的資產是173只羊。
趙新全給這一群羊耳朵上戴耳標,
每個月進行稱重。
羊到夏季時候膘肥體壯的時候,
一個小夥子都抓不住,
所以每次稱羊都是個麻煩。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
趙新全跟牧民兄弟們搞好了關係,
冬天海北站人少,
趙新全在牧民家吃飯的時候
就用錄音機給他們放音樂,
請他們喝酒。
研究站原來都是平房,
到了冬天,
趙新全晚上要生三次爐子,
直到把牆壁燒成紅色,
房子溫度才能起來。
他開玩笑說,
如果在平原,
一些基因人一輩子可能也激發不了,
在高原上工作可以激發沉默基因,
可能使人體的機能更全面一些。
經過一整年,
趙新全根據稱重結果得了一條曲線,
1歲到10歲的羊體重呈鋸齒樣增長,
夏天增重、冬天減重,
生產效率比較低下,
趙新全因此認識到
這是一個“營養非平衡的系統”。
青藏高原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是過度放牧,
趙新全開始做放牧的時候,
冬季牧草蛋白質只有5%左右,
營養缺乏,牲畜減重是必然。
可可西里索南達傑保護站外的一群藏羚羊。
趙新全回憶起當時的情況:
“重度放牧情況下,
羊到冬季可憐到什麼程度?
互相之間吃毛,
就是餓著實在遭不住了,
冬天一下雪,
沒有吃的東西,
綿羊身上光溜溜,
最後一看毛被別人的羊給吃了,
它沒有營養。
所以青藏高原的畜牧業生產
這是一個最大的瓶頸,
我們只有想辦法克服這樣一個瓶頸。”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
1985年,
趙新全利用海北站附近種植油菜的優勢,
自行買裝置、利用油菜秸稈、
菜籽餅加工飼料,
做了小規模實驗。
最後,他透過農牧耦合,
適當的擴大飼草料種植的範圍,
提高畜牧業的生產效率,
縮短家畜的飼養週期,
減輕天然草地的放牧壓力,
克服了天然草地營養非平衡的瓶頸。
趙新全說:
“水草豐盛之後,
營養能夠滿足,
牛羊非常happy。”
二
20世紀90年代中期,
趙新全第一次去三江源,
當時三江源的景色令他十分震驚。
趙新全印象中的可可西里是千湖景觀,
是野生動物的天堂。
但去西藏的途經過程中,
除了地面的高原鼠兔成群結隊之外,
幾乎沒見到大型的野生動物,
植被退化也比較嚴重。
這是在青海省雜多縣昂賽鄉,拍攝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雪豹。(山水自然保護中心供圖/光明圖片)
他當時就想,
三江源如果按這個狀況發展下去,
可能對整個國家的生態安全而言,
其生態功能的發揮會大打折扣。
那次去西藏,
趙新全心中埋下了
要恢復三江源生態的願望。
為了豐富理論知識,
趙新全前往丹麥攻讀動物營養學博士學位。
1997年,
學成歸國後,
趙新全便將目光投向了三江源地區。
一年時間內,
他帶著團隊同事在
海拔4000米的三江源地區
風餐露宿做測量、搞實驗,
硬是讓昔日的黑土灘
變成了“風吹草低見牛羊”的青青草原。
趙新全和團隊研製出27項草籽生產
及退化草地生態恢復技術,
選育了5個青藏高原適宜優質飼草新品種,
建立了新品種國家種子基地
主導牧草良種繁育,
開闢了營養生態學新領域。
趙新全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南縣進行退耕還林、還草實驗(2012年9月28日攝)。
他主持的三江源區草地生態恢復
及可持續管理技術創新和應用專案
研發編制技術規程40項,
發表論文451篇,
完成諮詢報告多份;
累計生產牧草良種36590萬公斤,
用於青藏高原及北方退化草地治理267萬公頃,
治理黑土灘35萬公頃,
天然草地補播改良112萬公頃,
退牧還草草帶更新733萬公頃。
2016年,
該專案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這是2017年3月24日在三江源國家公園內拍攝的猞猁。(李友崇攝/光明圖片)
2016年3月,
《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正式印發,
這是我國第一個體制機制試點的國家公園。
三江源國家公園佔三江源面積的31.16%,
涉及治多、曲麻萊、瑪多、雜多四縣
和可可西里自然保護區管轄區域。
趙新全相信這裡有很多的科學需求,
於是在2017年,
年近60歲的他帶隊走向了可可西里,
在那裡又開始了科學考察。
平均海拔4600米以上的可可西里,
被稱為“青藏高原珍稀野生動物基因庫”,
20世紀80年代,
可可西里地區藏羚羊
數量銳減到不足2萬隻。
在西藏羌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拍攝的藏羚羊。
對於三江源國家公園,
趙新全認為除考慮畜牧業生產之外,
更重要的是要考慮
草地生態系統的其他功能,
核心目標就是要保護這個地區
