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我而言,能有機緣在貴州深山一個布依族村寨中小住幾日,是一種難能可貴的幸福。
當然,這種幸福感因人而異。
如果你熱愛繁華熱鬧的都市生活,享受購物帶來的便利與快感,嚴重依賴手機,我想,這裡也許並不適合你。
畢竟這裡不通公路,抵達村寨的三公里山路,全靠自己徒步前往;聯通與移動在這裡基本沒有訊號,村民使用的是電信的網路,而Wi-Fi的訊號也是時有時無;這裡沒有超市,沒有商店,最近的集市也需要1小時左右的車程;沒有餐廳,沒有外賣,更加沒有歌舞昇平的酒吧。
如果你嚮往安靜純樸、親近自然的質樸生活,這裡也許會是你的桃花源地。
清晨,可以先泡上一杯綠茶。
喜歡喝茶的朋友應該對“都勻毛尖”有所耳聞。
村民在山中種下茶樹,山中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孕育出的茶葉很是讓人驚豔。
我很喜歡在民宿中喝到的茶,香氣清嫩,回味甘甜,湯色清澈。
山林中漫步,在露水未乾的草叢之中,不經意就發現一叢叢叫不出名字的蘑菇。
生活在大山中的村民,自然對它們瞭如指掌,把可以吃的蘑菇採回家去,無疑又是一盤難得的美味。
而對這些不知名的小可愛,我只敢靜靜等欣賞一下,畢竟“躺闆闆”不是一件開玩笑的事情。
據說山中也有靈芝,我這次沒有機會遇見。
強忍住了對蘑菇的好奇心,但對漫山遍野的紅紅紫紫的野果子,我還是沒忍住下手了。
紫色的地石榴,在民宿背後的山坡上野蠻生長。村民說,他們平時並不愛吃這果實,反倒是這東西的根莖,會用來炒臘肉。
這種深紫色,頭頂小刺,虛張聲勢的小果子名叫地稔果,裡面有細細小小的籽,吃起來味道清甜,有種莓果的感覺。
村民指給我一棵野生的獼猴桃樹,樹頂上沉甸甸地掛著果實。
無奈我實在不夠靈活,試了兩次都爬不上去,還是在一位大哥的幫助下才勉強在山石上站穩,勉強摘下了幾粒。
小小的獼猴桃還是硬硬的,需要放上幾天才能成熟。
再看我,灰頭土臉,頭上還沾了不少草碎。
閨蜜笑我,為了吃也是豁出去了。其實不然,只是覺得這種攀上爬下的體驗,再有趣不過了。
上篇文章中提及到的野荔枝,其實學名叫做“雞嗉子果”,跟我們平日吃到的荔枝並不是一回事。這種野果只是外觀上與荔枝有些相似,吃起來口感卻完全不同,甜,但有許多細密的小籽。
在山中閒逛的時候,偶遇村民正在取蜂蜜。
村民把蜂箱放在大山之中,蜜蜂則在山中收集各種植物的花蜜。
這種蜂蜜與平日裡超市裡的蜂蜜大不相同,並不是一味高飽和的甜,清甜之外還有種淡淡的草藥氣息,想來也許是採集了山中不少中藥花粉釀蜜的緣故吧!
在村寨裡生活的這幾日,陽光總是明媚的,偶爾午後飄來一朵雨雲,就會緊鑼密鼓地下上一場太陽雨。
曾遇過一場來去匆匆的太陽雨。
雨來得很急,我們慌忙跑到一戶人家屋簷下躲雨。
也正是這場雨,才讓我們有機會吃上了一頓非常家常的當地農家飯。
農家大姐見到在屋簷下避雨的我們,立刻放下手中的活兒,非常熱情邀請我們進屋坐下。
老舊的木質吊腳樓,貼著鮮紅的對聯。
屋內收拾得非常乾淨。進門處就是神龕。
大姐笑著對我們說,“我們住在大山裡的人,都相信這個。圖個安心。你們不要笑話。”
一隻狸貓,好奇地打量著我們這兩個陌生人。
原本夫妻兩人的晚餐只有一菜一湯,見我們坐下,大姐連忙起身去地裡摘了一些菜,轉身又走進了廚房。
番茄紅薯葉,清炒南瓜葉,青椒土豆絲,清炒小白菜,素酸湯,配上一碗清甜的煮南瓜,最後大姐覺得太素,非要切上一盤臘肉才肯罷休。
細看大姐的配菜,發現她很喜歡在炒蔬菜的時候搭配一些番茄,大有“萬物皆可配番茄”的意思,想來這應該和當地人嗜酸的口味有關係吧!
這頓飯裡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那碗素酸湯。農家自制的紅酸,隨意的加入了一些時令蔬菜,木姜油的加入,可謂是神來之筆。整個味覺在酸味中百轉千回地迎來再一次高峰。
“都是自己家的菜,農村的做法,你們隨便吃一點哈,不要嫌棄。”
大姐告訴我們,寨子留不住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剩下的幾乎全都是上了年紀的人。
他們在這大山深處養蜂,種茶,種菜,期待著春節時孩子們能回到寨子裡,一家團聚。
“為什麼不搬出去呢?”我問。
“因為捨不得啊。這裡的山、水,從小看到大,離不開的。”大姐如是說。
一頓飯的功夫,山雨已停。山間飄起一層清淺的薄霧。
走出很遠,大姐還站在田坎上,遠遠地向我們揮著手。
必須要說,看似樸素的農家晚餐,卻讓我吃出了難得的大滋味。
以上種種,組成了我對這個小村寨獨特的味覺記憶,雖然稱不上多麼珍貴稀有,但正是這貌似平常的點點滴滴,卻詮釋出了深山之中最質樸本真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