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東城區豆腐池衚衕裡有一個古色古香的院子,路過的人常以為是一個旅遊景點,細看卻是一家醫院——北京市鼓樓中醫醫院(以下簡稱“鼓樓中醫院”)。
成立70年來,鼓樓中醫院一直在默默地為附近居民的健康保駕護航。
醫院最醒目的招牌是“京城名醫館”,館內匯聚了一批名老中醫,吸引了不少遠道而來的患者。而醫院的本草療愈園、大醫論道名醫雕像群、罐通古今等中醫藥文化展示則吸引了大批中醫愛好者前來參觀。
讓患者少跑路
身體不舒服了該去哪個科看病?對於很多人來,這是一個難題。有時候,看一個科室還不夠,要輾轉好幾個科室。
“幾個科室開一堆藥在手裡,這藥怎麼吃?藥跟藥之間會不會相剋?”鼓樓中醫院院長耿嘉瑋經常為這些病人著急,有些老人同時患有七八種慢性病,看病對他們來說太難了。
“我現在不用吃飯,光吃藥就吃飽了。”常有老人向耿嘉瑋訴苦。能不能讓這些患者在一個科室看多種病?鼓樓中醫院嘗試了多學科聯合門診。
比如,一位糖尿病足患者,他可能會去面板科看病,但面板科醫生不會調血糖。他又要去內分泌科、營養科等多個科室。在鼓樓中醫院,他只要進一個聯合門診就可以了,那裡有面板科、內分泌科、外科、針灸科等多科醫生,一起為他診治。
“病人來到這裡,可以得到他這個病的整體用藥方案,這是一個專家團隊給他做的治療方案。” 耿嘉瑋說,“我們是讓患者少跑路,讓醫生多跑路。”
老年病科也是這樣的多學科門診,診室的醫生來自不同的領域,共同為一些患有慢性病的老人服務。
醫院還有一個特別的科室是治未病科,這裡的醫生也各有專長。當病人感到不舒服卻不知道自己到底哪兒有病的時候,這個科室是最好的選擇。
沒有病也要治?鼓樓中醫院治未病科主任喬會秀告訴《民生週刊》記者,其實“治未病”主要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瘥後防復”等。就是在人感到身體不適的時候,及時調理,預防一些疾病的發生。如果已經病了,患有像糖尿病、高血壓這樣很難治癒的疾病,需要終身服藥,就要防止併發症。而對一些大病手術後的病人,最重要的是透過調理讓他儘快康復,防止復發。
《民生週刊》記者在治未病科診室門口見到一位70多歲的老人,她總感覺口渴,但身體沒有其他毛病,找醫生開了幾服藥。“現在感覺好多了,胃口也更好了。”老人告訴記者,她就住在這附近,老伴開個三輪車就送過來了,“看病很方便”。
鼓樓中醫醫院開設“京城名醫館”,幫助群眾看上好醫生。圖/羅燕
送醫上門
“人老腿先老。”很多老年人腿腳不便,甚至長期臥床,一旦生病,去醫院都很難。
自2015年開始,鼓樓中醫院開始探索“醫養結合”,組建“醫養結合服務隊”,走進百姓家及養老機構,為高齡、失能、失智老人提供診療服務。
據耿嘉瑋介紹,目前醫院已經組建了8支醫療隊,每個醫療隊都配備治未病科、內科、骨科、推拿科醫生,還有一名護士,一名藥劑師。根據老人需求,還組建了外科、皮科、婦科和心理會診團隊。
“都要配齊了,這樣到現場才能真正為百姓解決困難,緩解一點痛苦。”耿嘉瑋說。有些老人有腰腿疼、肩膀痛、頭疼等毛病,醫生會拿著刮痧板手把手教他們用,告訴他們對應的穴位。有時候怕老人記不住,還拿筆在他們的穴位上做個標記。
在送醫入戶的過程中,耿嘉瑋感受到了百姓對中醫藥的巨大需求。他們特別歡迎上門的中醫大夫,看完之後捨不得大夫走,很多人會留下大夫的聯絡方式,一有不舒服的地方就給大夫打電話。