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和完整性。
趙新全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德縣採集牧草樣品(2020年2月29日手機拍攝)。
趙新全認為把青藏高原的草地
分成三種類型更加合理,
“國家公園暫時叫觀賞草原,
它不是以植物生產
或者動物生產為目標,
而是以生物多樣性保護、
生態功能的發揮為目標;
這是2017年10月3日在可可西里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拍攝的野犛牛。(趙新錄攝/光明圖片)
第二類草原就像海北草原,
叫放牧草原,
以畜牧業生產為主;
在海拔更低的地方,
可以做人工草地,
叫栽培草地,
去彌補天然草地的先天不足。”
透過這樣一個比較完整的
草原科學研究的一個體系,
既保護了生態環境,
又能夠保證這個地區農牧民致富。
同時減輕了家養動物對草地的影響,
可以把更大的面積、
更大的草地讓給野生動物。
這是2017年10月3日在可可西里拍攝的藏羚羊。(趙新錄攝/光明圖片)
在趙新全參與三江源生態恢復的近20年裡,
可可西里的藏羚羊數量
從上世紀90年代末盜獵活動
最為猖獗時不足2萬隻,
增加到了現在的7萬多隻。
生態環境逐漸恢復後,
可可西里如今已成為
名副其實的“動物王國”。
在青藏公路沿線,
經常可見藏羚羊、
藏野驢、野犛牛嬉戲的場景。
2017年7月7日,
青海可可西里經世界遺產委員會一致同意,
獲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成為中國第51處世界遺產,
也是我國面積最大的世界自然遺產地。
三
趙新全很愛拍照片,
是個攝影高手,
拍野生動物時會帶上專用的長焦鏡頭。
辦公室裡,桌上、牆上
都是他拍攝的藏羚羊照片。
趙新全在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曲麻萊縣拍攝犛牛影像資料(2019年6月28日手機拍攝)。
野外科考的時候,
不管多麼艱苦,
趙新全每天都要寫科考日誌。
他會把好的照片挑選出來,
有時在夜裡四點完成,
有時在第二天早上吃早飯的時候完成,
但不能推到第二天,
因為他相信第二天會有更好的照片。
朋友圈裡的好友期待他去科考,
因為趙新全科考就像是實況轉播。
他的朋友圈從一開始到現在,
幾乎就沒有發過和三江源無關的內容。
趙新全曾說,
“科學家的興趣非常重要,
如果研究工作能面向國家需求,
跟國家的重大工程能夠結合起來,
其實做起來非常有意思,
感覺這樣做科研能夠得到應用。”
從1982年到2021年,
39年的時間裡,
從海拔3200米的海北站,
到平均海拔4000米的三江源,
再到海拔4600米的國家公園。
趙新全笑稱,
這39年,
自己走了一個“人往高處走”的路徑,
但這裡的高是指“海拔”。
如果說他對青藏高原的興趣
一開始是一種好奇,
慢慢的,
趙新全越來越覺得
裡面的科學問題
以及可以服務國家的問題太多了。
這是2020年6月28日在三江源國家公園拍攝的黑頸鶴。六月是黑頸鶴繁殖高峰,成雙成對的黑頸鶴在水邊漫步。(多太攝/光明圖片)
他常對大家說,
“我們生逢一個偉大的時代,
大家都非常崇敬科學。
作為一個科研人員,
永遠要有一顆年輕的心,
要腳踏實地,
要科學報國。”
經過多年的研究工作,
如今趙新全可以非常自信地
向大家承諾,
“去三江源國家公園
見到野生動物的機率是100%。”
目前,
三江源國家公園
的植被覆蓋率在增加,
湖泊的面積也在增加,
呈現出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
這是趙新全想看到的。
這是在黃河源拍攝的斑頭雁和幼鳥。黃河源頭大小湖泊數量已經超多5000多個,生態環境變好後,斑頭雁等種群數量逐年增加。(多太攝/光明圖片)
他希望這個景象能夠保持下去,
有朝一日能夠讓全國人民欣賞江源美景,
把美好的一面展示到世人面前,
讓生態環境保護的意識深入人心。
2019年本是趙新全退休的時間,
但臨近退休,
他又主動提請研究所
延長他的工作時間5年,
“只要我的身體允許,
我想繼續奮戰在青藏高原,
生命不息,探索不止。”
“繁星追夢”系列影片欄目題字:丁仲禮
出品人:楊谷
總監製:宋樂永
總策劃:戰釗 宋雅娟
記者:宋雅娟 肖春芳 張佳興
編導:宋雅娟 肖春芳 張佳興
統籌:齊芳
攝像:張佳興 肖春芳
製作:光明網科普事業部
鳴謝: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聯合出品: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光明網
文案:李佳琦、靳鈴涵 圖片:新華社、光明圖片
責編:嶽沛 編輯:高羽桐
來源: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