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哪一天,燃油車真的被淘汰,不要感到奇怪!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1886年,卡爾·弗里德里希·本茨剛發明燃油車時,很多人可能做夢也沒想到,在地球上流行了上千年的馬車,居然會被冒著黑煙的鐵盒子取代。
時間拉回當下,電動車取代傳統燃油車的劇目正在多地上演。如果你是一個生活在限行限購的地區,你便會發現,道路上掛綠牌的電動車越來越多,甚至多過了掛藍牌的燃油車。而促成這一幕的最大功勞者要歸於電池技術的突飛猛進。
多年來,制約電動汽車發展的技術瓶頸主要是續航和充電。而伴隨著技術的不斷突破,電池能量密度不斷提升,純電續航五六百公里已是家常便飯,甚至不乏一些七八百公里的車型,續航已經非常接近燃油車,不過充電仍然是一個棘手的問題。普通電動車充電快充要1小時左右,慢充則要十多個小時,而燃油車的燃料補給僅需幾分鐘。
所以當前來看,純電動車和燃油車最大的差距在於能量補給上,前者想要取代後者,必須在充電上有所作為。
圖片來源網路
近日,央視財經的一則訊息讓人振奮,報道稱,全球最大的鋰電池供應商寧德時代透過先進的技術,使得電池能夠實現充電15分鐘續航400公里的超快充電速度。在一年前,這樣的充電速度還被認為是不可能的。
據悉,寧德時代透過超電子網、快離子環、各向同性石墨、超導電解液、高孔隙隔膜、陽極電位監控等先進技術,最終實現了超快充電的可能。
當然,有人會說,相比燃油車,充電15分鐘續航400公里還並不算什麼,但在電動車裡,這個速度算是里程碑的意義。為了讓大家有一個更直觀的感受,我們不妨先看看市面上那些具備了快充功能的電動車,又有怎樣的充電速度。
作為新能源車行業領頭羊,特斯拉擁有著豐富的電動車技術儲備,而且在電池管理系統、自動駕駛等方面,都處於行業領先。而在充電方面,其研發的超級充電樁,也是目前市面上充電速度最快的。
特斯拉的超級充電樁已經更新到第三代,最大充電功率可達250kW,相比上一代的V2超級充電樁,效能提升了一倍(最大充電功率120kW)。
以目前在國內暢銷的Model 3為例,在理想狀態下,使用超級充電樁,充電15分鐘可續航279km。
國產Model 3提供55kWh和76.8kWh兩種容量電池,分別對應標準續航後驅升級版和Performance高效能全輪驅動版,其中標準續航版電池為寧德時代的磷酸鐵鋰電池,續航468公里;而高效能版電池則為LG化學生產的三元鋰電池,續航605公里。
Model 3提供快充和慢充兩種方式,以續航605公里的Performance高效能全輪驅動版為例,在快充方式下,理論上從0充電至100%電量,同時約1小時。在滿充方式下,充滿電約10小時。
小鵬汽車作為國內新勢力造車的領頭羊,其在智慧車機以及自動駕駛方面,和特斯拉不分伯仲。
目前家族的旗艦車型小鵬P7,不僅有著出色的續航,而且具備了不錯的充電速度。
小鵬P7提供60.2kWh和70.8kWh兩種容量電池,其中前者為磷酸鐵鋰電池,後者為三元鋰電池,電池供應商為寧德時代,最大續航可達706公里。
小鵬P7擁有快充和滿充兩種方式,我們以續航586km的後驅超長續航鵬翼版為例,在直流快充方式下,從30%充電至80%,理論上最快只需28分鐘。相當於充電28分鐘,續航約293km。
而在交流慢充方式下,從30%充電至80%,理論上最快需要5.7小時。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應急情況下,充電10分鐘可續航120公里。
ID.4 X是大眾在國內市場投放的首款基於WEB純電動平臺打造的車型,前衛的造型、豐富的配置以及不錯的價格,吸引著不少買家。
ID.4 X提供57.3kWh和82kWh兩種容量的三元鋰電池,電池由寧德時代提供,採用了"巧克力板"式佈置,其電芯能量密度高達240Wh/kg,整車最高能量密度175Wh/kg,最高續航555公里。
ID.4 X支援直流快速和交流慢充兩種方式,以續航555公里的ID.4 X Pro 極智長續航版為例,在快充方式下,從0充電至80%電量,理論上最快用時40分鐘。相當於充電40分鐘,續航約370公里。
而在慢充方式下,從0充電至100%電量,用時約12.5小時。
透過對比,我們發現,在理想狀態下,Model 3的充電速度是本次三款電動車中最快的,約18.6公里/分鐘;小鵬P7次之,為12公里/分鐘;ID.4 X則要慢一些,為9.25公里/分鐘。說明特斯拉在電池技術和充電方面,還是有著較明顯的技術優勢。
不過相比寧德時代的超快充電,特斯拉的超級充電還是要差不少,寧德時代超級快充可達到26.67公里/分鐘。所以將來該技術如果能夠實現量產,那麼對於電動車的推進不言而喻。但相比燃油車的加油速度和便利性,電功車尚有一段路要走。
另外上面的充電時間都是在理想狀態下實現的,但在實際使用過程中,充電速度受環境溫度、電池溫度等多方面因素影響,想要達到理想的充電狀態並不容易,所以實際的充電速度要理論上打上折扣。因此就目前技術而言,電動車想要真正取代燃油車,還言之過早,除非有重大技術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