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這兩位“哥哥”的過度放縱行為,其實是一種“報復性補償”心理;
《披荊斬棘的哥哥》綜藝正在熱播,“雷暴”也接二連三;
繼 “古風少年”霍尊被女友揭露“滬上情慾流”之後, “鋼琴王子”李雲迪又把自己栽在了“嫖娼”上,兩人不僅沒能一路“披荊斬棘”,反而摔得“渾身荊棘”,以這種猝不及防狼狽不堪的方式,草草結束了自己的演藝生涯;
連網友都直呼你這《披荊斬棘的哥哥》乾脆改名叫《負荊請罪的哥哥》吧;
他們兩人展現給觀眾的印象也頗為相似,都是一副稍顯內斂、風度翩翩、彬彬有禮的公子哥形象,只是啊,這俊俏的面孔下,竟然藏著一個如此“騷動”的靈魂;
雖然我們也沒指望,這世上有多完美的人,但這兩人的前後形象顛覆和反差也太大了吧!
對於其才華惋惜之餘,我們不禁有些疑惑,以這兩人的條件,完全沒必要啊!
這到底是一種什麼心理啊?
很多人或許有過類似的經歷:
小時候很想要一包零食,一件玩具,或一雙鞋子,卻因為父母管制、經濟條件限制,或其他某些原因沒能滿足,於是長大之後就瘋狂購買同類型的零食、玩具和鞋子,雖然自己現在也不怎麼喜歡吃那些零食了,也不會去玩那些玩具,但就是要拼命的買……
演員霍建華曾在《魯豫有約》裡也分享過這樣的經歷:“自己在學生時代很喜歡打籃球,但當時喬丹籃球鞋是很貴的,自己攢了很久的錢才買了一雙喬丹籃球鞋,所以等到自己做演員工作之後,就把整個喬丹系列球鞋都買下來了。”
心理學上把這種心理稱為“過度補償”心理,或者叫“報復性補償”心理;
“報復性補償”心理,是為了擺脫卑微,極力尋求另一種滿足,以掩飾自己某方面自卑感的一種“反向心理現象”, 簡單來說,就是童年期和叛逆期沒有好好度過,因為壓抑得太厲害而出現了“缺陷價值”,從而在成年後“解放天性”,透過過度放縱來瘋狂彌補這種“缺陷價值”。
只是霍尊和李雲迪的這種“報復性”,都體現在了情慾上,這可能與他們兩人的原生家庭,以及主要都是在母親的監護下成長,有著密切的關係。
“控制型”的母愛,毀了他們獨立成為男人的機會;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霍尊和李雲迪人生的“坍塌”,“罪魁禍首”就是他們身後那個“控制型”的母親。
而在這種家庭環境下長大的男人,現實生活中也遍地都是,那就是——“媽寶男”。
先看霍尊的成長經歷:
霍尊的媽媽仲小萍,曾是紅極一時的歌手,在兒子兩歲時和火風離婚,之後便放棄瞭如日中天的歌唱事業,把人生所有的時間,都放在了兒子的成長教育上,然後活生生把他教養成了一個“媽寶男”,從霍尊前女友陳露的控訴中可以看出,霍尊簡直就是將媽媽的所有話,當做聖旨一般尊崇;
再看李雲迪的成長經歷,可謂如出一轍:
李雲迪出生在一個普通家庭,媽媽張小魯是芭蕾舞演員,曾出演過《紅色娘子軍》女主角,當她發現兒子的音樂天賦後便放棄了自己的事業,省吃儉用為兒子買了當時可謂“天價”的鋼琴,開始了“煉獄般”的學琴之路,後來還一度被稱為“鐵腕母親”;
不可否認,在這種嚴苛的教育模式下,霍尊和李雲迪都成為各自領域裡的佼佼者,也都活成了母親所期待的那個“完美的人”;
然而,“成也母親,敗也母親”!
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講,孩子一生中會經歷兩次叛逆期,一個是可怕的兩歲(三歲左右),另一個就是青春期;
第一叛逆期主要是孩子尋求自主,第二叛逆期則是尋求認同,尤其是第二叛逆期的問題如果沒有處理好,將後患無窮;
因為,孩子的叛逆期——“只會遲到,從不缺席!”
也就是說,就算一個孩子青春期的“叛逆之焰”被壓制下去了,但這個叛逆期並不會消失,只會往後順延,而且會在他成年後如火山噴發一般,釋放出數倍的威力。
霍尊和李雲迪這種人,從小揹負了過多的期待,孩子的七情六慾被完全壓制,而這些慾望和叛逆,都被壓抑到了潛意識當中;
終於有一天,他們人格中被壓抑隱藏的暗面,以不受控制的狀態噴湧了出來,“終於,自由了!”
但他們都沒能從母親那裡,學會對女性的“尊重”,只學會了“服從”,於是“逆反”為始亂終棄的典範,“最終,失控了!”
如何避免孩子長大後,遭受“報復性補償”心理侵襲?
正常的母子關係,或者說優質的親子關係,應該是一種相互成全、相互尊重、相互欣賞的狀態。
作為父母的我們,在孩子小的時候,應該為他們建設好一個內心根基,讓他們“真實的生長”,而非“完美的生長”;
一、合理要求,儘量滿足;
在每個階段立好的規矩,並與孩子達成一致,合理的要求就痛痛快快地解決,這樣孩子就會階段性得到物質和精神上的滿足;
比如,偶爾吃一次烤串、冰淇淋、炸雞,偶爾買一個自己喜歡的玩具;
二、超標要求,延遲滿足;
很多時候,孩子必然會提出了一些“超標”的要求,這個時候我們不應該站在大人的角度,以霸權一票否決;
我們應該嘗試跟孩子設定一個小目標,鼓勵孩子達成目標,建立“延遲滿足感”;
當孩子完成目標之後,一定要兌現諾言,不然會讓孩子對你失去信任;
三、過分要求,說明理由;
孩子是敏感而敏銳的,當我們迫於客觀或主觀原因,無法滿足孩子需求時,千萬不要想著糊弄過去,一定要跟孩子說明原因,並徵得他們的認同;
這樣的溝通,才不會讓孩子對父母產生牴觸,以及形成自卑心理。
在孩子的成長的過程,父母就是一面鏡子;
作為父母,我們首先要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並讓孩子認識到我們的不完美,然後我們也要認識到孩子的不完美;
正常人都有不完美之處,而完美之人大多都不正常;
一個心理健康的人,從來都不是一個完美的人,而是一個認清自我、接納自我的“真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