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2年7月12日,也就是明成祖朱棣起兵“靖難”,攻人南京的前一天,面對城外浩浩蕩蕩的大軍,京城內人心惶惶,想盡忠報國的、想保命苟活的、想出人頭地的,千種人物萬種心思和手段,他們共同上演了一出精彩的黑色幽默劇。
當日夜晚,胡廣、解縉、王艮等江西籍翰林官聚集於吳溥家商議對策。解縉正義凜然陳說大義,胡廣也不甘落後,慷慨激昂,說是如果朱棣打進來,就以身殉國,絕對效忠,只有王艮獨自不說話,默默流淚。各人散去之後,吳溥的兒子吳與弼見狀感嘆說:“胡叔叔能仗義,的確是件千古留名的好事!”吳溥對兒子說:“不,只有王叔叔一人肯死。”話音剛落,便聽到隔壁胡廣在喊:“外面亂糟糟的,看看豬跑了沒有?”吳溥回頭對兒子笑道:“一隻豬都放不下,還能捨得自己的生命嗎?”又過了一會兒,便聽到了王艮家傳來哭聲。原來王艮回家後,便向母親表明志向,母親也勉勵兒子以忠盡節。與妻子訣別後,王艮就飲鴆而亡。
解縉結束談話後,連夜收拾包袱,跑到城外投降了朱棣,而且他跑得很快,歷史上也留下了相關證據——“縉馳謁”。胡廣第二天投降,十分聽話——“召至,叩頭謝”。看看,多麼有效率,召至,召至,一召就至。
解縉、胡廣、王艮都是建文帝的近侍,深受皇帝的信任,他們對時局的態度很能反映當時朝臣的看法。但三人中王艮比較特殊,他最有理由對皇帝不滿,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在建文二年的那次科舉考試中,他才是真正的狀元!此人經過會試後,參加了殿試,在殿試中,他的策論考了第一名,本來狀元應該是他的。但是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建文帝嫌他長得不好看,把第一名的位置給了胡廣(貌寢,易以胡靖,即胡廣也)。就這樣,到手的狀元飛了,按說他應該對建文帝十分不滿才對,可這個世界又一次讓我們看到了人性的醜惡和真誠。
國家以貌取人,他卻未以勢取國。
那一夜,有兩個說話的人,一個不說話的人,說話者說出了自己的諾言,最終變成了謊言。不說話的人沉默,卻用行動實現了自己心中的諾言。