醫生主動上門提高了很多老人的生活質量。有一位退休的老教師,本來每天都在公園裡遛彎,參加各種社團活動,身體很健朗,後來不小心摔了一跤,造成骨裂。在家休息幾個月後,他骨傷好了,但腰直不起來了,腿也邁不開了。他不願意再下樓,身體狀況越來越差。耿嘉瑋帶著團隊到他家後,幾個醫生一起給他的腰和腿用了一些推拿和放鬆的手法。做完這一次治療後,這位老教師感覺效果挺好,反饋給社群,希望醫生能再去。於是醫院派了一位推拿師,每週上門一次給老人治療,同時帶上一些外用的中草藥包配合著使用。一個多月後,這位老教師又恢復了以前的生活,可以下樓遛彎了。
“老人特別怕摔跤,摔跤之後長期臥床,慢慢地肌肉萎縮,行走就困難了,就像那位老教師,如果沒有得到及時的干預,最後很可能走不了路了。”喬會秀說。
耿嘉瑋希望醫生都能成為“多面手”,集“醫針藥術”於一身,為百姓解決更多問題。“中醫大夫除了診脈開方,還要認識中藥,懂藥性。比如一味中藥,選用的是哪一段?是哪個季節的?成長到多少年?這些都影響藥效。”
鼓樓中醫院倡導醫生到治未病科、針灸科、推拿科學習,掌握針灸、推拿等技術。耿嘉瑋常對醫院的大夫說:“到了百姓身邊,他們可不管你是內科大夫還是外科大夫,他們的需求是全面的。”
除了為居家的老人上門服務,鼓樓中醫院還跟一些養老機構簽訂了醫養結合服務協議,為養老機構的老人開通就診綠色通道。一旦老人出現急症,可以透過綠色通道直接入住病房,第一時間得到救治。平時,醫護人員也會到養老機構為老人提供健康體檢,建立健康檔案,並且定期巡診。在一些較大的養老機構,醫院還設了醫療站點,每天派一個醫生去那裡值班,讓那裡的老人們吃下“定心丸”。
傳播中醫文化
在“京城名醫館”大廳,有一個“大醫論道”的名醫雕像群,吸引了很多人駐足。這也是鼓樓中醫院“中醫文化之旅”的開端。
鼓樓中醫院也是首批“北京市中醫藥文化旅遊示範基地”,開設了專門的中醫文化展示區。比如,“罐通古今”彙集了古今各種拔罐用具,有玻璃的、瓷器的、竹製的,擺成了編鐘的形狀。
在鼓樓中醫院的頂層,有一個本草療愈園,裡面種了很多種中草藥,那裡既是醫院的後花園,也是中草藥現場教學的場所,很多人一上來就特別興奮,“終於見到鮮活的中藥了”。
醫院還開發了一些中醫相關的文創產品,如帶著按摩功能的手機殼、具有刮痧功能的梳子…… “其實我們隨時隨地可以做一些簡單的中醫保健,比如,用雙手搓搓筆都有保健功能。”耿嘉瑋說。
她希望中醫的一些養生理念和保健方法能滲透到人們的生活中。醫院經常組織線上線下的中醫講座,為百姓講一些防病和養生的方法,讓他們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健康。
醫院還經常組織進社群、進企業、進學校等活動,開展義診,宣傳中醫文化。北京市第五中學的一名學生在參加了鼓樓中醫院的活動之後,對中醫藥產生了很大的興趣,開始自己做藥理研究。他先是自己種了丹參,然後到圖書館查閱了很多關於丹參的資料,做了提取丹參的實驗,並且記錄下來,最後還發表了一篇關於丹參的文章。
喬會秀告訴《民生週刊》記者,很多學生在學校聽完中醫課,回家會教父母一些保健方法。在他們理解了“起居有常,飲食有節”這些道理之後,他們會主動改變一些不良的生活習慣,比如熬夜、貪吃甜食等。有些孩子還根據體質辨識,喝起了養生茶。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喜歡中醫了。”在傳播中醫的路上,耿嘉瑋感受頗深,“我們就是要這樣潤物細無聲地去影響他們,讓他們知道中醫是怎麼回事,體驗到中醫其實好簡便,學習中醫知識對身體有很多好處。”
(□ 《民生週刊》記者 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