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就是從自己呆膩的地方到別人呆膩的地方去打個卡,交換一下場地;打卡,就是去跟風別人炒起來的熱點,從個眾罷了;打卡網紅蒼蠅館子,從自家附近吃膩了的老館子去別人吃膩了老館子打卡,也是個交換場地。所以,你不遠萬里、長途跋涉還排了老長的隊才吃到的館子,其實曾經只是周邊居民的日常飯堂而已。不過,這也是生活的樂趣所在,求個新奇。
前兩天跟同事聊到觀音巖臨華大廈旁的臨華飯莊,她直接脫口而出“小時候經常去吃,那是我們小時候的食堂”,從她所用的稱謂可知她對這家店相當熟悉,跟老闆也應該是很熟識的。關於味道,同事的評價還是比較高的,雖說都是些很常見的川菜家常菜。館子不在主街,開在斜坡下的小巷子裡,不過也還是比較容易找的。
老闆是個講究人,很有生活情調,店子雖小,也在一隅設定了董事長辦公室。民國風老式檯燈,一把靠背椅,幾支揮毫潑墨的毛筆,想來店內的字幅必是老闆大作。我們中午去得比較晚,剛好是高峰期的最後一桌,因為前面還是有幾桌所以菜上得有點零散。
據說在他家可以吃到不少傳統風味的老派川菜,我們還帶著不少期待而往的。不同於重慶常見的江湖菜和被片面理解的川菜,他家的飯菜都比較溫潤綿長,沒有爆辣,也沒有大麻,油也不大(相較於重慶江湖菜)。白糖,這一味調料被用得惟妙惟肖,這可是傳統川菜的靈魂之一。
比如魚香茄餅這道招牌菜,酸甜汁兒調得可謂是一絕,酸而不齁,甜而不膩,清鮮淡雅,入口溫潤。茄餅炸得也好,外酥中嫩裡鮮,掛糊的一層幹酥,中間的茄子軟嫩,肉餡的鮮香味是真香。味覺層次感絕佳,好久沒吃到如此清爽的魚香汁兒了,要不是因為菜點得有點多,早就再加一份了。
麻婆豆腐做到了心坎上,泹水老豆腐加牛肉末,這才是麻婆豆腐的精髓所在。老豆腐細嫩又綿密,入口爽滑卻又不失勁道。不像現在那些用內酯豆腐的麻婆豆腐,片面追求鮮嫩燙麻,甩了過多的花椒麵,還偷工減料用了豬肉末。這份麻婆豆腐油潤可口卻又保持了一定的乾爽,湯汁香濃卻又不是滿碗的油湯湯,太多麻婆豆腐過度解讀和誇大了大油和麻辣的要義。
蒜泥白肉和大刀燒白雖然有些小瑕疵,但還是挺不錯的了。這次就去了倆人,不少特色菜都還未曾嘗試,下回兒得組個大點的局!常說“食在市井,味在江湖”,這家老館子很值得一試,尤其是能吃到老派川菜,這一點讓人再愉悅不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